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娜
內容提要:意境是一首詩的精華,也是詩人借以抒情達意的一種載體,因此,探索分析古詩意境的方法,來提高初中學生古詩鑒賞能力。
關鍵詞:意境? 體味心境? 題眼
詩歌的藝術真諦往往在可談與不可談之間,有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妙處,這就是詩歌的意境。意境是一首詩的精華,也是詩人借以抒情達意的一種載體。
中國古代詩歌中不少篇章千百年來一直盛傳不衰、歷久常新,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意境悠遠。然而,由于時代相隔久遠,社會制度絕然不同,古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思想性格、興趣愛好等等,都與今人不同,這就給我們學生賞析古詩帶來很大困難。因此,探索一個分析古詩意境的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是大有必要的。本文就如何賞析詩歌意境,作一粗淺的探索。我以為分析古詩意境,大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抓住詩人之境,設身處地體味詩人創作之意
想要領會詩歌意境的關鍵所在,就要了解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思想活動。這是作者深入生活、認識生活、概括生活、表現生活的過程。讀詩時設身處地地體味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就便于理解詩的意境了。
如陳之昂的《登幽州臺歌》千百年來得以傳頌,該詩意境博大,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陳之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但他連連受挫,報國宏愿化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之綿長;后一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之遼闊。在此背景上,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獨愴然而涕下”油然而生。讀著這首詩,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國原野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千百年來人們深深為之激動。
抓住詩人之境,設身處地體味詩人創作之意,理解陳之昂此時的心境,就不難看出詩歌所創造的慷慨悲涼的意境了。
二、把握詩中的形象,領會形象所包涵的深意
“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就是因為它是通過形象來認識生活、反映生活和影響生活的,作為文學體裁之一的詩歌,更是以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去創造深邃的意境的。離開了形象,詩歌就失去了它的藝術魅力。?正因為形象是創造意境的重要藝術手段,所以詩人往往寓感情、志向、哲理于形象之中。把握了形象并領會了其內在的深刻涵義,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全詩的意境了。譬如李賀的《馬詩》,通過詠馬、贊馬、嘆馬,借以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而又生不逢時的慨嘆、憤懣。如第五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詩描繪了一匹威武雄壯,渴望在祖國遼闊的原野上縱情馳騁的駿馬形象。顯然,詩人是以馬自喻,借馬自喻,借馬托意的。詩中所描繪的駿馬的境遇和期望正是詩人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的寫照。李賀少年聰慧,有奇才,史謂其“七歲能辭章”。他作為詩人的才華在當時曾引起文壇的驚異。正當青春年少的李賀,一腔熱血,滿腹才華,希望被人當作駿馬看待,以便一展雄才,為國立功。然而他懷才不遇,政治上備受壓抑。首先是因避家諱(其父名晉肅,與進士諧音)不得應進士考,因而失去了進身之路。尤其是,他生活在一個國家民族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時代。唐王朝統治集團淫靡奢侈,極端腐敗,他們任人唯親,壓抑賢才。有抱負有才華的李賀,始終得不到當權者的器重,最終只能屈居“奉禮郎”的卑微職位,并且還不斷受到小人的排擠。這種理想和現實的尖銳矛盾不能不在詩人心底激起感情的波瀾,于是,他把滿腔憤懣凝聚于筆端,刻畫了一個威武雄壯、志在千里但又不為當權者所欣賞的駿馬形象,以抒發他渴望為國建功而又不遇于時的慨嘆和憤懣。正是這駿馬形象及其所包涵的思想意義,創造了全詩的開闊意境。
三、揣摩詩眼,理解詩眼在詩中畫龍點睛的作用
何謂“詩眼”?宋人魏慶之在他的《詩人玉屑》中解釋說“詩句以一字為工,謂之詩眼”。 正如《詩論雜記》所說的那樣:“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一字可以追魂攝魄也。”?可見,詩眼是指詩中最精彩的、形象鮮明的、生動傳神的那個字。一首詩,有一個傳神的詩眼,就能使全詩溢霞流彩,顯示出活力和精神,創造出深邃迷人的意境,給作品帶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詩眼創造意境,比較典型的如宋人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和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前者用一“鬧”字,寫盡了春意盎然的情致:紅杏怒放,揚芳吐艷,蜂蝶圍著枝頭杏花,或止或飛,忙忙碌碌,真是有色、有味、有聲、有情;后者一“弄”字,給全詩所描繪的景物,平添了動態之美和無限嫵媚的風情,將一幅明麗清新的圖畫,突現在人面前,令人賞心悅目。
張繼的《楓橋夜泊》千古絕唱: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的鐘聲,是此詩最精彩的一筆,而其中的“到”字最為傳神,它準確地寫出鐘聲有遠及近地感覺,尤其是客子對鐘聲地的特殊感受。這一聲聲,一下下的鐘聲,好似撞擊在詩人的心頭,增加了詩人的煩惱,強烈的襯托出詩人孤獨、凄涼、彷徨、苦悶的心情,突出了全詩幽靜、清寥而又新鮮深遠的意境。
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難怪古人往往“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意境是一首詩的精華,也是詩人借以抒情達意的一種載體,一首詩中有無意境,意境的高下與不同都影響著詩歌的好壞。因此,對于詩歌意境的探求,也是我們打開詩歌寶藏的密碼。
主要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頁
(2)陳銘《意與境——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三昧》,江蘇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