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課部 湖南長沙 410004)
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部署推動體育強國建設,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綱要》中明確提出,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的考核體系。這對于改進學校體育工作而言,是一個鮮明信號,同時也是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工作部門必須要思考完成的任務[1]。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職業教育體育課程教學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培養身心健康的技術人才”。高職體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突出體現鮮明的職業特性,強調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尤其是當下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經濟活動形式繁多,對身體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學生作為應用型崗位的主力軍,引入職業體能教育顯得尤為重要[2]。傳統意義上的高職職業體能測評體系忽視專業間差異化情境,無法滿足新時代高職體育教育訴求。基于體育強國背景,梳理高職學生職業體能測評指標的構建原則和體系,能夠為高職體育教育評價提供理論指導,同時反哺體育強國建設政策完善進程。
通過查閱有關體育教育與教學資料,研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各專業職業崗位群體的工作特點,研究有關高職體育職業體能有關的理論。
根據研究的具體內容來設計相關的調查問卷表,對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已就業學生的身體現狀及職業體能現狀(包括身體肌肉骨骼易疲勞情況、完成工作職業體能需求,職業體育技能需求、和職業保健能力需求)特征進行調查,共發問卷550份,回收有效問卷490份。同時,對在校學生進行身體體質和體育學習情況(含體育學習內容、體育技能、知識等需求)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90份。
與各專業教研室主任和專業課教師和用人單位人力資源交流,研討各種就業崗位及工作姿勢特點及作業的特點;對學院各專業就業崗位的就業工作模式分類進行了探討,并就不同工種的易患病及基礎職業體能和專項職業體能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討。
美國高職體育教育的觀點是以長期和持續保持健康體能以提升職業能力為目標導向;德國的體育教育更將組織協調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團隊協作能力、有責任也并敢于擔當的勇氣、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作為評判職業體能的重要指標。
近年來,在體育強國背景下國內職業體能的研究成果顯著增多。國內學者主要對將職業體能測評指標嵌入體育教育教學模式等研究。時艷等指出,高職教育必須強化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突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能力[3]。而桑雷等則調研發現高職人才的生命與健康意識水平較低[4]。李銳指出要從需求、能力、態度三大層面評價職業體能訓練效果[5]。陳進指出將營養學教育是提高學生對職業體能科學認知的重要一環[6]。張舒暢認為,高校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體能的重要途徑,職業體能訓練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內容[7]。整體來看,體育強國背景下,我國高質量快速發展對職業體能在內的職業素養有了新訴求,而系統化構建高職學生職業體能測評指標尚存空白,因此構建體育強國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體能指標體系十分必要。
依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認定的職業分類目錄和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結合各職業崗位工作時的主要身體作業姿態進行分類,將職業崗位歸類于4種身體勞動姿態,分別為靜態坐姿作業姿態類(以下簡稱靜坐姿),靜態站姿作業姿態類(以下簡稱靜站姿)、流動變姿作業姿態類(以下簡稱流動姿)和特殊職業作業姿態類(以下簡稱特殊姿)。
2.3.1 身體形態方面
該研究以BMI指標來反映發育、營養和身體狀況,從表1中可以看到,參加工作3年后的BMI超重及肥胖指標值男生35.7、女生25.6明顯有了增加,體脂率的增加同樣是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表征,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患病會直接影響到所從事的工作效率(見表1)。
2.3.2 身體機能方面
該指標反映的是人體機能健康水平情況,主機能測試主要包括臺階測試和肺活量。從表1可以看到在職人員和在校女大學生的臺階指數平均值明顯低于標準水平,證明其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比較差、呼吸系統能力在工作之后有明顯的下降,這對長時間的力量型作業工作和長時間的精細作業工作有很大影響。肺活量檢測指標說明機體攝氧能力和排出廢氣的能力差,一旦機體需要大量消耗氧的情況在工作時就會出現氧供應的嚴重不足,從而導致諸如頭痛、頭暈、胸悶、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失眠等不良反應。
三是勞動關系問題。勞動關系問題主要體現在“解除舊勞動關系難”和“建立新勞動關系難”兩個方面。解除舊勞動關系難,主要是由于關閉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員工出于對未來生活和再就業的擔憂,不愿接受安置。建立新勞動關系難則主要表現在:①煤礦工人具有技術的特殊性和單一性,轉崗困難,煤礦關閉大勢下,可供就業的崗位數量大大減少,職工難以建立新的勞動關系。②M煤礦和分流安置企業不屬于同一體制,被安置職工的勞動關系續接程序不流暢,導致職工難以及時與新企業建立新的勞動關系。

表1 不同崗位作業姿態下身體體態和機能不及格率(%)
2.4.1 靜坐姿職業體能需求特征
靜坐姿崗位作業特點:通過對學院專業就業不同崗位的作業身體工作模式的研究發現,需長時間靜坐在電腦前或伏案工作,如環境咨詢技術員、環境監測報告編制員,主要是在辦公室內,靜坐在電腦前完成監測報告的編制,靜坐姿勢工作時間8~9h;繪圖員設計員,大部分工作時間待在電腦前;電子商務、軟件編程、大數據應用等崗位工作者,同樣是長時間靜坐在電腦前面工作。
靜坐姿工作模式肌肉骨骼生理負荷:長期靜坐,低頭含胸,極易導致上交叉綜合癥的發生,頸部損傷隨頸角增加而加重,極易造成頸部肌群的勞損,高達62%的受試者反映頸部有疲勞等問題,女生由于頸部力量薄弱,更易產生該類問題,肩關節靈活性降低。低頭含胸不良坐姿容易使背部疲勞,引起小肌肉纖維損傷,從而造成背部不良反應。肩部和背部反映有問題的分別占41%和43%。長時間的不良坐姿,容易導致腰肌疲勞,脊柱兩側肌肉受力不均,久之引起脊柱側彎。此外,塌腰破壞脊柱正常的生理彎曲,從而引起腰肌的勞損(見表2)。

表2 不同職業崗位工作模式下身體易疲勞部位反映情況(%)
久坐時,心臟工作量需求減少,致使心臟功能日益減退,心肌漸趨衰弱,血液循環減慢。長時間坐位伏案會影響肺的通氣功能,會引起肌肉僵硬、酸疼、甚至肌肉萎縮引起腰酸背,眼睛長時間超負荷負荷工作,導致視力下降,干眼癥等(見表3)
靜坐姿職業體能指標的設置:(1)身體體態;(2)頸部肌群肌耐力;(3)肩部肌群肌耐力及靈活度;(4)背部肌群肌耐力;(5)視力檢查;(6)眼部本體感;(7)肺活量;(8)腰腹肌群能力;(9)腕管本體感。
2.4.2 靜站姿職業體能需求特征
靜站姿崗位作業特點:靜站姿工作模式主要以站立工作為主,如酒店前廳接待員、實驗室分析員、食品檢驗檢測分析員等,長時間站立姿勢,上肢操作儀器,需要雙手精細動作準確的配合。
長期站立姿態,容易下肢充血過度,誘發下半身血液循環疾病,如下肢靜脈曲張。對于站姿不正確和長期站立承壓的人群,可能會對包括足跟腱在內的組織造成勞損或傷害例如:足底經膜炎(見表3)。

表3 不同職業崗位工作模式下身體肌肉骨骼系統易患職業病情況
靜坐姿職業體能指標的設置:(1)頸部肌群肌耐力;(2)背部肌群肌耐力;(3)下肢肌群耐力/本體感;(4)腰腹肌群能力;(5)體形體態。
2.4.3 流動姿職業體能需求特征
流動姿崗位作業特點:流動姿在學校各專業就業崗位中占比較高,作業工作時有的需要大部分時間企事業或戶外,走動巡查環保、安全、衛生等情況,如環保監督員、安全員、食品安全員等。有的需要在水廠或水處理設施周圍開展巡查巡檢工作,有一定的簡單維修任務,如環境工程技術員,污水處理工等;有的需要前往現地采集水、氣、聲、渣。徒步,攀爬煙囪、建筑,如環境采樣員。另外,環境修復技術員,需要長時間在戶外或野外地形的測量、數據計算、數字化成圖出圖等。流動姿崗位群大多需要在室內或城郊、偏遠農村以及江河湖泊的地區走動,勘查現場,收集資料。對下肢肌耐力和有氧活動能力有一定要求,在不規則環境中工作,對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有一定要求。攀爬,對上肢力量有一定要求。

表4 高職學生崗位、專業、相應的專項職業體能指標對照表
流動姿工作模式肌肉骨骼生理負荷:長時間的行走作業姿態,易導致下肢肌群的疲勞,49%的被調查者反饋其下肢在工作中易出現酸痛問題(見表2)。長時間的走路,由于時間過長,膝關節和踝關節得不到休息,容易導致急性損傷,如腳底神經刺痛、小腿肌肉痛等(見表3)。
流動姿職業體能指標的設置:(1)有氧耐力素質;(2)下肢肌群耐力/本體感;(3)膝/踝關節本體感。
2.4.4 特殊姿職業體能需求特征
特殊姿崗位作業特點:有時需要較強的上肢力量、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如采樣員有時需要攀爬煙囪;有時需要動手操作,需要身體靈活,協調,手臂握力較好,如環境工程項目施工與管理、園林綠地維護與管理技術人員需要在現場安裝組裝或調試;有時需要上肢力量和耐力,手腕靈活、協調,如客房服務員,負責客房的清潔整理等。特殊姿崗位需要身體、手腕靈活,需要較強的握力、上肢力量、下肢力量,以便進行精細操作。常在不規則地面環境操作,還需要身體協調和平衡能力。
特殊姿工作模式肌肉骨骼生理負荷:長時間局部肌群的負荷工作,會對相應骨骼肌群造成損害,頻繁手部肌肉群的收縮,容易疲勞47%的被調查者有前臂肌群緊張的問題。經常的彎腰作業姿態,易造成背肌和腰肌的勞損,40%和45%的被調查者反映背肌和腰肌出現問題(見表2)。
特殊姿姿職業體能指標的設置:(1)腰腹肌群能力;(2)握力;(3)協調;(4)腕管本體感。
2.5.1 基礎職業體能指標
根據對職業就業崗位體能需求的調研,遴選出不同崗位的從業者基礎職業體能指標為:(1)BMI;(2)肺通氣能力;(3)心血管能力;(4)有氧代謝能力。
2.5.2 專項職業體能指標
根據對職業就業崗位體能需求的調研,遴選出不同崗位的從業者專項職業體能指標(見表4)。
第一,該研究成果能夠為企業的人才考評提供參考,不同崗位的職業體能指標體系的建立,便于企業招聘過程中實現人職匹配。
第二,基于不同職業崗位工作模式的職業體能指標體系的建立,有助于高職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同時為高職學校適應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體育教育教學與各專業職業技能結合的新要求提供助力。
第三,該研究成果有利于高職學生了解企業的需求,并對自我職業體能進行評估,對于提升職業體能有實質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