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 郭秋碩








摘要:促進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是推動我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文從出口規模、出口產品類別和出口地理結構方面分析了我國對外出口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的貿易現狀,然后利用2011--2020年的貿易數據,使用顯示性競爭指數和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測算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競爭力與貿易潛力。結果發現我國對沿線國家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規模持續擴大,并且存在著產品出口類別占比差異大和出口區域集中化的現象,在工業裝備制造產品和交通裝備制造產品出口上具有競爭優勢,并且未來可拓展貿易潛力巨大。對此,我國應努力提高裝備制造產品核心技術,完善我國與沿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政策溝通”,提升與沿線國家的貿易伙伴關系,并針對不同類型市場采取差異化策略,從而拓展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潛力。
關鍵詞:裝備制造產品;出口潛力;一帶一路;出口貿易
裝備制造業發展程度決定一國制造業實力。裝備制造業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推進、進行科技創新的關鍵點,也是促進工業轉型升級以及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柱。據統計,202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3.7%。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需求占到全球市場的30%左右,總規模超過了一萬億美元,這為我國裝備制造產品“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產能過剩的問題。隨著外貿高質量發展規劃路線圖的明確,提出了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并重的開放格局,因此大力拓展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潛力,提高貿易效率有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一、裝備制造業產品出口分析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的核心門類,以金屬制品業、通用裝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裝備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制造業等七大類為代表,是為經濟各部門進行簡單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裝備的各類制造業的總稱。按照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Rev4),裝備制造產品(SITC7)被分為發電裝備制造產品(SITC71)、專用機械裝備制造產品(SITC72)、金屬加工機械裝備制造產品( SITC73)、工業裝備制造產品(SITC74)、辦公器材裝備制造產品(SITC75)、通信裝備制造產品(SITC76)、電氣裝備制造產品(SITC77)、交通裝備制造產品(SITC78)及其他裝備制造產品(SITC79),本文使用2011- 2020年的貿易數據對其進行比較分析。
(一)裝備制造產品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貿易品
裝備制造產品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產品,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近些年來我國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首先從出口額上來看(由圖1),2011-2020年間我國對外出口貿易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11年的18984億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25906億美元,增速達到了36. 46%,而2011年我國對外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額為7844億美元,到了2020年,出口額達到了11342億美元,增長了近45%,增速更是快于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速,也就是說在過去十年間我國裝備制造產品的發展十分強勁;再從比值上來看,裝備制造產品占對我國對全球總出口的數值從2011年的41. 32%上升到2020年的43. 78%,也就是說我國有近一半的出口貿易額來源于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由此可見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巨大(見圖1)。
(二)我國裝備制造產品對外出口類別差異明顯
2011-2020年辦公室器材裝備制造產品、通信裝備制造產品與電氣裝備制造產品是主要的出口產品(由表1),這三類產品在2020年的出口規模分別達到了2174億美元、3109億美元以及3958億美元,占到對外總出口的73%,而其他類別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規模較小,在201卜2020年這十年的出口占比均小于10%。再從變化趨勢來看,裝備制造產品的九類細分產品的占比基本上變化不大,其中占比變化較為明顯的是辦公室器材裝備制造產品和電氣裝備制造產品,前者的占比從2011年的2 4%下降到2020年的17%,而后者的占比從2011年的24%上升到2020年的31%,出口占比在不斷擴大,在2018年取代通信裝備制造產品成為第一大裝備制造出口產品。并且2011-2020年這十年間出口增長最快的是電氣裝備制造產品,從2011年的2179億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39581億美元,增長了近82%,機械裝備制造產品和工業裝備制造產品的增速也較快,均在60%以上,但是辦公室器材裝備制造產品的增速僅有3%,甚至其他裝備制造產品是處于負增長狀態,從這些年的變化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來,我國各類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總體基本上實現了快速增長。
(三)我國裝備制造產品對外出口地理方向分析
根據我國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大洲的數據可以看出,首先我國有一半左右的裝備制造產品主要流向了亞洲國家,并且在2011-2020年中的出口額在不斷增加,直到2020年達到了6331干億美元,相較于2011年增長了46%,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與亞洲各國地理距離近、運輸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亞洲部分國家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對我國裝備制造產品需求量巨大,加之東盟各國與我國貿易伙伴關系的加深,為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因而是我國裝備制造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其次出口向歐洲和北美洲國家的產品分別在20%左右,而其他地區的出口額不足5%可以忽略不計(南極洲統計數據空白)。并且各大洲的增長速度在十年間基本保持在40%左右,出口態勢良好,其中增速最快的是亞洲,從2011年的4345干億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6331千億美元,總體增長了45%(見表2)。
二、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裝備制造業出口貿易現狀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沿線國家對裝備制造產品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而且我國裝備制造產品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品。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下都簡稱為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SITC74SITC78上,這五大類貿易總額達到整個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的80%,因此本章以這五大類為代表進行進一步分析。
(一)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規模持續擴大
裝備制造產品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重要貿易品,在過去十年間我國對沿線國家無論是在總出口還是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方面,都呈上升態勢。由圖2可知,首先從總出口貿易方面來看,我國對沿線國家出口總額整體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4519億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7590億美元,總的增長率達到了68%,尤其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出口貿易額明顯有所增加,而在2015年和2016年的出口貿易額有所下降,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國際產業轉移以及國內傳統優勢產業有所減弱,在此之后出口貿易呈現連續增長的態勢。再從對裝備制造產品出口方面來看,2011年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額為1487億美元,到2020年出口額達到了2926億美元,增長了近一倍,這也說明我國裝備制造產品在沿線國家的出口能力明顯增強。與此同時,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也在上升,并且基本變動趨勢與我國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情況相一致。
在2011-2020年我國的裝備制造產品對全球的出口以及對沿線國家的出口都呈上升態勢,并且對沿線國家的出口增速快于對全球出口的增速。表3顯示了我國裝備制造品出口向全球和沿線國家的情況,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并且所占比例也在不斷上升,我國在2011年到2020年間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額占全球市場的比重近五分之一并且在不斷擴大,從2011年的18. 84%上升到25. 7g%,十年間提升了七個百分點,尤其在2013年后上升態勢更加明顯。這說明對裝備制造產品市場的開拓中,“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潛力是十分值得進一步挖掘的。通過以上數據結合來看,裝備制造產品出口是我國出口貿易的重要產品,并且“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我國產品尤其是裝備制造產品出口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的類別構成
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以電氣裝備制造產品和通信裝備制造產品為主,占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的一半以上,并且在過去十年間的占比在不斷擴大。如表4所示,2020年電氣裝備制造產品和通信制造產品的出口規模分別為1039億美元和823億美元,占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8.5%和28.14%。而工業裝備制造產品和辦公器材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規模次之,出口額分別為469億美元和362億美元,出口占比在10%20%之間;交通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規模最小,占比在10%左右波動。由此可見,不同類別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間的占比差異較大,為此我國在未來需要考慮到不同類別產品的出口差異性,才能更好地拓展在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
在變化趨勢方面來看,2011-2020年這十年間各裝備制造產品類別的總出口額基本上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對不同產品類別的出口占比方面則有所不同。電氣裝備制造產品和通信裝備制造產品占比是在不斷上升的,其他類別的產品的占比則是在逐年遞減的。并且在變動幅度方面,在2011-2020十年間增長幅度最大的是電氣裝備制造產品和通信裝備制造產品,2020的出口額較2011年相比增長了1.6倍和1.2倍;增速最低的是辦公器材裝備制造產品,十年間僅增長了0.3倍,這說明電氣裝備制造產品和通信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占比不僅處于前列,而且增長態勢十分強勁,因此未來在拓展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潛力時,我國應給予這兩類產品足夠的重視。
(三)我國與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的空間構成
在過去十年間,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區域差異化大,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并且出口占比在不斷擴大。由表5可知,我國對沿線國家出口呈現出較大的空間差異,從中可以看出,除印度、俄羅斯、阿聯酋和波蘭外,其他國家均屬于東南亞地區,其總占比達到了47%,僅越南就占到了16%,顯示出較高的出口集中度。而作為人口居世界第二、發展迅速的新興經濟體之一的印度,我國對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排到了第二位,作為世界面積第一、工業基礎雄厚的俄羅斯和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的阿聯酋,也是我國裝備制造產品的主要出口國。我國對出口排名前十的國家的出口貿易額為2119. 56億美元,總占比達到了72. 45%,顯而易見,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區域十分集中化,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區域。這一方面是因為東南亞的整體發展水平較高,且處于經濟平穩發展階段,與我國的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基礎建設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政治環境較好,雙方政府推進友好關系建設,因而是我國主要的出口集中地。
三、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業出口競爭力與貿易潛力
(一)我國與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測算結果充分說明了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貿易的重要性,而對我國出口貿易拓展起重要作用的另一個影響因素就是產品的競爭性大小,如果貿易國雙方之間的競爭性越大,說明兩國之間的貿易產品存在高度的相似度和競爭性,那么可拓展的貿易空間就越小。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衡量國際競爭力常用的指標之一,本文參照姚海華(2006)的方法,利用修正后的RCA指數來衡量比較優勢,公式如下:
公式(1)中,Xij指的是我國對沿線國家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額,Xij指的是我國對沿線國家的貨物出口總額,Xa指的是我國對全球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額,Xij,指的是我國對全球的貨物出口總額,此公式的含義是我國裝備制造產品向沿線國家的出口相對于向全球范圍內的出口是否具有競爭力,根據公式(1),2011-2020年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指數如表6所示。由表中數據可知,相對于全球裝備制造產品出口市場而言,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市場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國家存在比較優勢,優勢最明顯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說明我國在這些國家的產品出口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但絕大多數沿線國家市場的競爭優勢指數趨近于1,這說明優劣勢不夠顯著,而約旦、吉爾吉斯斯坦和柬埔寨等國存在比較劣質。由此可見,未來我國要想拓展對沿線國家的裝備制造產品貿易,需要區分不同優勢類別的國家,采取不同出口貿易戰略。
從我國對沿線國家的裝備制造細分產品出口上來看,由表7可知,工業裝備制造產品和交通裝備制造產品出口具有比較優勢,并且工業裝備制造產品的RCA指數均大于1,而交通裝備制造產品的RCA指數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這說明我國與沿線國家的這兩種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可拓展貿易空間較大;電氣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的RCA指數在2011年到2018年期間始終小于1但整體上呈現增長的趨勢,最終在2020年達到了1. 21;通信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RCA指數處于先降后升的態勢,但數值始終小于1;辦公器材制造產品出口的RCA指數始終小于1且最低,說明出口一直處于比較劣勢中。
(二)我國與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貿易潛力分析
本文在對貿易潛力進行估算時,借鑒了Arrrrstong(2007)設定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在對影響貿易量的關鍵因素選取上,考慮了我國與貿易伙伴國國內人均生產總值、人口規模、地理距離以及是否有共同邊界、是否為內陸國這些因素。具體表達式如下:
公式(2)中c和j分別指的是我國以及沿線各國,GDP代表國內生產總值,POP代表人口規模,DIS代表我國與沿線各國的首都距離,contig代表我國與沿線國家是否接壤,接壤設為1,否則設為0,landlock代表沿線國家是否為內陸國,是內陸國設為1,否則設為0。由于部分國家數據缺失,本文最終選擇43個國家2011- 2020年的出口數據作為樣本。通過測算取得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貿易效率估計值,并以2020年數據為例計算兩國之間的出口潛力(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2011-2020年我國對沿線國家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潛力存在較大差異,出口潛力排在前十位的國家大多位于東南亞地區和中東歐地區,而排在后十位的國家的大多為中亞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這說明我國對不同國家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潛力差距較大,出口貿易水平發展較不均衡。
其中俄羅斯和印度的可拓展貿易額居前兩位,貿易潛力巨大。俄羅斯工業基礎實力雄厚,天然資源豐富,但目前出口效率較低,與我國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前景廣闊;印度是我國工程機械的主要貿易合作伙伴國之一,2020年我國對印度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了863億美元,且印度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量大,因此我國應優先考慮開拓貿易潛力巨大型國家的潛力,促進我國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暢通國外大循環,為外貿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不丹的貿易潛力最低,它也是唯一一個沒有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鄰國,因此貿易潛力必然會受到影響。
四、促進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的建議
為進一步拓展我國與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進而推動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本文提出以下相關對策建議以期擴大貿易出口,實現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一)提高裝備制造產品核心技術
我國雖然與近三分之一的沿線國家在裝備制造產品出口方面存在比較優勢,但是發展總體質量不高,雖然存在規模優勢,但是缺乏核心競爭力,所以未來要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要重點關注工業裝備制造產品和交通裝備制造產品這兩類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品,同時也要提高裝備制造產品附加值,加大高端制造產品供給力度,以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需求。
(二)完善我國與沿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地理距離是阻礙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已有的交通基礎設施,暢通海陸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除此之外,加強與沿線國家的鐵路、公路建設,提升亞非歐之間公路、鐵路的緊密性和連通性,逐步形成連接我國與沿線國家暢通的交通基礎設施,從而促進我國對沿線國家裝備制造產品的出口貿易。
(三)加強雙邊合作,積極推進“政策溝通”
我國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對沿線國家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有明顯的擴大,因而我們要繼續提升與沿線國家的貿易伙伴關系,大力支持沿線國家之間的自貿區建設,包括開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海合會、中國以色列等自貿談判,對于一些尚未加入自貿區協定的國家可以主動加強溝通,深化與沿線各國的合作關系。通過政府間的協商和政策引導從而減低貿易壁壘,減少出口貿易中遇到的阻力,為裝備制造產品出口營造良好的環境。
(四)針對不同類型市場采取差異化策略
我國對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的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額占比較大,是我國需要重點關注的對外出口市場,因此要大力拓展潛力巨大型國家的出口市場,俄羅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存在著巨額出口潛力,我們應該重視對這些市場的出口潛力的挖掘,而且也要重視希臘、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的合作。
參考文獻:
[1]劉淑春,林漢川.標準化對中國裝備制造“走出去”的影響——基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實證[J].國際貿易問題,2017(11):60-69.
[2]朱虹.中國裝備制造業出口貿易問題研究[J].研究科技創新導報,2016(34):221-222.
[3]朱艷坤.我國機電設備制造業的對外貿易現狀及出口潛力研究[J].價格月刊,2015(9):65-68.
[4]羅攀生,尹曉婷,鄒莉.“一帶一路”建設視角下中國高端裝備出口的機遇與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20(10):25-28.
[5]施錦芳,鄭晨.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貿易結構與出口潛力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7(3):101-117.
[6]尹華,劉咪咪.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電氣裝備制造產品出口潛力與出口效率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9(8):3-9.
[7]姚海華.中國與東北亞主要國家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9):13-19+32.
[8]桑百川,楊立卓.拓展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關系——基于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經濟問題,2015(8): 1-5.
[9]Armstrong S.Measuring Trade and Trade Potential:A Sur-vey[J].Ssm Electronic Journal, 2007( 368): 1-15.
[10]盛斌,廖明中.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4(2):3-12.
[11]李曉鐘,呂培培.我國裝備制造產品出口貿易潛力及貿易效率研究——基于“一帶一路”國家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9(1): 80-92.
[12]譚秀杰,周茂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5 (2):3 -12.
[13]馬書剛,齊芳銘.貿易便利化下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出口研究[J].北方經貿,202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