半月談評論員


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提25個“穩”,明確了以“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為核心的宏觀經濟指導思想。主基調的確立,源自對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的準確判斷。穩字當頭,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才能更加堅固;穩中有進,堅持穩扎穩打,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就不會改變。
過去一年,在全球疫情走勢和外部環境趨于復雜的背景下,我國發展遇到了疫情多地散發、嚴重洪澇災害、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電力供應緊張等多重挑戰。迎戰多重風險,在攻堅克難中,中國經濟邁出穩健而堅實的步伐,主要宏觀指標總體處于合理區間,“三駕馬車”行穩致遠,發展韌性不斷增強。
消費方面,我國正處于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快速發展時期。作為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中國消費市場韌性進一步凸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作用得以顯現。2021年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554億元,同比增長13.7%。一方面,從消費結構上看,升級類消費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占比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從消費形式上看,多種新型消費興起,消費新場景得以拓展,消費新群體不斷崛起,在線餐飲、在線旅游、在線醫療等保持較快增長。
投資方面,2021年前11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9.4萬億元,同比增長5.2%。202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各類新項目開工需求持續釋放,以挖掘機、履帶式起重機為代表的機械設備平均工作量,近幾個月都實現連續增長。制造業投資維持高增長,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支撐。
外貿方面,成績搶眼。近一年來,中國外貿克服重重阻力,畫出了穩步快速增長的曲線。2021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達35.39萬億元,這一規模已超2020年全年。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三大國家級展會線上線下聯動舉辦,參展商、成交額紛紛創新高,外貿“朋友圈”越來越大。
全球疫情蔓延,不少經濟體在緩慢復蘇過程中對中國商品形成“剛需”。抓訂單、保供應,中國完整而充滿活力的工業體系,在穩定全球供應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21年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達50.1%,位于臨界點以上,制造業重回擴張區間。
穩中求進的發展思路凸顯了競爭優勢。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運行中面臨的困難增多,挑戰上升。2022年,全球經濟將面臨更加復雜嚴峻的環境: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演變,變數增多;二是隨著發達經濟體寬松政策逐漸退出,經濟下行壓力將逐漸加大;三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出現了三大新的下行壓力:需求收縮,內外需和投資消費需求都面臨更大壓力;供給沖擊,原材料供給和價格上漲帶來挑戰;預期轉弱,市場主體的預期和信心減弱。
越是在發展承壓的時候,越要看清問題背后的本質,也就越能凸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對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從發展階段看,在不斷優化平衡中加快邁向中高端,為中國經濟提供有效的結構支撐。經濟結構改革進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加快邁向中高端,收入分配結構持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不斷趨于平衡。
從經濟恢復“爬坡過坎”的角度看,財稅政策充當了“推一把”的角色。立足發展實際,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大多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我國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避免政策“急轉彎”,引導形成市場合理預期。中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宏觀政策處于可進可退的相對有利位置。從“六穩”到“六保”,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聯動發力,一系列減稅降費舉措為市場主體提供有力支撐,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好轉。
從內生動力和發展潛力看,自主創新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提供源源不竭的動能。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快速成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各類市場主體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科技“新秀”不斷走向市場。“中國天眼”對全球開放,“天問一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顯,創新支撐更加堅固,技術進步不斷提升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穩”字,彰顯人民期待。我國經濟從疫情陰霾中持續復蘇,韌性增強。這種韌性來自近1.5億市場主體的競爭力,來自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億萬人民通過艱苦奮斗實現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來自國家對就業等民生的持續有效保障。
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規范平臺經濟發展,為市場主體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出臺教育“雙減”政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生態;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群眾關心的民生領域提升保障水平,穩步邁向共同富裕。2021年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7萬人,超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中國就業韌性越來越強,就業回旋空間持續擴展。蓬勃發展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拓寬新的就業空間。
當前,相比全球其他經濟體,我國已領先一步經受住疫情沖擊,率先實現經濟回歸常態化。面向2022年,穩增長、惠民生、調結構、找突破,只要把住“穩”的大局,堅持前進的方向,中國經濟就會步履堅定、行穩致遠,使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的人民。
摘自《半天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