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王鳳德 李萍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南寧市 530201
【提要】 腦梗死患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廣大臨床護理工作者將中醫護理應用于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本文對針刺法、灸法、中醫按摩、中醫耳穴治療、穴位貼敷、中醫情志調理等傳統中醫特色療法和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相結合的應用研究情況進行了綜述,旨為促進中醫臨床護理技術的應用、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提供參考。
我國自從1999年起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不斷增快,伴隨而來的是人群多種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腦血管類疾病是其中患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而腦梗死約占全部腦血管疾病的77%[1]。腦梗死有四大主要特點,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治療周期長、恢復緩慢,已變成廣大臨床醫療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2]。在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護理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醫護理技術不斷被應用到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越來越多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周期縮短,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凸顯出來。本文就中醫臨床護理技術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綜述。
中醫護理技術是基于中醫基礎理論,將中醫傳統的一些治療方法與臨床護理相結合,逐漸發展起來的有著完善的理論指導、操作方法以及護理效果評價,并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臨床護理技術,其中“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是其顯著特點,主要包括針刺法、艾灸法、按摩法、穴位貼敷、中藥外洗等中醫護理技術[3-4]。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由于具有“簡、效、易、廉”的顯著特色,所以在減輕患者病痛、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5]。《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6-7]明確提出,中醫護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中醫護理技術,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推廣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中醫醫療機構和綜合醫院要積極開展辨證施護和中醫特色專科護理,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
腦梗死歸屬于中醫“中風”范疇[8],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語不利。腦梗死內因主要為機體氣血不足、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衡,外因為風寒外襲、煩勞過度、飲食不節、情志內傷;內外因綜合作用,導致患者出現風、火、痰、瘀阻滯經絡,甚則上犯于腦,致使腦脈瘀滯而發病[9-10]。采用中醫護理技術護理腦梗死患者,主要是指針對中風的病因病機,采用活血化瘀和疏通經絡的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
2.1 中醫毫針 中醫毫針針刺法是一種祖國傳統外治方法,也是一種中醫護理常用技術,中醫毫針治療腦梗死患者,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劉艷艷[11]研究發現,針灸干預能夠增強腦梗死后上肢偏癱患者的康復訓練效果。劉惠萍[12]采用焦氏頭針療法治療305例腦梗死患者的結果顯示,基本治愈率為36.7%,治療總有效率為96%。劉芮佚等[13]將針灸康復護理運用到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治療中發現,臨床效果良好,能夠及時有效幫助患者上肢功能康復,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對患者的整體治療有極大的幫助。趙志翠[14]報道,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針灸康復護理腦中風癱瘓患者,既可以顯著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又可以提高患者運動功能,增強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認為針灸康復護理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2.2 中醫耳穴治療 中醫耳穴治療是將王不留行籽或者撳針貼于患者耳穴處,并讓患者不定時自行按壓,通過刺激耳穴調整臟腑陰陽平衡、預防和治療疾病。張建琴[15]報道,選擇王不留行籽貼于腦梗死后抑郁患者耳穴神門、心、肝、交感、腦、三焦和內分泌相應穴位處,結合情志護理,可明顯改善腦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狀態。王子豪等[16]在中風后失眠患者的耳穴交感、神門、心、皮質下、內分泌等相應穴位壓籽治療發現,耳穴療法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方面的效果明顯優于地西泮口服治療。李愛民[17]報道,將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治療組患者給予耳穴壓豆按摩配合情志護理,結果發現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便秘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認為耳穴壓豆按摩對防治腦梗死患者便秘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2.3 中醫穴位貼敷 中醫穴位貼敷療法是將調制好的藥物貼敷在患者穴位處,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而發揮行氣活血、通經活絡、養心安神、調和臟腑陰陽的作用[18]。王夏如[19]報道,與常規護理比較,中醫穴位貼敷治療能夠顯著提高腦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范敏等[20]報道,對中風后便秘患者給予自制的大黃芒硝敷臍貼進行穴位貼敷治療發現,穴位貼敷治療效果明顯、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常青等[21]報道,在給予常規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穴位貼敷護理,有助于恢復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與神經功能,穴位貼敷護理后,患者的 Barthel 指數增大、NIHSS 評分降低,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提高。
2.4 中醫按摩 中醫按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經過歷代醫家不斷完善與發展,現在已經發展成為臨床上中醫外治法中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中醫按摩治療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已有很多的文獻報道。姚娟慧等[22]將140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穴位按摩護理,結果顯示穴位按摩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抑郁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孟慧芳[23]報道,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中醫穴位按摩療法對腦中風偏癱患者進行護理,可明顯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郭凌峰[24]報道,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腦梗死患者穴位按摩及康復鍛煉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療效顯著。
2.5 中醫灸法 中醫灸法,主要是選擇艾絨或者艾條為主要的施灸材料,在患者穴位上或沿著經脈循行進行熏灼,借助艾絨(艾條)的熱力,達到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的目的。程勇等[25]報道,給予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艾灸曲池、合谷、百會,聯合分級心理指導干預,能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安雪梅等[26]將 75例腦梗死患者分為三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康復護理,灸法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灸法治療,巨刺灸法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巨刺灸法治療。干預1個月發現,巨刺灸法組患者的上肢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及灸法組患者。孫莉莉等[27]報道,采用自擬縮泉散藥物鋪灸治療中風后尿失禁患者,可明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療效肯定。
2.6 中醫情志護理 中醫情志護理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辨證施護,護理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個體化的護理手段,包括情志相勝、以情勝情、移情易性等[28]。應印兵等[29]報道,中醫情志護理能讓老年抑郁癥患者放下心理負擔,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提升康復進程的一種護理干預方法。陳青等[30]報道,在給予針灸+中藥聯合治療的基礎上,對腦梗死患者進行中醫情志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縮短患者康復時間。王紅[31]報道,中醫情志護理能夠明顯改善中風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狀態,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推行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政策,在臨床治療各種疾病患者的過程中,充分顯現了中醫學的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家中醫藥政策的不斷推行,中醫學在腦梗死的治療和護理中獲得了更多的臨床經驗,出現了更多的文獻報道;中醫護理技術因具有安全性、高效性、便捷性的優點,越來越得到腦梗死患者的認可和喜愛[32]。但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很多已得到臨床驗證、行之有效的中醫護理技術在推廣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在臨床上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應用,這些原因主要包括重視程度不夠、護理人員中醫基礎理論不夠扎實、操作欠規范等[33]。本文對針刺法、灸法、中醫按摩、中醫耳穴治療、穴位貼敷、中醫情志調理等傳統中醫特色療法和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相結合的應用研究情況進行了綜述,這對促進中醫臨床護理技術的應用、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將讓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