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杜嘉寧,沙仁高娃,鮑海華
作者單位: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影像科,西寧810001
卵巢占位性病變?yōu)榕R床常見疾病,隨著診療手段提高,檢出率不斷增加,然而該疾病診斷成為臨床工作重難點[1]。目前此類疾病診斷首選超聲,但對于病灶內結構及成分診斷存在困難[2]。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MRI 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腫瘤診斷方面凸顯出獨特的優(yōu)勢,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及方向[3]。DWI 是利用生物組織內的熱運動反映組織內結構的一種圖像技術,影像表現(xiàn)不受呼吸、胃腸蠕動及血流灌注的影響,僅與水分子擴散運動幅度相關[4-5]。ADC 值是反映水分子擴散幅度的參數(shù),不同組織的ADC值具有差異性[6-7]。在盆腔MRI檢查中,卵巢病灶呈短T1信號比較常見,有學者對不同部位病變呈短T1信號的研究發(fā)現(xiàn),短T1 信號可提示特定病理成分,如脂肪、黑色素、高鐵血紅蛋白、蛋白質及礦物質等[8]。通過ADC 值可以較為準確地鑒別卵巢良惡性病變,但是目前尚未有文獻對高場強條件下ADC值對于呈短T1信號卵巢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進行系統(tǒng)分析,故本研究為了填補其空白,利用3.0 T MRI 探討卵巢良惡性病變短T1 信號的磁共振信號特點及ADC 值對其診斷價值,為術前的診斷提供影像學參考依據(jù)。
回顧性研究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經(jīng)盆腔MRI 平掃+增強掃描及DWI 檢查的患者病例共42 例,年齡21~72 (46.8±13.5)歲,52 個病灶。納入標準:(1)經(jīng)盆腔MRI平掃+增強掃描及DWI檢查,卵巢病變呈短T1信號的患者;(2)經(jīng)手術并進行病理組織活檢證實具有卵巢病變患者。排除標準:檢查前進行過外科干預患者。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青研2019A0517),免除受試者知情同意。
采用3.0 T 磁共振掃描儀(Siemens Prisma,Germany Munich)及腹部16 相通道線圈,患者均取仰臥位。行MRI 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層面包括橫斷位與矢狀位,T1WI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 450 ms,TE 6 ms,F(xiàn)OV 280 mm×280 mm,矩陣為190×350,層厚為3 mm;T2WI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 3790 ms,TE 120 ms,F(xiàn)OV 280 mm×280 mm,矩陣為225×330,層厚為3 mm。DWI 采用單次激發(fā)平面回波序列(single short echo planar imaging,SS-EPI),設 置 梯 度 擴 散 因 子b 值 為1000 s/mm2,TR 5300 ms,TE 76 ms,F(xiàn)OV 280 mm×280 mm,矩陣為99×130,層厚為3 mm,擴散方向為3個。
本院兩位10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高級職稱影像科醫(y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歸納,如遇意見不一致時通過討論協(xié)商達成一致意見。觀察病灶影像學特征:病灶數(shù)量、短T1信號程度及病變的均質性。與盆腔骨髓信號對比,分為顯著高信號(高于骨髓信號)、中等高信號(等于骨髓信號)及稍高信號(低于骨髓信號)。兩側附件區(qū)等于大于兩個病灶為多發(fā)病變。病灶均質性分為均質及不均質,均質病灶內未見低信號顯示,不均質為病灶內可見低信號。圖像傳至Siemens Prisma ICAP 9.0.4.310310后處理工作站,將DWI圖像生成ADC圖。由其中1名10年以上經(jīng)驗的影像科醫(yī)師在知曉病理結果的情況下對該病灶進行ADC值測量,分別選取該病灶兩連續(xù)層面進行勾畫,每一層進行三處感興趣區(qū)域勾畫,面積范圍3~5 mm2。獲得原始數(shù)據(jù),舍棄最大值及最小值,計算相應平均值為最終的ADC值。
選擇SPSS 19.0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良、惡性病灶ADC值兩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及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2 例患者共有52 個T1 高信號病灶,其中39 個病灶為良性病變,子宮內膜異位囊腫16個、成熟囊性畸胎瘤10個、黃體囊腫7個、黏液性囊腺瘤4個、白體1個及濾泡囊腫伴出血1個(表1);13 個病灶為惡性病變,漿液性囊腺癌11 個、透明卵巢細胞癌1個及顆粒細胞瘤1個(表2)。
表1 良性病灶T1高信號的一般情況(n)
表2 惡性病灶T1高信號的一般情況(n)
良性病變中,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均質、中等高信號病灶占比例大,不均質病灶內可見低信號(圖1),多病灶病例占總病例2/5。多病灶病例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大病灶周圍多發(fā)或單發(fā)小病灶顯示,其中3 例伴有雙側輸卵管擴張積血,1 例合并成熟囊性畸胎瘤;成熟囊性畸胎瘤以單發(fā)、不均質、顯著高信號為主,壓脂序列高信號部分呈明顯低信號,其中2 例呈分層表現(xiàn),上層信號高于下層信號;黃體囊腫病灶信號多變,病灶以單發(fā)、均質為主,其中1 例合并濾泡囊腫,黏液性囊腺瘤病灶以單發(fā)、多房狀、不均質稍高信號為主(圖2),部分病灶內病理提示血液成分存在;僅收集到1 例白體,呈中等高信號且均質;濾泡囊腫伴出血1 例中分別呈顯著高信號及中等高信號,病灶均表現(xiàn)為均質。
惡性病變中,漿液性囊腺癌病灶信號程度多變(圖3),且病灶均質及不均質病例數(shù)相差不大,其中1 例病理提示大量黏液成分呈中等高信號,1 例病理提示壞死,1 例巨大病灶內病理提示血紅蛋白成分;透明卵巢細胞癌呈稍高信號且不均質,可見分層;顆粒細胞瘤呈中等信號且不均質,病灶內高信號影為散在斑片狀,病理提示為血液成分。
卵巢良惡性病變呈短T1 信號均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其中短T1 信號大多數(shù)病灶DWI 呈高信號,僅5 例呈低信號,均為多病灶病例中部分病灶。良性腫瘤病灶與惡性腫瘤病灶的病變最大徑、ADC 值、囊壁/分隔、囊實性及T1 信號均勻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3)。
表3 良、惡性T1高信號病灶ADC等相關指標比較
鑒于MRI 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無輻射等特點,其已經(jīng)廣泛應用在盆腔疾病診斷中。常規(guī)MRI 的T1 和T2 圖像凸顯軟組織的部分特性,需要進一步結合其他特征予以診斷。本研究首次通過MRI 結合DWI 圖像不僅系統(tǒng)分析了短T1 信號卵巢病變不同病理類型的MRI 征象,并且聯(lián)合ADC 值對短T1 信號卵巢良惡性病變進行了鑒別。
在卵巢病變中,出血引起的T1 高信號最為常見,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腫瘤性病變出血、生理性或功能性囊腫出血等,常表現(xiàn)為T1WI 和T2WI 高信號[9]。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又稱“巧克力囊腫”,異位的子宮內膜受激素周期性影響反復出血形成含血囊腫,最常見于卵巢[10]。在本研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占總病例的一半以上,大多數(shù)在T1WI 上表現(xiàn)為強高信號,而相當一部分病變表現(xiàn)為不均勻信號,這是由于囊液成分的混合,包括氧化血紅蛋白、脫氧血紅蛋白、高鐵血紅蛋白和血紅蛋白。T2WI上也可以觀察到從高信號到低信號的逐步變化,反映了各種血紅蛋白氧化物的分層沉淀[12]。腫瘤性病變出血也很常見[13],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現(xiàn)為漿液性囊腺瘤出血。與經(jīng)典的漿液性囊腺瘤長T1和長T2信號不同,囊液的T1WI 由于高鐵球蛋白而呈現(xiàn)高信號,但信號比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低且更均勻。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漿液性囊腺瘤的出血總量和頻率低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高鐵血紅蛋白含量較低,血紅蛋白氧合物組成相對簡單,另一方面漿液性囊腺瘤體積大,囊液薄,高鐵血紅蛋白被大量溶液稀釋并均勻分布[14]。
成熟囊性畸胎瘤,也稱皮樣囊腫,是一種起源于生殖細胞的良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卵巢腫瘤[15]。腫瘤外胚層皮膚及其附件主要由脂肪組織、軟組織、骨組織、牙齒或鈣化組織、毛發(fā)等組成。病理成分的多樣性和混合性使得MR 信號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混合性,這與本研究的觀察結果一致。
此前相關學者的研究表明[16],惡性病變細胞密度較高會限制水分子的運動,因此當ADC值降低、b值高且DWI表現(xiàn)為高信號時,更有可能是惡性腫瘤。Rockall等[17]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卵巢惡性腫瘤囊實性部分的DWI 表現(xiàn)為高信號,ADC 值降低。可能的原因是惡性腫瘤生長較快,核分裂異常,導致細胞質減少,核質增多。此外,多糖、蛋白質等相關生物分子的能力提高了組織間的粘附性,進一步縮小了細胞外體積,限制了水分子的運動范圍,因此ADC 值降低,DWI 表現(xiàn)為高信號[18]。相反,良性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相對較慢,對細胞質外水分子的運動影響不大,因此DWI圖像多表現(xiàn)為等信號,ADC值相對較高[19]。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良性組ADC均值為(0.97±0.65)×10-3mm2/s,惡性組ADC均值為(1.59±0.86)×10-3mm2/s,兩者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結果一致。
目前,關于良惡性卵巢腫瘤MRI 影像表現(xiàn)的研究多集中在ADC 值,但是對于病變大小、囊壁/分隔厚度上等征象的分析中尚存爭議[20]。本研究分析了卵巢腫瘤患者DWI 圖像中病灶最大直徑、腫瘤位置、邊界、囊實性、囊壁/間隔、T1信號均勻性等因素。結果顯示,良惡性病變的病灶最大直徑、囊壁/間隔、囊實性及T1 信號均勻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既往臨床研究證實卵巢腫瘤囊腫內有隔,良性腫瘤上皮細胞呈單層排列,囊壁較薄,向內折疊形成隔,厚度一般小于3 mm;但由于細胞增殖異常,惡性腫瘤呈多層排列,囊內有明顯的乳頭狀和結節(jié)狀隆起,囊壁厚度一般大于3 mm;據(jù)其他報道,卵巢腫瘤因囊壁/分隔、囊實性等原因,在診斷中有部分漏診、誤診病例[21]。因此,在比較腫瘤的形態(tài)特征時,有必要結合DWI 圖像,以便更好地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由于病例數(shù)有限,不同病理類型之間的ADC 值是否存在差異,尚需擴大樣本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通過系統(tǒng)分析MRI 對卵巢良惡性病變短T1 信號的MR 特點,并結合DWI,可提高卵巢病變術前定性的準確率。
作者利益沖突聲明:全體作者均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