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偉,褚建忠,鄭貝貝,傅瑩龍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臺州 318020)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豐富并創新課堂課程形式。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發展與推廣,衍生出一些新的教學模式,比如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的輔助教學載體,比如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釘釘直播等載體,運用這些信息化的教學載體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去提問和回答課題問題,教學效果大大提高[1~3]。溫滬斌等把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模式引入到《塑料模具數字化設計》課程中[1],能有效活躍課題氣氛,引導學生盡可能多的參加課堂活動,師生互動頻率更高,學生參與度大大提高,職業資格證書通過率和期末成績都大為提高,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田甜等在《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中引入藍墨云班課進行課程評價[2],在云班課中運用兩種評價方式對所學課程進行考核,對比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末考結果較為理想。鄭貝貝等把基于云班課的混合教學模式運用到《金屬工藝基礎》課程中[3],在云班課中上傳了大量視頻、圖片等教學課件,并創建頭腦風暴、課堂測試、分組任務等一系列學習活動,結課后對比發現,期末考試成績與云班課平時的表現正相關。張軍華把藍墨云班課應用到模具鉗工實訓當中[4],對比發現,學生上課更加主動,課堂討論更加熱烈,實踐操作更為積極,實操效果較好。陶依貝等把智能移動教學助手云班課應用到《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課程當中[5],在教學資源、學情以及教學活動等幾方面對全班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歸納分析,發現不同班級學習行為有較大的差異,老師應該在云班課中放入更多的教學資源與學習活動。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借助大數據、云平臺的信息化教學正大量的應用到高職院校諸多課程當中,而市面上對作為模具專業核心課的《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在藍墨云班課中實踐應用分析較少,本文著重介紹基于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中的實際應用,對同類課程的開發具有借鑒意義。
《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是高等職業院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主干專業必修課。本門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有較強實用性。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沖壓工藝方面的基本知識,能夠用理論知識去指導實踐,從而勝任沖壓設計與制造崗位的要求。
(1)本門課程與《高等數學》、《模具快速成型》、《機械制圖》、《模具3D表達技術》、《模流分析技術》、《金屬工藝基礎》等相關課程有緊密關聯,而以上這幾門課程在大一、大二學年已修完,這就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產生遺忘性,從而對課堂教學產生不利影響。
(2)本門課程理論知識太多,這樣會造成學生上課的注意力不集中,產生疲憊感。并且市面上相關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3)對學生平時上課表現的評價不客觀。傳統的上課模式不能很好的評價學生的平時表現,且學生已經掌握對付老師的方法,比如布置的作業可以相互抄襲、課題回答問題相互幫忙等等。
(4)本門課程的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一般對此門課程的考核方式為期末成績70%,平時成績30%,這樣的計分方式激發不出學生的創造性,對本門課程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課本中,沒有自己原創性的東西,從而達不到課程設置的目的。
《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理論性很強,傳統上課模式枯燥乏味,底子差的同學有可能跟不上老師的上課節奏,從而直接放棄學習。運用藍墨云班課智能APP平臺課堂教學能夠實時傳遞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學生即時反饋,老師拿出對應策略去解答應對,使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濃厚,激發學生的創新性。藍墨云班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此方法能夠使老師和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使老師和學生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都能無縫對接,從而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
(1)課前預習階段。把本次課的有關資源通過藍墨云班課上傳到平臺,并布置相關任務。提醒所有學生正式上課之前把課程資源學完,相關任務完成并在線提交。老師查看學生提交任務的情況,并有針對性的把課程重點、難點提煉出來,在課堂教學時重點講解。最后就是改進課堂教學計劃。
(2)課中教學階段。首先把學生對本次課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解惑,其次是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重點講解,使學生對知識點完全消化。最后把本次課的基礎知識在云班課平臺以模塊的形式測試學生,從而鞏固本堂課所學知識點,查看學生模塊測試情況,改進課堂教學計劃。
(3)課后鞏固階段。根據課中教學情況,針對性的補充教學資源到藍墨云班課平臺,提醒所有學生學習,并發布核心基礎知識測試題目。核查學生測試題目完成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在線答疑,從而鞏固所學知識點。
以藍墨云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為基礎,對我校19級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4個班級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學生總人數為120人。在藍墨云班課智能平臺上傳大量教學圖片、視頻等資料,并建立了相關理論知識活動,比如小組任務、課堂討論、測試模塊和頭腦風暴等等。
云班課智能平臺為老師提供了大量的課堂教學工具,從而節省時間,提供教學質量。課堂表現可以看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云班課提供了多種課堂表現形式,如舉手、搶答、隨機選人、手動選人和小組評價等,這些都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另外,云班課智能平臺提供了針對所有學生的掛科預警系統,此預警系統有11項得分權重:視頻資源學習10%,簽到5%,輕直播/討論2%,投票問卷2%,技能考2%,被老師點贊加分2%,非視頻資源學習28%,測試2%,頭腦風暴2%,作業/小組任務40%,課題表現5%。當學生得分低于一個閾值,云班課智能平臺就會把預警信息傳給任課老師和學生本人,任課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去幫助學生。圖1為云班課智能平臺相關頁面示意圖。

圖1 智能云班課平臺相關功能
將此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到19級模具4個班級,教學效果顯著。期末考試成績大大提高,其中90~100分的學生人數提高明顯,從以前的平均12.8%提高到現在平均22.4%,不及格學生人數大幅度降低,從以前的平均11.2%下降到現在的平均2.6%,這都充分說明運用藍墨云智能云班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高教學質量。
運用藍墨云智能云班課里面的掛科預警系統能快速定位到基礎薄弱的學生,這樣任課老師可以有針對性的私下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不愿意學習或學不會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改善教學計劃。同時,通過智能班課里面學生所得經驗值,可以大概推斷哪些同學進步了,哪些同學原地踏步,對進步的同學大力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對比發現,教學效率明顯提高。由于班級人數較多,傳統課堂上課不能照顧到每位學生,特別是基礎薄弱的同學更是跟不上老師上課節奏,造成教學效率不高。而采用云班課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頻率,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也更為積極,重點、難點知識能夠在課堂上及時解決,所以教學效率自然明顯提高。
運用藍墨云班課智能APP平臺課堂教學能夠實時傳遞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學生即時反饋,老師拿出對應策略去解答應對,使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濃厚,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此方法能夠使老師和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使老師和學生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都能無縫對接,從而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