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中國許多地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不同地域內都有大規模的馬鈴薯種植。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栽培技術是提高馬鈴薯產量、質量及農業效益的關鍵。而大多數馬鈴薯種植區域屬于旱地,為了提高馬鈴薯種植產量和質量,采取了旱地黑色全膜馬鈴薯壟上微溝集雨增墑高產栽培技術,該技術解決了傳統種植模式的不足,為馬鈴薯塊根在生長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最大限度提高了馬鈴薯產量,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加農民收益。
大多數種植馬鈴薯區域都位于干旱地帶,在干旱地區種植馬鈴薯時,很難有效提高馬鈴薯產量。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河畔鎮位于黃土高原地帶,年平均降水量320 mm,主要集中在7~9月,馬鈴薯是僅次于小麥、玉米的第三大主導產業,無污染的環境對發展馬鈴薯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干旱地區種植馬鈴薯時,必須采取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種植模式,才可以提高馬鈴薯種植產量。基于此,在當地農技推廣中心的指導下,在河畔鎮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經過多年試驗、推廣旱地黑色全膜馬鈴薯壟上微溝集雨增墑高產栽培技術,充分利用黑地膜保濕、保墑、保肥、保全苗、抑制雜草、減少蟲害、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早熟增產的作用,采用“M”形壟面、壟上脊播,增加集雨面積,增大薯塊生長空間,對降水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減少干旱地區缺水對于馬鈴薯生長的不良影響,推動了干旱地區馬鈴薯種植產業的發展,提高會寧縣農業經濟效益。
1選種
在應用旱地黑色全膜馬鈴薯壟上微溝高產栽培技術時,首先要進行選種,只有選擇了最為合適的馬鈴薯品種,才可以充分發揮出栽培技術的優勢。良種是提高農業產業效益的關鍵,為了生產出優質馬鈴薯,在旱山塬區主推隴薯7號一級種、隴薯10號原種、青薯9號一級種,在水川地推廣荷蘭15、大西洋、新大坪。在選種時,應當選擇產量較高、品質較好、并且結薯塊較為集中的薯塊,形狀較大并且較為整齊的中晚熟品種,當前較為合適的是脫毒種薯。并且還應當使用小整薯播種的方法進行播種。如果需進行切塊,應當將薯塊切成25~50 g大小的塊,并且每1塊薯塊中應含有1~2個芽眼。在切除時,應使用酒精或高錳酸鉀進行消毒處理,切塊后用稀土旱地寶100 mL兌水進行浸泡,浸泡20 min后將薯塊撈出放在陰涼處進行晾干處理等待播種。
2田地起壟覆膜
在對田地進行起壟覆膜時,可以通過人力驅使動物起壟,也可以通過專門的馬鈴薯起壟機器進行作業。如果通過人力進行起壟,首先需使用劃行器進行線條劃行,梯田地按照種植走向開溝起壟、緩坡地沿等高線開溝起壟,大小壟雙行種植,大壟寬70 cm,高10 cm,小壟寬40 cm,高15 cm,幅寬110 cm,每幅壟對應一大一小、一高一低2個壟面。整地起壟時用40%辛硫鱗兌水50 kg進行殺蟲,同時選用幅寬120 cm的黑色地膜,在3月上中旬土壤晝消夜凍時頂凌覆膜,此時覆膜保墑增溫效果好。在起壟后,還應當確保壟土呈現散碎狀,切記不可讓壟土呈現出大塊或條狀的情況。
3科學施肥
種植黑膜馬鈴薯時,應當注意科學施肥。前茬作物收獲后深耕滅茬,耕深25~30 cm,耕后及時耙耱,每公頃施優質腐熟農家肥1.8萬~2.7萬kg,起壟前均勻撒在地表。在施肥時應主要施加農家肥,配合施加氮磷鉀肥。在施肥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施肥量。同時在秋季深耕或馬鈴薯播種前,將長效碳銨900 kg/hm2、磷酸鉀120 kg/hm2做種肥與農家肥同時集中深施,施肥深度為15~20 cm。
4合理密植
在種植黑膜馬鈴薯時,不同種子品種的種植密度也不同。因此,應當根據生產目標、種子品種、土壤肥力大小等合理播種。若馬鈴薯用于商業生產,每公頃播種密度4.89萬~5.37萬株為宜,穴距為0.32~0.37 cm。為提高鮮薯產量及結薯數量,每公頃播種密度為5.49萬株以上,穴距控制在0.32 cm以下。
5田間管理
在完成田間覆膜工作后,必須要加強田間管理,防止牲畜進入田間破壞覆膜或因特殊氣候導致覆膜損壞情況出現。若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地膜破損,應立即覆蓋細土保護受損處。在苗期則應當加強馬鈴薯苗的查苗和放苗工作,在出苗期時加強管理,一旦發現缺苗斷壟的情況應及時補苗,爭取實現全苗,達到“苗早、苗足、苗齊、苗壯”的要求。在放苗后應將孔洞用泥土封嚴。在馬鈴薯種植中后期,田間管理工作應以追肥為主。根據馬鈴薯生長實際情況施加相應肥料,使用0.48%磷酸二氫鉀、0.45%尿素水溶液進行葉面噴施,每10~15 d噴施1次,每公頃用溶液975 kg,為馬鈴薯生長提供足夠的營養。
6病蟲害防治
應當將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作為防控主體,一旦在種植區域內部發現早疫病和晚疫病植株,應立即拔出并使用相應藥物進行處理,施用45%百菌清煙劑熏或75%百菌清1 000倍液噴霧,隔8、9 d噴施1次,避免病株對其他健康植株產生影響。應當重視對蚜蟲的防治,噴灑1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600倍液防治。
通過實施旱地黑色全膜馬鈴薯壟上微溝高產栽培技術,可提高馬鈴薯產量及質量,具有明顯的保墑增溫、改良土壤、提高產量效應的作用。河畔鎮半岔村、任岔村、李塬村年降水量240~320 mm,最高增產達22.3%,有效解決了干旱地區馬鈴薯種植水源不足的問題。因此,在干旱地區可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將該技術應用于馬鈴薯種植實踐中,從而實現馬鈴薯產量和質量目標。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河畔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