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燕 楊 武 張君德 魏瑞雪 王 勇 李依琳
(河南工業大學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大學物理是理工科專業學生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礎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灌輸式的授課已經不能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教師在大班授課的教學過程中,很難建立全面的教學互動,無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很難有效地引導每一位學生自主學習.另外,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此,在當前互聯網和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使學生在新環境里對傳統物理學保持足夠的好奇和興趣、如何提高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需要我們教師在汲取傳統大學物理教學模式精華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媒體,在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上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并將課堂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中[1~8].
本文以大學物理中的感生電動勢為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依托“超星”學習平臺,結合物理學史和課堂實驗演示,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
教師活動:如圖1所示,展示中國航母“遼寧艦”和美國航母“福特號”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航母的外觀,提問學生 “遼寧艦”和 “福特號”甲板有什么不同?”

圖1 中國航母“遼寧艦”和美國航母“福特號”甲板對比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航母甲板的不同,來說明兩種航母的艦載機起飛方式是不同的,引入航母的“電磁彈射技術”,從而導入新課.接下來學習的內容“感生電動勢與感生電場”就是艦載機“電磁彈射技術”的理論基礎;把理論知識學習與航母“電磁彈射技術”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興趣.
本次課“感生電動勢與感生電場”的理論是由科學家麥克斯韋總結提出的,提前在學習通上給學生們布置了預習任務,觀看科學家麥克斯韋生平及主要成就的視頻.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回答科學家麥克斯韋有哪些主要成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科學家麥克斯韋的成就,啟發學生平時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要有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師通過flash動畫來演示閉合開關和斷開開關時檢流計指針的變化,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感生電動勢產生的原因,找出答案;并引導學生討論,引入麥克斯韋關于感生電動勢的假說.
設計意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分析感生電動勢的非靜電力,并學習感生電場假說;運用問題驅動教學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驗證變化的磁場能夠產生電場,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課堂實驗(圖2):讓螺絲釘和磁鐵分別從空心鋁管中下落,觀察下落時間的變化,并提出探索問題.

圖2 課堂實驗:讓螺絲釘和磁鐵分別從空心鋁管中下落
(1)為什么磁鐵在鋁管中下降得比金屬塊要慢呢?
(2)為什么磁鐵的磁性越強下降得越慢呢?
(3)磁鐵在鋁管的外面下落,為什么下落速度沒有變慢呢?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之后再分享.
設計意圖: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思考螺絲釘和磁鐵從鋁管中下落的時間為什么不同,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找出答案.
通過課堂實驗的探索,讓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師進一步分析感生電場的性質,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感生電場和之前學習的靜電場的異同點,并用類比的方法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類比,借助舊知識的特點推導出新知識的特征,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老師在學習通上發布關于感生電場和靜電場的隨堂練習(圖3),讓學生現場答題,并把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在線投屏,點評分析學生的答案.

圖3 教師學習通發布隨堂練習,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設計意圖: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介紹感生電動勢與感生電場的應用:電子感應加速器、渦電流、金屬探測器等,并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感生電場現象”.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理論聯系實際,加深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介紹 “中國電磁彈射之父”——馬偉明院士的重大研究成果:艦載機直流彈射技術.與美國的交流彈射技術相比,中國的直流彈射技術更先進;并強調馬偉明院士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奮斗和銳意創新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將來報效祖國.
設計意圖:與課堂引入相呼應,使學生對電磁彈射技術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引導學生在課后通過“學習通”觀看和學習電磁彈射技術和馬偉明院士的相關視頻資料(圖4).在完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水到渠成地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a)
教學中,教師應成為教學中的導航者、設計者、促進者,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與陪伴者,從知識的“搬運工”轉變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領路人”,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設計與體驗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
在大學物理教學中,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講解過程穿插物理學史和實驗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利用事先設定的具有針對性的討論問題,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利用學習通的隨堂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互動.
通過將物理學史、科學家愛國事跡、物理學研究方法、我國科技的最新進展等方面的內容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讓價值引導的成分在課堂教學中如鹽在水,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除此之外,還要善于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將科學家愛國事跡、科技最新進展等內容以視頻的形式發布到“學習通”上,引導學生課前、課后觀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