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淑 吳佳莉 黃瑜芳
1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2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二科,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3 九江市第六人民醫院外一科,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
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隨著各種降糖藥物的陸續問世,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狀態已經得到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不斷提高。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因患者個體差異及用藥不當等因素造成的低血糖,一直是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低血糖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嚴重時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的損傷,如導致心血管意外、器官永久性損傷等,這足以抵消長期血糖控制帶來的獲益。研究[1]發現,低血糖的發生與患者的自護能力較低、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有限、治療依從性較差或盲目服藥等因素有關;有些患者缺乏對疾病的管理能力、無法自行監測血糖,患者家屬缺乏護理技能、無法有效識別患者的低血糖癥狀,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會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生率。基于此,本研究將雙向延伸式健康管理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當中,探討了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有關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經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確診;(2)患者自愿參加,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或心、肝、腎功能衰竭;(2)嚴重感染;(3)意識障礙或語言障礙。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入選患者分為觀察組(61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齡30~65歲,平均(42.17±7.63)歲;病程2~18年,平均(11.61±2.44)年;入院后次日空腹血糖(11.51±3.22)mmol/L;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中專21例、大專及以上12例。觀察組患者男29例、女32例;年齡33~69歲,平均(42.35±7.47)歲,病程3~17年,平均(11.57±2.68)年;入院后次日空腹血糖(11.91±3.33)mmol/L;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中專23例、大專及以上1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健康管理模式進行干預,如給予常規治療、護理、宣教及出院健康指導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雙向延伸式健康管理。(1)由科室主任牽頭成立糖尿病低血糖健康管理小組,包括醫院的8名護士、4名醫師和 2名營養師以及社區門診的4名護士、2名醫師及1名營養師,由科室主任及護士長對小組成員進行網絡操作等規范化培訓。(2)建立信息管理系統,出院前1 d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狀態、一般狀況、院外生活方式、自我管理方案及急診處理知識技能等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建立檔案并編寫具體的宣教內容,每周一、周三、周五定時給患者發送宣教內容。對遵醫行為好、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每周微信回訪1次,對微信回訪無回復的患者進行電話回訪。(3)實施雙向延伸式健康管理,在出院前由小組成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胰島素注射技能及糖尿病相關理論知識的指導及培訓。患者出院后,將其檔案轉交給社區門診,并督促社區工作人員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由醫院安排專人到患者家中診療。①以微信平臺為基礎,給患者及其家屬推送糖尿病相關知識,重點是低血糖誘因及早期表現,如舌根發麻、意識模糊、說話不清、頭暈等,叮囑患者外出攜帶救助卡和含糖食品。②叮囑患者嚴格遵照醫囑用藥,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用藥方案。③要求患者保持均衡飲食,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爭取家屬配合,要求患者限酒、定時定量進食,在長時間運動(>1 h)后加餐。④家中備好血糖檢測儀,家屬或患者學會正確的使用方法,出現夜間低血糖反應時應檢測記錄血糖值。⑤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低血糖的辨識能力,通過檢測血糖快速鑒別,無癥狀或癥狀較輕的低血糖反應可口服葡萄糖或碳水化合物處理,出現嚴重低血糖反應時要撥打120急救電話求救,頻繁出現低血糖反應時要及時與醫生聯系。⑥加強護患溝通,耐心解答患者問題;借助社區及社會支持系統,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共同改善患者情緒。(4)信息互動反饋:督查患者遵醫情況,提高患者遵醫行為。
1.3 觀察指標
1.3.1 自護能力 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隨訪時,采用自護能力測定量表[3]對患者進行評分。量表有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4個維度,共43個條目,由患者自行填寫,滿分172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自護能力越強。
1.3.2 低血糖發生率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及出院后6個月內的低血糖發生率。住院期間由專人對患者進行血糖檢測;出院后由患者自行監測血糖,采用三諾生物傳感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GA-3型血糖檢測儀,在早上起床后10 min內未進食早餐前測量血糖,每周檢測1次,空腹血糖≤3.9 mmol/L判定為低血糖。低血糖發生率=低血糖發生例數/總例數×100.0%。
1.3.3 生活質量 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隨訪時,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4]對患者進行評估,量表包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職能4個維度,滿分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測定量表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測定量表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明顯增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n,x±s)

續表1
2.2 兩組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在住院期間及出院后6個月內,觀察組患者發生低血糖反應2例,低血糖發生率為3.3%;對照組患者發生低血糖反應9例,低血糖發生率為15.0%。觀察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28,P=0.025)。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價量表的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價量表的各維度評分均明顯增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n,x±s)

續表2
一般情況下,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率較低、住院時間較短,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進行健康教育時間緊迫、效果差;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出院后自護能力較低,自我管理能力較弱,治療依從性也隨出院時間的延長而降低。梁金玲等[5]報道,農村糖尿病患者在出院后隨著時間的延長,遵醫行為明顯降低,但多數患者在出院后均希望得到較為專業的照護。
在常規護理模式下,2型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間大多接受以口頭教育為主的健康教育,但由于疾病知識抽象、復雜,多數患者不能形成較好的記憶甚至出現記憶偏差,因此他們出院后相關日常行為會受到影響;并且在常規護理模式下一般僅針對院內患者而對出院患者較少干預[6]。由于多數患者住院時間短,因此實施患者的院外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延續性護理對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研究顯示[7],雙向延伸式健康管理能同時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保健能力,可作為一個指導患者及家屬學習糖尿病知識的有效載體,通過利用微信等線上工具,對患者及家屬實施有效的健康宣教,同時還可取得加強醫患溝通的效果。對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危害極大,癥狀嚴重者可直接導致器官不可逆性損傷甚至死亡[8]。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雙向延伸式健康管理。結果顯示,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測定量表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明顯增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價量表的各維度評分均明顯增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在住院期間及出院后6個月內,觀察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結果提示,雙向延伸式健康管理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護能力,降低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雙向延伸式護理管理以小組建立、系統建立、延伸管理、信息反饋等板塊為主要內容,通過對出院前患者基本需求的評估、利用微信平臺加強對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宣教,顯著提高了患者對飲食、運動、血糖檢測、規律用藥及緊急處理方面的認識;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也加強了對患者家屬的宣教,讓家屬參與督促患者檢測血糖、規律用藥,從而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低血糖的發生與患者自護能力下降有關,雙向延伸式健康管理以健康管理為核心,通過給患者推送微信知識、制訂個性化用藥方案、提高患者及家屬對低血糖的辨識能力、加強醫患溝通等手段,能顯著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從而降低低血糖的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