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通訊員 李德品
2022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繼續提升。圍繞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短小急頻”現狀,山東省農信聯社指導全省農商銀行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用好“政策包”“工具箱”,加大與各類省級平臺的對接,利用大數據精準畫像,為小微企業發展持續注入金融動力。
截至2月末,全省農商銀行支持小微企業53.7萬戶、貸款余額7835億元,較年初分別增加2.1萬戶、308億元。
“沒想到知識產權也能成為貸款依據。有了濟南農商銀行的資金支持,企業產值有可能翻倍。”山東微感光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統玉說。
這是一家生產激光傳感器的小微企業,業務已經拓展到180 多家煤礦和非煤礦山,最近在拓展城市燃氣安全領域。但是,作為科創型企業,由于缺少實物抵押,融資遇到難題。
為難之際,濟南農商銀行了解到該企業情況,調查后發現,企業有多項發明專利,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貸”辦理條件,隨即將企業9 項知識產權評估后作為質押物,為企業辦理了1000 萬元貸款。企業還可以享受到省級和市級兩級政府補貼,綜合融資成本不到1%,每年能夠節省融資成本40 多萬元,真正讓“知產”變“資產”。
“通過質押公司的發明專利,榮成農商銀行給予了400 萬元的融資授信,幫助我們緩解了壓力。”山東金瓢食品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府謙說。
李府謙2012 年創業成立公司,主要從事水產品加工設備的研發,到2019 年已擁有50 多項專利。這兩年,公司投入大量資金研發了加工設備,能夠替代8000 人的生產力,生產資金卻成了一件讓人撓頭的事。榮成農商銀行客戶經理聞訊到公司了解情況后,以部分發明專利作為抵質押物,為其發放了400 萬元貸款。
省農信聯社指導全省農商銀行始終堅守支農支小市場定位的戰略定力,小微企業“缺什么補什么”,創新推廣“首貸通”“普惠小微信用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科技成果轉化貸”“人才貸”等信貸產品,讓知識技術、人才資源轉化為信用價值,靶向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并通過用好國家優惠政策,推廣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實行延期還本付息,主動減費讓利。目前,全省農商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維持在5.88%,低于全部貸款利率0.11 個百分點,切實為小微企業減負紓困。

濟南農商銀行助力山東微感光電子有限公司“知產”變“資產”

惠民農商銀行扶持繩網產業發展

高唐農商銀行支持的鑫海公司,產品“鋪”到了冬奧會頒獎大廳
梁山前能生物電力是一家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最大的開銷是采購秸稈、木屑等原材料。公司執行董事李衛龍介紹:“每年的收購量達到38 萬噸,預計投入資金1.1 億元。發電、供暖、供汽的應收賬款都有一定賬期,每個月的資金缺口達600 萬元。”
一張省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白名單,讓企業看到了希望。在“四張清單”對接過程中,梁山農商銀行發現了該供應鏈的資金需求,通過實地調查、多方調研、“一鏈一策”,確定了應收賬款質押的專屬融資方案,為前能生物在內的8 家小微企業統一授信3000 萬元,盤活了整個供應鏈。
“真是太感謝了,咱農商銀行給我解了燃眉之急。”握著泗水農商銀行信貸人員的手,宋西華連聲道謝。家住泗水縣泗河街道徐家樓村的宋西華,成立了志誠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和惠民農機服務有限公司。為搶抓農時,他計劃購置新型“無人駕駛”拖拉機,但價格不菲。泗水農商銀行客戶經理在“四張清單”營銷過程中獲取信息后,第一時間上門對接,經過實地考察,迅速為其辦理了80 萬元的“魯擔惠農貸”。
省農信聯社指導全省農商銀行持續加大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建立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四張清單”,全面下沉服務重心,傳承弘揚對黨忠誠、服務群眾、勤儉敬業、公私分明的“大挎包”優良傳統,組織客戶經理走街串巷、上門入戶,突出分級分類管理;聚焦“融資慢”,開通三級信貸服務熱線365 部,全時段響應需求;推行“一站辦理”“一次辦好”,實現申貸提速;成立金融輔導隊,讓市場主體知曉政策、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北京冬奧會頒獎大廳里鋪設的地板,就是咱們公司的產品!”山東鑫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方鑫自豪地說,“這要感謝高唐農商銀行多年來的陪伴。無論是信貸支持還是代發工資、外匯等業務,都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同樣的勵志故事還發生在惠民縣。“我們公司產品能登上冬奧會,離不開惠民農商銀行提供的300 萬元信貸支持。”山東濱州強盛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治勝介紹,該公司是加工體育繩網的專業型小微企業,在惠民農商銀行“繩網貸”的支持下,企業憑借以進口高端色母粒等原材料以及先進編制工藝制造的安全防護網,成為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場地安全防護網的供應商。目前,惠民農商銀行新增“繩網貸”1.43 億元,扶持小微企業306 戶。
省農信聯社指導全省農商銀行緊盯政策導向,持續關注“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加強政銀合作,打造融合營業執照申領、征信查詢、信貸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模式,真正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全力實現“一次辦好”,助力“專精特新”企業贏在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