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


摘要:融媒體時代下,創新出多元化信息傳播渠道,為加快傳播效率與幽默性,便衍生出多類別極具個性與創造性的網絡語言,這一變化帶給編輯記者機遇與挑戰。基于此,本文先細致解讀融媒體與融媒體時代含義,并分析當前編輯記者網絡語言運用時的基本情況,通過正確認識、合理選用網絡語言,確保編輯內容滿足大眾多樣化需求,并提升自身素養,規范自身言行,以保證網絡語言在新聞編輯時的合理、準確使用。
關鍵詞:融媒體;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網絡語言
媒介技術的研發促使媒體形式得到進一步優化,融媒體時代下,實現了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有效整合,同時又加快了網絡的發展。作為網絡生活中的一部分,網絡語言也得到廣泛運用,但與傳統媒介語言不同,網絡語言表達方式較為簡單,且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因此,編輯記者開展編輯工作時可適當運用網絡語言,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生動性。
融媒體及融媒體時代解讀
融媒體
融媒體是指打破多類別新聞傳播媒介界限,依托于互聯網技術,整合多元化新聞傳播媒介而打造出的一種新型媒體。融媒體可細分為三項內容:其一,資源通融,其可將多種新聞傳播媒介涉及到的物力與人力資源整合在一起,以此增強新聞傳播時效性,還能起到降低傳播成本的目的;其二,宣傳互融,實現各新聞傳播媒介優勢的全方位發揮,促使新聞整體影響力得到大幅提高;其三,利益共融,既保障新聞編輯與傳播企業經濟效益,又可提升其社會效益。
融媒體時代
融媒體時代的實現需借助融媒體技術打造數據庫處理模型,整合多類資源,以此提升電臺、電視臺整體影響力。融媒體的發展體現出科技的不斷進步,可保證新聞媒體領域活力,通過有效與正確使用融媒體,還能起到積極的文化引導作用。在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時彰顯的穩定性可被全面發揮,還能整合新媒體迅速傳播的價值,從根本上達到多渠道資源的合理使用,以此實現媒體行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發展。
編輯記者網絡語言運用現狀
融媒體環境下,多元化網絡語言被開發與使用,這是因為網絡化語言可通過簡單的形式便能準確表達出相應的意思,且具有較強的變通性與幽默性,而備受網民以及大眾青睞。基于此,編輯記者在編寫文章時,可適當運用網絡語言,以滿足大眾的多樣化需求,有助于文章瀏覽量的增加,也可在新聞留言與評論中嘗試引用網絡熱詞,從而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起到有效、全過程溝通的作用。但當前編輯記者在引用網絡用語時缺乏規范性與準確性,且詞不達意的問題較明顯,不僅發揮不出語言價值,還極大程度影響評論與報道質量,甚至一些編輯人員會在撰寫文章標題時使用不文明語言,以此調動起網民閱讀好奇心,增加閱讀量,但這種方式使得網絡語言在傳播時越發低俗化,在不良影響下,網絡風氣會持續惡化,起不到正確引導的作用,致使社會群眾價值觀受到影響。《人民日報》曾列舉多則網絡低俗負面語言,并明確規定不得在編寫文章時使用,也不可帶頭引導與傳播,該篇報道的發布說明當前網絡語言低俗化取向較嚴重,并表明了對這一不良現象的打擊力度。
基于上述分析可看出,網絡語言有自身優勢的同時也會帶來一系列消極影響,對此,編輯記者需具備語言辯證能力,并樹立起正確、正視態度,在使用時發揮出語言本身價值,還要深層次剖析其不健康的一面,并在使用時,了解網絡語言發展規律,分別站在積極、消極兩方面探討語言的適用性,趨利避害,以發揮出語言優勢,做到有效、積極引導,以此凈化網絡整體風氣。
編輯記者于融媒體背景下的網絡語言應用研究
正確認識網絡語言
融媒體背景下,編輯記者要想在編寫過程中保證網絡語言運用的合理性與準確性,就需要對語言含義的正確理解與認識,并以客觀視角分析網絡語言,在此基礎上,探討出待使用語言的積極作用與意義。網絡語言因其本身體現出具體化、形象化、簡單化、流傳性等優勢而得到廣泛應用與高效傳播,其中,還有部分網絡語言被一直使用如“追夢人、yyds”等,這類詞通過簡寫、首字母提取等方式彰顯出極強的創造性,且與日常生活聯系較大,又表現出正能量,值得被傳揚。
編輯記者在使用網絡用語時,不僅要深入研究語言的積極意義,還需探索語言在使用后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由于一些網絡用語的表述與字面含義不明晰,將其應用于日常交流活動時,達不到預期交流效果,甚至在不明確表達的情況下,還會帶來一系列交流困擾,若在編寫教育期刊時應用該類詞語,極易出現原本文字含義被曲解現象,無法保證文章整體真實性。
此外,部分編輯記者為獲取更多瀏覽量,迎合大眾閱讀興趣,會在文章編寫過程中加入剛興起且內涵與性質未被準確定義的網絡語言,這類語言的含義很可能會隨著互聯網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致使所編寫內容在不同時間段里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也不同,與最初構想存在較大偏差,導致信息失真。
基于上述考慮,編輯記者需深層次探討網絡語言變化走向,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同時,還應重新認知現階段網絡語言發展情況,并將此作為依據,盡可能選用發展成熟、且含義基本固定的網絡語言,以此全面提升所編寫內容的真實性,實現媒體行業高質量發展。
合理選用網絡語言
編輯記者要想在規定的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文章編寫任務,并獲得預期瀏覽效果,就需有針對性地選擇、運用網絡語言,發揮出語言自身優勢與價值,在選用時,可按照以下標準進行:
首先,編輯記者應對特定時期下的同一網絡語言的實際含義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以及編輯文章類型加以酌情采用。由于網絡語言含義體現出多變性的特點,時間的延長極易改變其原本含義,因此,融媒體時代下,編輯記者需加大對這一變化情況的關注力度,做到深層次了解與把握,以發揮出網絡語言與時俱進的優勢,確保所編輯內容同時代、社會接軌。依托于互聯網渠道與技術,精準確定不同時期下網絡語言具體含義,實現特殊語言的有效應用。
其次,加強對網絡語言時效性的關注程度,部分網絡語言的興起與淘汰較快,剛形成時,可在各新聞評論中觀看,但在時間的推移下,便會淡出大眾視野,甚至被遺忘。此外,一些表達某種含義的網絡語言極易被后衍生出的語言取代,因此,編輯記者應根據文章性質合理篩選網絡語言,并基于讀者視角,收集、整理當下可應用到的熱門詞語,做好待使用網絡語言的分析與對比工作,以此增強文章整體時效性,還能達到吸引讀者閱讀的目的。
最后,圍繞網絡語言開展融媒體策劃工作。融媒體背景下,實現多個媒體形式的融合,構建出多元化新聞傳播渠道與途徑,在這一時代中,賦予編輯記者不同職責與使命,要求其具備網絡語言篩選能力、辨別能力、積累能力,還需有職業、道德素養,確保所使用的網絡語言貼合于文章主題,并起到增強文章可讀性、吸引力的作用。實際策劃時,可鼓勵編輯記者獨立完成,也可在多位編輯人員的彼此協作中完成文章編輯工作,在思想碰撞與彼此溝通的情況下形成新想法、新思路。與此同時,盡可能將可用網絡語言進行編寫的作品同連環畫、表情包、視頻等聯系在一起,以此獲得更為理想的傳播效果,發揮出新聞本身的積極影響與作用。
重視自身素養提升
編輯記者需重視自身編輯專業素養的提升,不僅要保證網絡語言的正確選擇與使用,還需規范自身言論,始終堅持客觀且公正的態度執行新聞編輯工作,堅定立場,與此同時,還需重新審視、認清當前局勢,了解自身所具有的引導作用,在新聞評論中做正確的引領,杜絕出現隨意發表言論與看法的現象發生,以規避對受眾輿論導向的影響,間接阻礙其生成自己對事件的看法與判斷,若不加以控制,還會因觀點不和而發生網絡暴力。網絡語言本身體現出較強的幽默性,有助于新聞整體內容趣味性的提高,且網絡語言的形成大多數來源于生活,將其應用于新聞編輯工作中,可使文章生活化,網民在瀏覽與閱讀時,自然生成認同感與親切感。
但通過上文分析可明確,網絡語言的錯誤使用極易引發網絡暴力,這就對編輯記者自身道德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應時刻保證自身言論規范性,樹立起行業榜樣,了解、掌握并遵守融媒體時代下網絡語言的使用規則,以保證與論引導的正確性、健康性,確保網民可針對不同事件作出準確判斷。此外,編輯記者需全面篩選網絡用語,全過程跟進事件發生源頭,全方位分析網絡暴力發生時事件的前因后果,若較為棘手,可邀請專業人士及律師參與到事件處理中,在輿論的幫助下,有效調解由事件引發的矛盾,既能夠達到網絡暴力解決的目的,又可發揮出融媒體的時代價值,有助于社會群眾正確三觀的樹立。
此外,編輯記者應明確工作職責,在此基礎上,學習、掌握網絡語言應用標準,確保編輯人員能夠時刻遵守道德底線,為網民打造極具健康性的網絡語言環境。要想使編輯記者道德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就需實時報道不文明網絡用語,并將其匯總歸納于負面影響列表中,確保所編寫的新聞中不含有低俗言論。盡可能將新聞報道所具有的引導作用發揮出來,構建極具積極影響的輿論環境,確保各類新聞信息正能量傳播,與此同時,還需重視網絡管理運營,了解網絡語言應用規范,實現編輯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
網絡語言是融媒體時代下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滲透于大眾日常生活中,且影響較大,因此,編輯記者在使用網絡語言編輯文章時,需保證語言的正確與合理使用,以此展現語言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增強作品吸引力與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莫東霞.論融媒體時代下的記者編輯如何應用網絡語言[J],傳媒論壇,2021,4(01):55-56.
[2]吳軍勇.淺議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如何使用網絡語言[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6):141-142.
[3]凌芳.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規范用網絡語言的方法分析[J].聲屏世界,2020(07):124-125.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