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 錢靜 嚴曉娣 姚寧華 馬劍波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是一種惡性程度比較高且臨床預后比較差的實體瘤,通常確診時約50%的病人已是晚期[1]。胰腺癌的發病率與病死率近年逐漸升高[2],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幾乎相當[3],在全球癌癥死亡率排名中,胰腺癌位于第4位[4],5年生存率不足6%[5]。目前吉西他濱或以吉西他濱為主的聯合方案是進展期胰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由于部分病人存在對吉西他濱先天性及獲得性的耐藥性,導致胰腺癌的整體化療效果并不理想[6]。腫瘤細胞產生耐藥性是導致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有關耐藥機制十分復雜。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是一種重要的DNA修復酶,可以修復由各種烷化劑造成的細胞DNA烷基化損傷[7]。MGMT在胰腺癌中高度表達,并且MGMT可作為胰腺癌一種新的潛在生物標志物[8]。腫瘤細胞對烷化劑的耐藥性通常與MGMT蛋白水平升高相關,而MGMT蛋白水平是否與吉西他濱治療胰腺癌的臨床療效有關未見報道。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接受吉西他濱化療的晚期胰腺癌病人腫瘤組織MGMT蛋白水平與病人臨床療效和預后的關系,為該類癌癥病人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屬于回顧性病例分析,共收集2017~2019年在我院確診并且接受吉西他濱化療的92例晚期胰腺癌病人病歷。病人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胰腺癌;(2)根據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抗癌聯合會胰腺癌TNM 分期標準為Ⅲ~Ⅳ期;(3)接受吉西他濱≥2個療程的化療;(4)未合并其他嚴重疾病;(5)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完整,可用于臨床分析和評價。排除標準:(1)TNM分期為Ⅲ期但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2)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或曾接受過其他化療、放療。本研究92例病人中男54例(58.70%),女38例(41.30%);年齡55~71歲,平均(60.76±8.49)歲;腫瘤原發部位在胰頭59例(64.13%)、胰尾33例(35.87%);腫瘤直徑2.1~11.4 cm,平均(5.47±1.64)cm;腫瘤TNM分期Ⅲ期61例(66.30%)、Ⅳ期31例(33.70%);臨床和(或)病理證實發生胰腺外轉移42例(45.65%)。
1.2 方法
1.2.1 化療方案:所有病人接受吉他西濱單藥化療。化療起始劑量為1000 mg/m2,每療程第1天、第8天進行化療,根據病人對吉西他濱的耐受性可調整化療劑量。3周為1個療程,所有病人完成連續化療≥2個療程。
1.2.2 近期臨床療效:所有病人在完成化療后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對病人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根據病灶變化情況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定(SD)和疾病進展(PD)。總有效率=(CR+PR)/(CR+PR+SD+PD)×100%,疾病控制率=(CR+PR+SD)/(CR+PR+SD+PD)×100%。
1.2.3 遠期臨床療效:以病人總生存時間(胰腺癌確診至死亡)評價病人的遠期臨床療效。通過電話或門診對病人進行出院后隨訪,隨訪截止時間為2020年12月30日。
1.2.4 胰腺癌組織MGMT表達的測定:取受試者胰腺癌石蠟包埋組織,常規切片后采用免疫組化SP法進行染色。將組織切片經二甲苯脫蠟,采用乙醇梯度洗脫(100%→95%→90%→80%→70%),采用高溫高壓法對抗原進行修復,3% 雙氧水消除內源性過氧化物酶,加入一抗(北京中杉公司),4 ℃冰箱過夜,PBS沖洗后滴加二抗,37 ℃孵育后進行DAB顯色,蘇木精復染,1%鹽酸乙醇快速分化,放入0.2%氨水返藍,梯度乙醇溶液進行脫水(70%→80%→90%→95%→100%),二甲苯透明,滴加中性樹膠并蓋上蓋玻片進行封片。MGMT在細胞核內出現棕黃色著色為陽性細胞。在高倍視野下計數100個細胞,陽性細胞數≥10%為MGMT陽性表達,陽性細胞數<10%為MGMT陰性表達。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胰腺癌組織MGMT的表達情況 92例病人中有62例(67.39%)胰腺癌組織MGMT呈陽性表達,而30例(32.61%)病人胰腺癌組織MGMT呈陰性表達。
2.2 本組病人近期臨床療效 本組病人經2個療程化療后,CR、PR、SD和PD分別為19例(20.65%)、21例(22.83%)、18例(19.56%)和34例(36.96%),總有效率為43.48%,疾病控制率為63.04%。
2.3 本組病人遠期臨床療效 本組病人6、9、12個月分別有65例(70.65%)、34例(36.96%)和14例(15.21%)生存。
2.4 胰腺癌組織中MGMT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胰腺癌組織中MGMT陽性表達病人和陰性表達病人的性別、年齡、腫瘤原發部位和腫瘤直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TNM分期和腫瘤轉移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胰腺癌組織中MGMT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n,%)
2.5 胰腺癌組織中MGMT表達與近期療效的關系 胰腺癌組織中MGMT陽性表達病人的臨床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35.48%和53.23%,均顯著低于MGMT陰性表達病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胰腺癌組織中MGMT表達與近期療效的關系(n,%)
2.6 胰腺癌組織中MGMT表達與遠期療效的關系 胰腺癌組織中MGMT陽性表達病人的9個月和12個月生存率分別為17.40%和6.51%,均較MGMT陰性表達病人顯著降低(P<0.05);2組病人6個月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胰腺癌組織中MGMT表達與病人遠期療效的關系
胰腺癌為惡性程度最高的實體惡性腫瘤[9],屬于發病于機體胰腺外分泌腺的惡性腫瘤,其發病部位來自于內分泌腺、胰腺相關外分泌腺、非上皮組織等。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其中胰腺癌的發病率增長4倍[10]。胰腺癌發病隱匿,早期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并且缺乏特異的腫瘤標志物,早期診斷困難,多數胰腺癌病人確診時已經發生遠處轉移,錯過根治性切除機會[11]。即使少數病例存在根治性手術機會,仍有大部分病人出現復發和轉移,術后生存率也比較低,嚴重影響了胰腺癌的治療效果[12]。
近年來,吉西他濱已被公認為治療晚期胰腺癌的化療標準藥物。吉西他濱是一種胞嘧啶核苷類似物,在多種酶的催化下生成吉西他濱二磷酸鹽(dFd-CDP)和吉西他濱三磷酸鹽(dFd-CTP)兩種活性物質,兩者協同作用減少DNA修復所需脫氧核苷酸的量,導致DNA鏈合成停止、DNA鏈斷裂及細胞凋亡。另有研究顯示,吉西他濱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但其機制尚不確切[13]。吉西他濱在胰腺癌治療中可顯著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但是接受吉西他濱治療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較短,其中,原發性和獲得性耐藥是導致吉西他濱單藥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14]。本研究觀察近期療效發現,經2個療程化療的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43.48%和63.04%,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病人生存率分別為70.65%、36.96%和15.21%。
MGMT是一種能夠修復DNA損傷的DNA修復酶,是目前發現唯一的一種能修復O-6-甲基鳥嘌呤損傷的DNA甲基轉移酶。此外,MGMT 還可以減輕烷化劑對細胞的不良反應,起到保護細胞作用[15]。MGMT 表達狀態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和侵襲有關[16-18]。已有研究顯示,基于替莫唑胺化療方案的療效與 MGMT 在腫瘤組織中的表達狀態相關,MGMT 陰性組病人化療6個療程的客觀緩解率顯著高于MGMT陽性組,MGMT陰性組病人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顯著長于MGMT 陽性病人[19],說明MGMT的表達與否可以用作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瘤病人對替莫唑胺治療反應的生物學指標。另有研究顯示,膠質瘤組織中MGMT 陽性表達的病人中位生存時間低于陰性者,在不同級別膠質瘤的預后評價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研究中,胰腺癌組織中MGMT陽性表達病人的臨床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顯著低于MGMT陰性表達病人,9個月和12個月生存率均較MGMT陰性表達病人顯著降低。
總之,腫瘤組織中MGMT表達水平對胰腺癌晚期病人接受吉西他濱化療的臨床療效具有影響作用,胰腺癌組織MGMT陽性表達病人的近期臨床療效和遠期臨床療效均較差,因此可考慮將胰腺癌組織MGMT表達水平作為評估吉西他濱治療晚期胰腺癌臨床預后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