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寧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深化,城中村逐漸顯露出公共空間不足、公共設施老舊等問題,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與現有公共服務與市政設施不足的矛盾凸顯。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政府大力提倡改造城中村,提出了到2022年的城中村改造基本框架,要求各地區結合城市更新、15min生活圈、產城融合等全新理念優化城中村的改造規劃,致力于為各地區人民群眾營造宜居宜業、多樣便捷、功能豐富、活力開放的良好生活環境,打造安全、友好、舒適的居住區域,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與居住體驗感。
2020年,中國產業研究院發布《2020—2025年中國城中村改造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城中村改造戰略報告》)中提出,2020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區3.9萬個,涉及居民700萬戶。“城鎮老舊小區”是指在城市、縣城(城關鎮)等區域建成,年代較早、失養失修、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服務功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住宅小區及單棟住宅樓。界定本地區的改造對象及邊界范圍。
目前,我國東部地區因經濟發展較快,為城中村重要分布區域,將未改造的村鎮納入城市范疇,以引入城市有機更新改造城中村,以15min生活圈、產城融合為指導理論依據,解決城中村問題。在《城中村改造戰略報告》中明確以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城市中的村鎮等為主要改造對象,提出以下3類改造內容。
1)基礎類 指為滿足人民生活與安全需求,對目標區域的基礎配套設施、小區內部建筑物的屋面、外墻、樓梯等進行維修,主要改造提升小區內部與外部連接的供排水、供電、道路、供氣供熱、安防與消防、生活垃圾分類、移動通信、光纖架網等基礎設施。
2)完善類 指為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進行的改造,包括環境及市政設施配套、節能改造、樓棟加裝電梯、體育健身設施、文化休閑設施、智能快件箱等。
3)提升類 指為豐富社區服務供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改造內容,包括公共服務設施及其配套設施、衛生服務站、幼兒園等教育設施、養老托育等設施的改造。
對大部分城中村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設施進行改造與建設,同時配置相應的商業、休閑娛樂、教育、養老等設施,使城中村改造后能與城市共同發展。王湖村的改造規劃主要融入了城市有機更新、15min生活圈、產城融合等新的城市發展理念,以提升王湖村改造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精準性、實用性。
城市有機更新是在適當規模和尺度下,凸顯以人為本,提高規劃和設計質量,保證城區完整性的更新模式。通過對區域內建筑物、公共設施、空間環境、文化環境、生態環境及視覺環境的改造,使區域社會網絡結構得以延續。運用城市有機更新理念,對建筑物、土地使用情況、人口、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環境衛生與社區關系等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整治改善與保護。王湖村改造規劃不僅要對城中村的建筑物、道路、給排水、供氣供暖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與升級,更要對原本區域的自然環境、特色與歷史文化進行適當保護。王湖村改造以“改造1個村莊、帶動1個社區、形成1個產業”為目標,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開發與建設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原本的生態資源。為保護王湖村原有生態環境,從城市更新視角構建王湖村生態保護機制,采用帶狀網絡建設、主題游園建設、元素植入等方法,打造中都北路、東環路、鳳翔街3條綠廊(見圖1);以晉商公園強調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見圖 2)。

圖1 城市更新視角下的王湖村生態保護機制

圖2 晉商主題公園
產城融合理念是指將城市發展與產業發展相融合,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與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提升土地價值與區域整體活力。現狀王湖村占地面積約33.13hm2,產業占地面積約15.40hm2(其中高壓走廊部分占地面積為2.32hm2,此部分無法作為安置保障用地);國有用地的分割部分為6.60hm2,其整體形態不規則,需加強市場化運作。為更好地提升王湖村的土地價值,規劃將零散國有土地規劃為商務辦公區域、休閑娛樂區域、汽車配套區域,以商業商貿活動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快速提升王湖村的土地價值,同時帶動區域產業發展,為王湖村及周邊群眾提供就業機會,不斷提升城市價值,實現產城融合的目的。
15min生活圈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規劃理念,是針對日益凸顯的人口需求與基礎設施的矛盾,分別從居住、就業、出行、服務、休閑、特色等方面入手,從整體上規劃區域建設方向,通過建設依據社區,建設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體育、休閑設施豐富區域功能,讓人民在此區域充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能在15min步行里程內完成各項與生活相關的活動。王湖村現狀用地以二類居住用地、商業用地與商務用地為主,規劃結合15min生活圈重點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王湖村用地規劃將居民居住保障用地沿著龍湖大街、環城東路布置,在龍湖大街、環城東路、錦綸北路等道路兩側分別布置中小學用地、商業用地、商務用地,其區域外圍則為安置用地與生活保障用地。王湖村在未來完成改造后,可實現居民從小區步行15min內抵達中小學、商貿大廈、辦公區域、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辦公樓、商業區等各類生活配套設施,能充分滿足村民的各種生活需求,不需出村就可進行各項生活活動。
在王湖村城中村改造規劃之初,需先對王湖村的用地信息、現有技術設施情況、交通情況、村莊情況等進行數據采集,根據城市更新精準調查報告,確定王湖村村域總面積約4.48km2,村莊南北方向,寬度約2.0km,東西方向寬度約4.2km,四周分布有中都北路、榆祁高速、錦綸路、文苑街、體育街等道路。王湖村用地主要為耕地、工業用地、村莊建設用地、倉儲用地,隨著晉中城中村的改造升級,王湖村用地結構面臨調整。現階段王湖村路網體系不完善,道路正在有序調整與建設中。王湖村村內僅有變電所、幼兒園,缺乏其他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此部分為后續規劃的重點問題。
將城市更新、15min生活圈、產城融合等新興規劃理論融入王湖村的整體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劃分與功能設置、產城融合發展中,形成科學合理、層次分明的改造規劃方案。本次改造規劃主要分為4個部分。
1)借助王湖村原本資源,分階段啟動村莊、社區、產業、新區等建設。
2)根據就近安置原則,將王湖村的居民成片遷離、集中安置,以“片”為單位進行還建,保證改造規劃的層次性。
3)開展以居住、教育、環境、人文為主的綜合治理,不斷完善各片區的配套設施,打造各片區的15min生活圈。
4)延續王湖村區域人民以往的居住方式,將各社區的人員集中,有助于維護王湖村改造規劃后的和諧與穩定。
王湖村區域內缺乏完善的教育設施與充足的商業設施,構建15min生活圈需大力加強教育設施與商業設施建設。教育設施建設方面,在對幼兒園進行升級改造的基礎上借助區域東側集聚高校的優勢,建設職工培訓基地,引入優質人才,形成教育產業鏈,同時為村民提供技能培訓機會,滿足村民再就業的需求。可規劃建設如課外興趣培訓班、成人教育與考試等教育機構,形成豐富的教育配套設施。商業設施規劃建議沿龍湖大街形成商業中心,建設辦公樓、孵化中心、商務中心、汽車產業園區、專業類產品展銷區域、休閑餐廳、便利店、商貿中心等。
加強對村民的調控與引流,鼓勵村民參與城中村改造、區域建設與發展,成為各產業園區、商業與辦公區域的工作人員,同時構建自主公眾參與機制,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社區管理、村民再就業管理等活動。
在完成城市更新調查、構建15min生活圈的發展規劃框架、提出產業與地區基礎設施融合建設思路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城中村改造的各元素,整合多種元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改造模式。立足王湖村的情況,考慮到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較大、未來商業發展需求明確的特點,規劃選擇“政府引導+村民入股+開發商融資”的模式,全面調動政府、社會與村民資源,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聯動多方利益,推動各方紛紛參與到市政建設、商業區域建設、王湖村產業經濟發展中,實現城中村改造規劃目標。
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城市建設的關注點逐漸轉移到城中村改造規劃,如何更新城中村空間,促使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研究基于城市有機更新視角,對王湖村進行改造規劃,全面融入產城融合理念與15min生活圈理念,立足王湖村實際情況,從整體規劃、商業設施、教育設施、人員調控、城市開發模式等多角度入手,深化規劃改造方案,在保留城中村原本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改造,激發城市發展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