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勇
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共識:
如果一堂課活動單一,要么都是教師在講,要么都是學生做題,加上教師講得枯燥乏味,學生練得機械重復,那么大家不喜歡這樣的課。
如果一堂課師生之間不對話,或者只有簡單的問答,學生的思維無法走向更深處,教師無妙語,學生不靈光,這樣的課,大家也不喜歡。
如果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都循規蹈矩,毫無創意可言,那么大家也不認同這樣的課。
然而,我們的身邊常出現這樣的課,我們自己可能也上過這樣的課。要想改變現狀,那么只有“改課”,建設富有創意的新課堂。
筆者的課堂主張一直是“活動充分、思維活躍、富有創意”十二個字。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踐行這一教學主張。
一、一條線——以朗讀為主線的學生活動
1.對課標中朗讀要求的精確把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標對朗讀的方法及目標的規定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所謂“正確”,是要求學生朗讀時,用普通話讀準每個字的字音,盡可能不讀錯字、添字、漏字、重復;所謂“流利”,是要求學生朗讀時,語氣比較連貫,能讀出句子和段落之間的停頓,節奏自然;所謂“有感情”,是要求學生朗讀時,能讀出陳述、感嘆、疑問等不同語氣。
2.對朗讀方式的精心設計。
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為例,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閱讀環節:初讀感知,糾正字音、停頓,讀中感知詩歌內容,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中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詩人的心情讀詩人的詩。整個教學過程層次清晰,學生的朗讀層層深入,課堂活動也很充分。
3.對朗讀手法的精致運用。
在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中,最需要提升的可能是朗讀指導。課堂上,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朗讀……”這樣的朗讀設計不具體,指向不明。學生需要的是細致有效的朗讀指導。教師不妨試試以讀代析這種教學設計,這既能訓練學生的朗讀技能,又能對學生進行文章分析訓練。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有藝術性,又有實用性。
例如,筆者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學生讀第一小節。)
師:大家讀得很熟練。不過,老師覺得,你們未讀出秋風的特點。秋風有什么特點?
生:凜冽(此詞側重極為寒冷、嚴寒刺骨)。
師(啟發):茅草都被吹到對岸江邊了。
生:很急,很猛烈。
師:還有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風很猛烈呢?
生:風怒號、三重茅。
師:好,看大屏幕,一起重讀紅色字。
(生讀。)
師:這次大家讀出了秋風的猛烈,可以打90分。
二、一張網——以語言為網絡的思維訓練
一節課如果以語言為訓練點,發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那么這節課一定很出彩。如學生在朗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鐵”一句時,筆者引導他們對錦衾與布衾進行辨析:錦衾是錦緞的被子,布衾是麻、葛等制成的粗布的被子。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感受到作者的貧苦境況和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的沒落。
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最后一個段落時,筆者以“杜甫夢”為訓練點,從語言出發,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富有創意地表達。
19世紀俄國教育家,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奠基人”的烏申斯基在他的《兒童世界》中說,語言乃思想的有機的創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從思想不斷地發展起來;所以,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離開思想單獨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如果把思維比作一張網,那么語言就是一個個網眼。把網眼織得緊密,嚴防“漏網之語”,找準語言點,揣摩、朗讀、評析,會讓課堂更出彩。
三、一盤棋——著眼于全盤的創意課堂設計
課堂其實就是一盤棋,課堂設計尤其需要既大氣又精細的教學智慧。既謀全局,亦謀一子。通過對一盤棋的運作,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課堂格局。
1.整體的創意設計。
余映潮老師說,對教材的短課文處理,應該在“細”字上下功夫。這個“細”字指的是:怎樣教得細一點,怎樣教得深一點,怎樣教得多一點,怎樣教得實一點,教學層次怎樣精細一點,教學的角度怎樣豐美一點。這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巧妙地安排課堂教學的層次,如何盡可能地創造出學生充分參與活動的學習局面,如何形成細膩優美的課堂教學結構……所以,一般來說,在短文細教上進行過艱苦探求的人,教學效果一定比較好,教學設計一定高人一籌。筆者在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時,藝術地細化朗讀訓練的層次,在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訓練中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神韻、風格,對含義較深的詞句、段落進行充分的體會和品味。
2.細節的創意設計。
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并緊貼語言點對學生進行訓練。筆者增加了語言訓練的時間,從語言訓練、語言習得、語言積累、語言實踐與運用等不同層次深化教學內容,豐富學習成果。最后,筆者讓學生結合“杜甫夢”,對杜甫進行評價,目的是細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要想一節課活動充分、富有創意、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師需具備文本理解能力、創新設計能力、課堂調控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而這些能力需要教師長期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領悟。
有人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課標說,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筆者認為,語文是理性與感性相交織、內容與形式相融合的學科。而創意語文課堂的出發點是讓語文課堂更生動,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從而讓他們真正愛上語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