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云
新時期的人才,不僅要有知識、有能力,而且還要具備較高的人格素養,那么什么是人格呢?“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于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于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后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后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边@是搜狗百科對人格的解釋。我們這里所說的人格人格,是指一個人最正面的性格。
高中階段是學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更要重視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對學生進行生命意義和思想教育,正是現代學校面向未來社會所作出的必然選擇。而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僅僅通過簡單的所謂政治思想教育是無法實現的,這種教育應該是自然的,潤物細無聲的,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精神灌注和人格熏陶,為其終身精神發展打好“底子”。語文教材中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格教育因素,語文新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要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充滿人文性的語文能給予學生心靈的滋養,拓展學牛的精神天本空、這就為完普學生人格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一、塑造學生人格的內涵
(1)浩然之氣:對人格修養影響最大的就是“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孟子。 浩然之氣是由平時積累道義而產生的,一個人只要做事合乎道義,問心無愧,就可以養成這種氣,此為“直養”;如果平時行事無道和義,就會喪失氣,此為“害”。無數的仁人志士,把孟子的浩然之氣當成反抗外侮,捍衛民族尊嚴的重要精神武器。他們面對外族入侵,在艱難困境中能剛直不阿,視死如歸,,譜寫出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正氣歌。自然這種“浩然之氣”對于高中生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浩然之氣還包括不畏強暴:《荊軻刺秦王》敘述了荊軻為國(太子丹)分憂,雪恥報仇的故事。表現了荊軻?的剛毅、慷慨、深謀遠慮等性格特征,通過學習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學習荊軻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2)尊重生命:近年來,校園安全尤其是生命事件的報道屢見不鮮:小學生完不成作業而自殺,初中生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而自殘,高中生被老師批評殺害老師,名牌大學學生因泄憤而毒殺室友——這些極端事件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也引起了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應該說學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這些殘害生命的極端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尊重生命教育可謂刻不容緩。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教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大有益處的。
莊子《尊生堯以天下讓許由》選文的主旨就是尊重生命,不要讓任何有形無形東西拖累和傷害生命,這種思想是值得我們認真體會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它是彌足可貴的,要學會尊重、善特、敬畏每一個生命。要體會生命的意義,不能為自己的私欲去傷害別人的生命。
(3)樂觀豁達: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面對這種艱險有的人隨和樂觀,有的人悲戚憂郁。在這方面蘇軾的做法給了后人莫大的安慰:
他在《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面對野外遇雨,且不帶雨具的情況下,別人是快跑,詛咒這該死的天氣,但是蘇軾卻不一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坝诤啒阒幸娚钜?,于尋常處生奇景”,以小見大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體現了一個正直文人在屢遭被貶的坎坷人生中的人生信念,展現了作者的精神追求。而《赤壁賦》全文描寫了美好的月夜景色和泛舟江上飲酒賦詩的愉悅心情,然后以客人幽怨的洞蕭聲,引起主客問答,將文章重點轉到關于人生態庭的論辯上。最后得出“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全文有詩、有情,有意,有理,表達了作者其樂觀豁達處世態度。這種處事態度將對高中生排解壓力,愁悶,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影響作用。
二、途徑與方法
如何在教學中塑造學生的人格呢?可以從以下途徑結合不同課文的不同內容來進行。
(1)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一兩個問題對進行挖掘,一篇課文可以設計一個點;如學習《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時,可以設計以下兩個問題:①孟子的浩然之氣對后世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無數的仁人志士,把孟子的浩然之氣當成反抗外侮,捍衛民族尊嚴的重要精神武器。例如蘇武,文天祥,譚嗣同等,面對艱苦條件、榮華富貴、威逼利誘之時能“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充滿浩然正氣。②“浩然之氣”的定義對我們人格的修養有什么啟發?浩然之氣是由平時積累道義而產生的,一個人只要做事合乎道義,問心無愧,就可以養成這種氣,此為“直養”;若行事無道和義,氣則萎靡不振,就會喪失氣,此為“害”。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事合乎道義。
(2)展開討論,開展辯論。同樣是在講《荊軻刺秦王》時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在講《荊軻刺秦王》時,設計如下問題:①本文成地塑造了荊軻的形象。對荊軻其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人?可以要求學生分別從思想、才能、精神等方面討論,最后得出“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復還,仍然一往無前”的答案。②我們應該怎樣認識間刺秦王的行為? 學生討論之初引導學生思路,稍作提示: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但是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荊軻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國,也阻擋不了秦滅六國的最終結果。但是他站在了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的最前列。荊軻的行為盡管有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千百年來,他那種同情弱小和不畏強暴的俠義精神卻是值得我們肯定與敬仰的。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這種精神的積極性與局限性。
(3)借助作文,進行文化內涵的挖掘。我們還可以借助作文,塑造學生的人格。例如以“尊重生命”為話題,文章。挖掘題目中對生命尊重的因素作文。讓學生在作文中明白生命的無上榮耀,生命的無可替代。學了《赤壁賦》可讓學生就蘇軾思想方面以讀后感的形式寫下自己對全文的理解,從而加深對樂觀豁達精神的理解。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學生進行人格修養的教育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語文教學在對學生人格素養形成方面具有重要職責。我們語文老師要善于發掘語文教材中影響人格塑造的篇目,要善于利用語文課堂,切實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學生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