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霞 徐超
摘 要:大運河常州段沿岸目前保護相對較好的有青果巷、南市河、前后北岸等歷史文化街區。這些歷史文化街區是京杭大運河文化帶上的瑰寶,是常州城市歷史發展軌跡的重要載體,是見證大運河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的“活化石”。在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中,要協調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城市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本文從分析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現狀出發,深入挖掘保護性開發要素和開發價值,探索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環境保護性開發路徑與策略。
關鍵詞: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開發策略
我國京杭大運河于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遺產,其全長2700千米,沿線途經27座城市、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動脈。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做出重要指示,為京杭大運河相關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契機,賦予了運河沿線城市新的生機。
大運河常州段全長約44千米,流經市區段大約24行米。據文獻記載,常州自隋朝以來就是漕運重要驛站,運河從元朝起三次南遷,形成了現今的“依河建城、河隨城遷、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風貌,城區內是“水陸并行、長街沿河、短巷向水”的以水系為軸的城市布局。[1]目前,大運河常州段的保護與開發、運河文化的挖掘與傳承,是常州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大運河常州段沿岸分布著青果巷、南市河、前后北岸等保護相對較好的歷史文化街區。這些歷史文化街區是京杭大運河文化帶上的瑰寶,是常州城市歷史發展軌跡的重要載體,是見證大運河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的“活化石”。在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中,協調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城市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是當下城市文化建設要重視的問題之一。
一、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諸多歷史文化街區遭到了拆遷、改造,甚至是破壞。作為城市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化街區承載了城市文脈傳承的時間記憶,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特殊空間構成。關于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業界就曾提出“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雅典憲章》1933),之后又進一步明確“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夠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威尼斯憲章》1964),隨后我國于八十年代首次提出了“歷史街區”的概念:“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看城市的歷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跡,還要看其現狀格局和風貌是否保留著歷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2]
作為城市發展的記憶載體之一,歷史文化街區往往具有獨特的空間布局、道路街巷、建筑風貌等地域性人文特色。它們不僅記載著城市文化的發展脈絡、風土人情,還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傳承者、歷史的見證者。我們通過研究這個歷史街區特殊的建筑風格、街區的空間布局、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等,去了解這個城市的發展歷史和曾經的輝煌。在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的當下,保護性地開發歷史文化街區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國內很多城市把歷史文化街區僅作為旅游景點進行開發,過度的商業化和盲目跟風等現象削弱了歷史文化街區在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也間接導致了歷史文化街區出現面貌千篇一律的情況。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現代元素和風格去建造一些所謂的歷史傳統建筑,既缺少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又很難體現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傳承,甚至失去了城市原本的文化特色。因此,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絕不僅僅是打造新的景點或景區,而應是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的能承載歷史記憶并傳承文化的載體。
二、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現狀
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目前保護性開發情況相對較好的有青果巷、南市河、前后北岸等幾處街區。其實,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這些歷史文化街區也遭到了破壞,損毀嚴重。近年來,由于常州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加大對大運河的保護力度,同時開展對大運河沿岸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管理及合理開發等工作,這些歷史文化街區得到了保護與傳承。例如,2017年出臺《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緊接著2018年頒布《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并進一步制定《關于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先后多次進行常州市文化建設的工作部署,明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宣傳大運河文化及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激發運河文化活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一)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
常州市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青果巷,保留了傳統的明清民居建筑風格。青果巷東臨和平路,西接繁華的商業中心南大街,南鄰大運河,作為常州市重點保護街區,街道原有的空間肌理保存較為完整,歷史建筑遺存眾多,有很高的歷史意義和保護價值。歷經四年的全封閉保護修繕工作,部分街區于2019年4月重新對外開放。街區重點打造江南人文特色,傳承歷史文脈,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中開發旅游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來重溫和體驗常州城市文化。高質量建設運河文化帶上的常州精品段,打造集文化內涵、地方特色、人文景觀、商業街區等為一體的旅游品牌城市,是常州激發運河文化活力的新舉措。
(二)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
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緊鄰青果巷,保存較為完整且富有江南古巷特色的風貌格局,脈絡清晰,部分空間形態雖然不如青果巷保留完整,但是空間形態特征、街巷布局、建筑風格與青果巷基本保持了同一性。南市河現存若干頗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如清末民初李伯元故居、何伯元宅、華伯平宅等多所歷史建筑遺跡。除此之外,還有醫學祠碑、諸多保存完整且精美的雕花門樓、晚清古典庭院楊氏雕花戲樓等歷史文化遺跡,這些都是具有很高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古建筑。
(三)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
前后北岸位于常州市區的中心位置,南鄰延陵西路,北接迎春花園商業步行街。前后北岸歷史文化遺存較多,如蘇東坡的藤花舊館、清代文學家趙翼故居、清代漕運總督管干貞故居、清大學士呂宮府邸等。街區整體建筑風格保留了傳統的明清江南古建筑風格,以青黑、灰白、木紅為主色調,院落以多進式民居為主,空間布局清晰緊湊,小尺度空間組合和庭院式民居建筑風格突出了常州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保留了江南傳統街巷的空間格局和城市印記。
三、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價值
在對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性開發時,要深入挖掘大運河常州段的地域性文化元素,充分發揮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的功能要素,準確定位,彰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價值,不能盲目跟風建設。
(一)深入挖掘常州地域性文化元素
文化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內在脈絡,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的核心元素。從本質上看,歷史文化街區本身就是城市發展史上的文化遺產,其隨著歷史時間不斷地向前發展,城市空間保留下來的文化痕跡,是這座城市在歷史發展中的記憶載體,象征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生命力,具有豐富的城市文化基因。因此,在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建設過程中,應以常州本地文化為根基,深入挖掘常州傳承下來的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風民俗、文藝形式等,最大程度地發掘其本真性文化原貌。在此理念前提下,要將文化傳承工作與現代城市建設融合發展,而非將二者割裂各自生長。深入挖掘街區內的傳統建筑、街巷肌理、亭臺樓閣、院落空間等文化載體的歷史價值,有針對性地進行街區的個性化改造,適時融入現代元素,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街區環境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將街區逐步打造成為文化旅游的城市品牌特色,使城市文化基因得到保護和延續,最終使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常州這座城市更加認同,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歸屬感。
(二)充分發揮常州歷史文化街區的使用功能
作為城市空間環境的一部分,歷史文化街區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空間,是體現民風民貌、生產活動以及商業行為的載體,其實用性是街區保護性開發應重視的要素。從這個意義來說,歷史文化街區必然具有供當地居民生活居住和供游客購物的雙重使用功能。為了充分發揮街區建筑的使用功能,增強城市文化生命力,在街區環境改造過程中,要根據現有傳統建筑的實際,深入調研,重視當地居民生活舒適度訴求,充分發揮功能空間的使用價值,提升街區的居住功能,使建筑自身的價值得以體現和延續。街區的居住、文化、商業等空間功能各不相同,又相互穿插聯系,建筑之間的虛實空間得到了延伸與轉換。因此,充分發揮現有建筑的使用功能,有助于街區歷史文化價值傳承下去。
(三)準確定位,彰顯常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價值
對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不能盲目跟風,要準確定位,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融入與街區風貌和歷史文脈相協調的現代元素,打造獨特的街區風貌特色,將其作為展示常州地域文化的載體和媒介,展現和傳遞常州文化特色。比如開辟新的公共文化空間,置入新的公共設施等。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街區不斷更新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過程和歷史軌跡。我們應有選擇性、保護性地開發,使現代文化元素和諧健康地融入進來,彰顯常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價值,傳承歷史文脈,使歷史文化街區得以長期續存。
四、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路徑與策略
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開發是一項具有傳統文化韻味的城市空間更新改造工程,既要考慮城市歷史文脈的傳承,又要考慮城市規劃、空間布局、社區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和城市文化建設,使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與城市文化傳承協調發展。這不僅需要以保留街區原貌為開發首要原則,采取保護、更新、延續相結合的開發方式,還需要深入調研,科學規劃,精準布局,制定適合常州歷史文化街區開發的路徑與策略。
(一)保留街區原貌,采取“保護—更新—延續”開發模式
歷史文化街區是由風格相同或相近的建筑群體共同組成的空間環境,其建造年代、歷史發展脈絡、空間布局特征、歷史文化內涵以及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生活習俗等多方面因素,使不同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有了自身獨特的面貌特征。時代在發展,城市在進步,作為城市空間中特殊的組成部分,歷史文化街區也應隨著城市的發展而有所更新。充分認識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性,以保留街區原貌為首要原則,采取保護—更新—延續相結合的保護性開發模式,在原有的歷史建筑風貌上對其進行修復,將歷史建筑根據原貌損毀程度進行歸類劃分,可分為四個層面進行修復。首先是原貌保存相對完整和較好的歷史建筑,這類建筑要整體保護,延續其生命力,不能改變原有的建筑樣貌;其次是對建筑原貌破損較輕且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文脈傳承使命的建筑,采取修舊如舊的更新方法,修繕建筑內外空間,保留其歷史文化內涵,使其繼續發揮建筑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再次是對建筑原貌破損較重但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根據其原貌進行深度修復,這類建筑可適當融入現代建筑元素,采取“舊址+半新建筑+新功能”的更新方法,充分結合現代文化元素,體現街區時代特色;最后是建筑原貌破損嚴重且是現代科技暫時無法實現修復的建筑,由于其特殊性而不能拆除的建筑,要暫時保留下來,待到時機成熟再對其進行修復或拆除改建。
(二)深入調研,科學規劃,精準布局,制定開發路徑與策略
常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要在街區原有風貌特點基礎上,科學規劃,精準布局,遵循“修舊如舊、以新補新”的設計原則,最大程度上與城市現代化建設及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制定符合城市街區自身特色的最佳開發方案,力求有效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良性發展。
首先,要大量查閱與京杭大運河、常州歷史風貌變遷相關的文獻記載及縣志、地方志等各類史料,梳理街區的歷史發展脈絡,發掘其文化符號、民風民俗、藝術形式等要素,找準常州本土文化基因,挖掘其歷史價值,明確街區發展走向,精準布局,科學規劃,以便更高效且有效地制定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路徑與策略。其次,要大量走訪當地居民,并和相關行政部門合作調取資料,切實掌握街區的空間格局、街巷道路、建筑風格、庭院樓宇以及生活設施等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所獲得的第一手寶貴資料,對搜集的所有資料進行分類匯總,認真梳理、科學規劃、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在此基礎上根據常州現代城市的發展實際,科學制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策略。
(三)動員當地居民參與,確保居民共享街區開發利益
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過程中,“當地居民本身就是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應將其利益訴求與街區的開發價值相結合,以保護其享有開發的權利和分享開發所帶來的利益”[3]。鼓勵當地居民主動參與街區環境的開發環節,在潛移默化中帶動自己的后代投入到保護歷史街區工作中來,從而使具有歷史價值的運河文化得以保護與傳承。
五、結 語
大運河常州段歷史文化街區是展現常州運河特色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對其保護性開發不但要有全局意識和科學統籌的思維,還要充分做好實地調研,聽取當地居民的合理訴求,注重居民生活體驗的舒適度,避免過度商業化,體現出江南水鄉特色,實現保護和開發的良性互動,使常州運河文化、城市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傳承和發展。
(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課題:本文為2020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環境開發路徑與策略研究”(項目號:2020SJA122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陳濤.高水平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J].群眾,2019(1).
[2] 朱珠,羅愛紅.歷史街區及周邊地段保護與開發的幾點思考[J].鎮江高專學報,2008(7).
[3] 梁學成.城市化進程中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模式[J].社會科學家,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