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 鄧巍 劉晨晨 張輝
[摘要]目的:探究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及心理干預在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整形修復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3年1月-2021年1月于筆者醫院接受整形修復術的96例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及心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創傷后成長情況[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TGI)評分]、心理狀態[心理狀態評估量表(MSSNS)評分]、病恥感[社會影響量表(SIS)評分]、面部表現[中文版臨床面部評價量表(FaCE)評分]。結果:干預4周后,兩組PTGI、FaCE評分高于干預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MSSNS、SI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及心理干預應用于接受整形修復術的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中可表現出顯著干預效果,有助于促進患者創傷后恢復及心理狀態的調節,減輕其內心病恥感,同時有助于患者面部各項表現的改善,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面部軟組織損傷;整形修復術;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心理干預;病恥感
[中圖分類號]R622?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8-6455(2022)04-0151-04
Application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Communication Mod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Plastic Repair Ter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Soft Tissue Injury
WANG Lian1,DENG Wei2,LIU Chenchen1,ZHANG Hui2
(1.Eye and Mouth Ward;2.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Liaoni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Shenyang 110016,Liaoni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communication mod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plastic repair surgery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soft tissue injury. Methods 96 patients with facial soft tissue injury who underwent plastic repair surgery in the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January 2021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ed personalized nursing communication mode on the basis of interven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PTGI)], mental status [Mental Status Scale in Non-psychiatric Settings (MSSNS)], stigma [Social Impact Scale (SIS)] and facial performance [Facial Clinimetric Evaluation (Fa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after 4w of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4w of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PTGI and FaC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MSSNS and SI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scores were lower in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communication mod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has a significant intervention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facial soft tissue injury undergoing plastic repair surgery, and can help promote the post-traumatic recovery and the adjustment of mental status and reduce the internal stigma,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facial performance of patients and has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E55A3C2D-962D-46DF-84F5-495BFC8BEF02
Key words: facial soft tissue injury; plastic repair surgery; personalized nursing communication mod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tigma
面部作為人體外觀中最受關注的外露部位,其在各類意外事故中易受到外力損傷,患者不僅遭受生理創傷,亦可因面部發生功能障礙、容貌損傷而產生強烈的負性情緒[1-2]。隨著美容醫學的發展,臨床對此類患者實施進一步整形修復術,從美學角度出發對傷口進行評估,確定手術方案,在確保創面治愈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滿足患者面部容貌修復的需求[3-4]。上述治療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發現,接受整形修復術的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在術后仍會面臨一定的負性心理狀態加重及社會功能減退的不良現象[5-6],提示需進一步配合有效的護理溝通和心理干預以減少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提高術后恢復。本次研究將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及心理干預聯合應用于接受整形修復術的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臨床護理中,并取得不錯的反饋,現將所得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3年1月-2021年1月,將96例于筆者醫院接受整形修復術的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為22~56歲,平均(37.56±7.18)歲;交通傷35例,摔傷7例,銳器傷3例,毆打傷3例;專科及以上者14例,高中25例,初中及以下者9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為20~54歲,平均(37.31±6.95)歲;交通傷36例,摔傷5例,銳器傷4例,毆打傷3例;專科及以上者13例,高中24例,初中及以下者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符合《赫爾基辛宣言》原則。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存在面部軟組織損傷情況,且擬于筆者醫院接受整形修復治療;②具有正常溝通理解能力,可配合完成相關護理工作及問卷調查者;③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部位嚴重創傷者;②合并精神疾患;③存在頜面部及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及心理干預,具體包括術前訪視、口頭健康教育,術后予以常規藥物指導、創口護理、飲食指導、心理指導、口腔護理、呼吸道護理、抗感染等干預措施,在患者出院后設立健康咨詢熱線,以供患者及家屬咨詢相關術后恢復問題。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①術前評估及個性化溝通:由護理人員對入院患者展開個性化評估,重點就患者創傷類型、社會屬性、家庭特點、性格特點等信息進行了解,可與患者家屬溝通了解患者相關信息,為自身個性化溝通作準備。隨后可于恰當時機安排一次與患者的訪談,針對患者面部損傷病情交流,了解其當下內心感受以及對整形修復手術的預期看法,隨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扶慰,并主動告知患者面部損傷的整形治療現狀以及現代整形修復術較以往整形術的優勢,同時將手術實施醫生及麻醉醫師詳細工作經驗及表現告知患者,減少患者內心對手術的不安及抵觸,同時可依據患者性格特點,予以相應的鼓舞,引導其改變對面部軟組織損傷修復的悲觀認知;②個性化心理干預:由護理人員依據首次訪談溝通所得內容確定患者負性心理產生的源頭,并根據患者自身性格特點制定相應干預措施,通過術前不定時訪視對其負性心理進行調節,可通過宣傳院內整形修復成功案例為患者建立治療信心,亦可通過及時解答患者疑問等方式使其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視,減少對手術的擔憂,同時可引導家屬增強對患者的正性心理支持,減少因家屬過于擔憂、焦慮對患者造成的負面影響。此外,護理人員亦需將患者詳細信息告知手術室護士,在進入手術室后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并對手術室環境進行介紹,引導其迅速熟悉環境。在手術中,醫護人員可通過言語鼓舞、告知手術情況等方式對清醒患者進行心理支持,減少其術中焦慮感受;③術后個性化溝通:術后由護理人員選擇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再次展開交流,可專門設立護患訪談室減少外界干擾,進入訪談室后,護理人員首先對患者手術實施情況進行客觀轉述,使患者了解到手術修復治療后可能出現的正面效果,同時肯定患者自身在面組織損傷治療中良好配合表現,隨后護理人員可依據患者實際家庭情況、工作狀態等內容告知患者其在面組織損傷發生前后的自身價值并未受外觀影響,術后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生活習慣、用藥、心理指導更利于自身恢復,引導患者建立對自身面部損傷、整形修復手術的正確認知,減少自責、自卑等負面情緒;④院外個性化溝通: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需提前構建微信延續溝通渠道,在其出院后,護理人員可定期通過微信平臺向患者推送整形手術后居家照護知識指導相關知識,亦需加入心理引導、健康心態重塑、健康生活理念相關的文章,引導患者在院外護養過程中保持情緒暢快、行為積極健康等狀態,以改善損傷修復狀態。
1.4 評估標準
1.4.1 創傷后成長情況:用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的創傷成長情況,該量表涉及與他人關系、新可能性、個人力量、精神變化、生活欣賞等評估方面[7],共包含條目21項,每項0~5分,總分0~10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創傷后成長情況越良好。
1.4.2 心理狀態:用心理狀態評估量表(Mental status scale in non-psychiatric settings,MSSNS)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該量表涉及抑郁、焦慮、憤怒、孤獨等評估方面[8],共包含條目38項,每項0~4分,總分0~152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狀態越差。E55A3C2D-962D-46DF-84F5-495BFC8BEF02
1.4.3 病恥感:用社會影響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的病恥感,該量表涉及社會排斥、經濟歧視、內在羞恥、社會隔離等評估方面[9],共包含條目24項,每項1~4分,總分24~9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恥感越強。
1.4.4 面部表現:用中文版臨床面部評價量表(Facial clinimetric evaluation,FaCE)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的創傷成長情況,該量表涉及面部感覺、面部運動、口腔功能、眼睛感覺、社會功能等評估方面[10],共包含條目15項,每項0~5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面部健康表現越良好。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組內同期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被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創傷后成長情況比較:干預4周后,兩組PTGI評分高于干預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干預4周后,兩組MSSNS各項評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病恥感比較:干預4周后,兩組SIS評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干預前后面部表現比較:干預4周后,兩組FaCE評分高于干預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整形修復術雖可最大程度依據整形外科創傷處理原則保證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創面修復效果,但由于患者自身認知不足、面部容貌受損等原因導致在整形修復術實施前后出現明顯的不良心理反應,部分患者可表現出明顯的病恥感及社會功能減退。因此,單純的手術修復在短期社會功能重建方面不具優勢,應當輔以合理護理溝通和心理干預方法以減少患者負性情緒[11,5]。但目前臨床在美容醫學方面的心理護理關注度仍然不夠,常規心理干預難以兼顧不同患者的個性化需求,患者在接受整形修復術早期仍然面臨較多的負性心理狀態,使其在創口維護、配合治療方面表現不佳[12],影響修復效果。
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是基于個性化護理理念的干預模式,其可通過不同時期的溝通交流使護理人員掌握患者生活習慣、疾病狀態、心理需求,為患者提供適宜不同病情階段、治療方式、心理狀態的溝通咨詢,減少患者在疾病治療中的不確定感及負性情緒,目前已應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臨床干預中,并取得顯著效果[13]。
本次研究中,經4周干預后,兩組PTGI、FaCE評分有所升高,其中觀察組評分升幅更為顯著,提示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及心理干預應用于接受整形修復術的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中可有效促進患者創傷后成長情況,改善面部表現。分析其原因在于在該護理方案下,護理人員首先對患者個體信息進行全面了解,隨后通過親切訪談一方面拉近與患者距離,另一方面可明確患者創傷后心理狀態,了解面部軟組織損傷對患者產生的主觀影響,隨后在術前、術后根據患者不良心理產生的源頭開展系列個性化溝通、心理干預,糾正其對面部軟組織損傷修復的悲觀態度,減少患者修復效果達成前對自我外觀的過度關注,引導其接受損傷現狀,積極配合整形修復治療,并通過知識普及、案例分析提高對整形修復術的信心,在患者出院后仍通過微信平臺予以適時的健康指導,使患者面部損傷恢復情況得以改善。
本次研究中,經4周干預后,兩組MSSNS、SIS評分均有所下降,其中觀察組下降幅度更為顯著,提示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及心理干預應用于接受整形修復術的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減輕病恥感。分析其原因在于面部軟組織受損的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及病恥感等負面情緒,在面部外觀受損的情況下更易引起他人注意,在進行整形修復術治療前對整形方案亦可能持不信任態度,而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實施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了解產生負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及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個性化護理需求,并通過貫穿手術實施前后各個時間節點的個性化溝通了解患者心理變化歷程,適時給予心理支持,使患者在手術前后負性情緒得到有效消減,而同時護理人員亦通過案例分析等知識普及方法協助患者正視面部組織損傷,建立對整形修復的信心,減輕病恥感。
綜上所述,對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及心理干預應用于接受整形修復術有助于其創傷后恢復及心理狀態調節,可在減輕病恥感的同時保證面部表現得到顯著改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黃娜,文輝才,付建華,等.局部皮瓣在面部軟組織缺損美容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9,30(4):47-49.
[2]魏蜀一,李明,王傳林.顏面部動物咬傷傷口美容縫合處置進展[J].中華創傷雜志,2021,37(2):165-170.
[3]王際剛,李欣,李秀麗,等.復合皮移植術聯合磺胺嘧啶銀在燒傷整形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9,47(4):400-403.
[4]岳瑞香,郭志權,魏民,等.擴張后胸三角皮瓣帶蒂轉移修復術治療面頸部燒傷后瘢痕[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7,8(5):43-45.
[5]楊春玲,程然,康洪翡.漸進式健康教育聯合同理心理護理對乳腺癌術后乳房整形患者美容效果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21,30(2):167-170.
[6]梁艷,宋娜娜,郭彩鈴.基于人文關懷的護理干預對急診面部外傷患者的救治效果影響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21,30(4):159-161.
[7]汪際,陳瑤,王艷波,等.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的修訂及信效度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1,26(14):26-28.
[8]齊艷,劉曉紅,鄧光輝,等.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狀態評定量表編制及試用[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3,24(6):673-676.
[9]管曉萌,孫濤,楊華,等.社會影響量表中文版應用于尿失禁患者羞恥感的信效度測量[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1,26(4):63-65.
[10]王關卉兒,謝祥,潘柏林,等.FACE-Q量表評估全面部除皺術的近期和遠期效果[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21,27(1):24-28.
[11]Durket E,Kersh K,Dembek K, et al.Influence of plate type and placement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bilateral equine mandibular osteotomies: Ex vivo study[J].Vet Surg,2019,48(8):1450-1455.
[12]華英,陳亞蓉,張怡.康復護理聯合心理干預及康復功能訓練治療大面積燒傷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2019,34(2):87-89.
[13]白春娟,孫旭華,尹芬.個性化平行溝通模式對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及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3):512-513.
[收稿日期]2021-06-18
本文引用格式:王蓮,鄧巍,劉晨晨,等.個性化護理溝通模式及心理干預在面部軟組織損傷患者整形修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22,31(4):151-155.E55A3C2D-962D-46DF-84F5-495BFC8BEF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