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莉
(烏蘭察布市園林服務中心,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園林景觀是一個文化共享的環境,由樹林、山、水和田野組成,園林景觀設計的立體性和環境性要求設計者設計出美觀、實用、功能齊全的最終產品。因此,園林景觀設計除了視覺想象力和設計能力外,還需要非常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當代實踐中,園林景觀設計人員經常使用“環境感知”這個術語來實現與認知有關的園林景觀結構和表征。在環境感知中,“區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一種旨在表現區域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設計概念,是基于傳統區域文化特征,并將其作為園林景觀設計主要元素的設計方法,強調了區域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環境方面的可靠性。基于此,在園林景觀設計融入游牧文化的實踐中,需要從業人員注重設計要點、原則及規劃的研究。
全球化創造了一個相互聯系的世界,這是不容忽視的現實。當然,新的文化環境帶來的影響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在這種新的背景下,園林景觀設計中實現區域文化的表達包含3個相互關聯的層面:自然環境的層面,人文環境的層面,社會環境的層面。3個層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決定著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見圖1)。游牧民族借助于開放的空間,使本民族的文化得以傳承。游牧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對家園的珍視、對自然的熱愛。因此,在園林景觀規劃中要考慮到如何表達游牧文化特有的內涵,彰顯出獨特的精神文化。園林景觀設計融入游牧文化,不僅要滿足視覺與感官的體驗,還要注重特色文化氛圍的營造,文化體驗可以借助一種特殊的意境得以實現。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將現代手法與游牧文化相結合,設計出新穎并體現文化內涵,又富有時代特征的文化公園景觀。

圖1 區域文化的組成要素
在園林景觀建設中,需要調查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區域經濟狀況等,以確保景觀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比如,針對以游牧種植為主的區域景觀建設,應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方式,避免景觀建設對居民的生產與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提取與當地特產、主導產業相關的元素,并運用到園林景觀設計中,營建居民熟悉的場景,保證其文化認同感得以延續,這也是推動游牧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方式。
隨著城市化和城市發展而出現的位置之間的關系,給城市居民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近年來,城市居民一直在尋求居家內外的舒適,尤其是居室外環境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營造具有美學價值和功能品質的場所十分重要。水體面積、人行道的寬度、休閑區的功能、植物顏色組成和植物物種的多樣性,都會對園林景觀區域的視覺產生影響,因此,園林景觀規劃要綜合分析,保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人工景觀的協調統一,從宏觀上把握園林景觀的建設方向,將當地文化融于設計中。設計前要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提煉地域文化符號,并將其融入景觀設計中。
1)形式 在確定選題的基礎上,采用恰當的表現形式,體現所在區域特定文化的內涵。
2)材料工藝 選擇體現地域特色的原材料,體現區域獨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3)工藝 在創新中繼承傳統工藝的核心部分。
在園林景觀規劃中,文化的真實性基礎。不同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如建筑范式、鄉土方言、民俗禮節等,具有獨特性與不可復制性。園林景觀規劃中要展示原生態的區域文化,避免出現“偽文化”景觀。全球化意味著一個新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社會關系被組織起來,生活的重要方面被計劃起來。每個人都意識到,我們的生活并不是在我們社會的邊界上停止的,應該在全球的背景下考慮。隨著人們對設計、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將區域文化融于園林景觀設計變得越來越流行和重要。因此,設計人員應將重點放在區域文化元素的提煉與運用上。具體來說,景觀要體現出游牧文化原本的特色,展現其獨特的魅力。景觀設計要體現地域文化,需全面分析當地的環境特點,如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土壤特性等,這些都是影響地域文化發展的基礎,也是真實體現地域文化的前提;要注重挖掘區域人文特點與歷史文化,如游牧民族的生產方式、居住形式、發展變遷等;思考區域文化的表達方式,研究如何將游牧文化融入景觀營建中。
游牧文化在園林景觀中的融入,要保證與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協調性,包括整體環境與區域小環境兩方面的內容。整體環境的協調性在園林景觀中的體現,就是要注重在景觀中融入地域文化,自然環境構成的空間要與村落的布局、色彩、建筑形態等保持協調,這也是營造鄉村文化氛圍的基礎。園林景觀中的小環境是指要彰顯地域特征,突出地域特色。形態各具特色的建筑可以增加園林景觀的特色,體現出當地的風情特點。
游牧文化經過了漫長的演變發展,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中其內涵也日益豐富。所謂游牧文化,就是從事游牧生產、逐水草而居的人們,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創造的文化。它的顯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產和游牧生活。因此,在園林景觀規劃中,對于歷史文化要加以傳承。但是傳承是提煉后的科學選擇,不能局限于簡單的模仿或再現。為此,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有機地融入游牧文化需要遵循歷史傳承性原則。具體來說,傳承傳統文化時,要挑選最具特色、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結合現代建設方法對區域文化加以表達。地域文化的選擇還要結合現代社會的審美標準,對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現代功能,符合現代審美,滿足生活要求,既能傳承傳統文化,又能適應新時代的持續發展,富有地域特色。
園林景觀規劃要注重挖掘地域歷史以及文化要素,針對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劃出紅線。特別是針對歷史文化景觀,要有相應的保護措施,明確方法。景觀建設要提煉地域自然、文化要素,實現建筑的價值,還要采用可持續發展的景觀建設模式,在考證、保護、修復的基礎上,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出沿線歷史文化遺產、生態保護、旅游發展等策略。
園林景觀規劃是否體現出靈魂,關鍵取決于科學選擇文化,園林景觀規劃要拓展思路,以文化傳承為基礎,保證景觀內涵的多元化。烏蘭察布市文化公園改造工程針對園林景觀設計分析了游牧文化的構成要素(見表1),規劃時考慮到了游牧的生產要素、生活要素、環境要素,可以讓快節奏生活下的游客在公園中體驗到游牧文化對心靈的洗禮。

表1 游牧文化的構成要素
為了保證鄉村環境得以改善,要對景觀布局加以合理設計,注重形式與色彩的協調,讓居民獲得情感上的體驗。園林景觀規劃效果還會受到綠色植物布局的影響,除了保證其實用性價值外,還要確保植物的觀賞性。園林景觀建設要注重整體布局,設計要科學,借助不同綠色植物的科學搭配,提升景觀層次的協調性,為居民創建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此外,景觀建設既要通過地域文化體現出地域特色,又要結合當地習俗、地貌特征,使景觀具有代表性。烏蘭察布市文化公園改造工程充分考慮了游牧文化的色彩內涵、風俗習慣、宗教等因素,采取導向系統的設計,在體現游牧文化內涵的同時,有效保證了游覽效果,做到了既顯著又便于集散。
從認知方法的角度來看,園林景觀設計是一種通過對場所的情感反應、感知意義和生理反應來實現的認知活動。因此,一個清晰的環境形象將有助于所設計的園林景觀的視覺表征。基于這一理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種植本土植物可以營造出美麗舒適的園林景觀,還可以實現烘托當地歷史文化的作用,在傳承地域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栽植本土植物便捷,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有利于保證栽植成活率,也是控制成本的直接方法。建設前要綜合分析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特性、視覺觀賞性,提升植物在園林景觀營造中的作用。本土植物體現出鮮明的特色,合理選擇是傳承文化的關鍵。烏蘭察布市文化公園改造工程針對植被種植貧瘠的現狀,結合了當地的氣候條件,植物配置以保護修復生態為基礎,以小環境帶動大環境,改善土壤現狀。
具體來說,游牧文化公園針對植被的規劃,特別強化草原、樹林,保證不同空間具有不同類型的植物。游牧公園規劃注重保護原有植被,避免成片栽種遮擋視野,重視地被植物的保護,森林場地設計注重避免林間植被的單一。景觀公園對于色彩的識別特征特別重要,植物種植中要加入當地植被,適合種植的常綠樹有云杉、油松、杜松、樟子松,落葉喬木有紫葉稠李、金葉復葉槭、白蠟、白樺、金葉榆。灌木有丁香、連翹、珍珠梅、四季梅、榆葉梅等。游牧生活的單一,使得游牧民對色彩選擇存在偏愛。烏蘭察布市文化公園改造工程中,綠葉樹植被以彩色的布繩、飛馬旗、布角等加以裝飾,體現出游牧意境。
建筑表達了區域文化,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建筑格局、功能等也會有所變化。在建筑設計中如果直接照搬既有的模式,難以體現園林景觀原有的特色,會影響到其文化內涵。因此,景觀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不僅應該著眼于保持物質和景觀資源,更應該保證居民能夠參與景觀發展,反映出居民對其生活環境的滿意度和感知度。園林景觀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特征是文化內容的構成,融入游牧文化的景觀設計要梳理文脈特征,注重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差異、沖突、交匯、融合,形成某一區域特有的地域景觀。
具體來說,可以采用借鑒的手法表達特殊文脈信息,規劃設計要還原游牧時期的生活狀態,為游客創建更好的體驗;通過保留場地內的建筑、遺址等方式,將文化特征與主題體驗加以結合;通過還原場地的舊貌,帶給游客對游牧的記憶。游牧文化公園還原舊貌,可以更好地傳承游牧文化。烏蘭察布市文化公園改造工程通過對景觀形態的轉化,延續了游牧文化,使文化的內涵得以傳承與發揚。因此,園林景觀的營造,要將建筑造型、風格等作為基礎,借助其凸顯地域文化。在建設中要對傳統施工技術加以完善,對特色建筑加以保護,并將其融于園林景觀中;還可以借助現代化方法對其加以修復,使其具有新的作用。
為了給居民營造更加美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園林景觀規劃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有效地融入游牧文化,要遵循表達真實性、環境協調性原則和歷史傳承性原則,實現園林景觀設計的統一、簡單、變化、平衡、順序和尺度,防止粗制濫造的園林景觀,促進園林景觀的地域化發展。不僅如此,游牧文化與園林景觀的融合實踐,還需要注重保護區域文化和規劃,打造出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