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衛東
中學時期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心智開始發育,各種積極教育的影響,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加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因此,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在階段,給與學生正確的心理引導,讓學生能夠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重視家庭對學生的影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干預,讓學生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一、家庭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1)家庭關系給學生心理帶來的影響。在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是讓學生擁 有良好心理的核心。由家庭關系所營造的和諧氛圍也是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據國家公安部的資料統計,我國有七成 左右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大多都是因為家庭原因造成的。從心 理學的角度而言,良好的家庭關系會讓孩子在成長中形成獨特的情感觀。而負面的家庭關系則是讓學生在成長中,心態波動 較大,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極度悲觀或者絕望,這些也 就基本決定了學生以后的發展軌跡。
(2)長輩對學生成長帶來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歷史的長流當中,很多傳統的觀念在老一輩人的心里根深蒂固。這些觀念也影響到了新 一代的父母們,讓現代的學生們感受到很大的壓力。“望子成 龍”、“望女成鳳”雖然是較為古老的觀念,我國也曾經因為這樣的思想觀念,涌現出一批批年輕的人才。但是,時代在變化。 現如今,這些觀念已經不再適用,因為在這些觀念中,學生會 因為長輩的期盼逐漸感到壓力。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感到“痛苦”,產生心理問題。
二、改善家庭教育給中學生帶來的的影響
(1)組建良好的家庭關系。作為父母,首先要做到夫妻關系良好,讓學生每天能夠免于對父母吵鬧之間的影響。所以,父母之間應當減少相關的吵鬧,盡量減少矛盾的產生。如果避免不了矛盾的發酵,那么就 盡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進行爭吵,讓孩子在一個溫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培養孩子從小就對愛的向往。拒不完全統計,孩子 的心理健康程度,取決于父母之間恩愛的程度。
(2)家長學習先進的教育方式。在現代社會中,家族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個體化的家庭也不能采用古老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管教。作為家長,首先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讓家庭教育有科學的指引;其次還需要家長與學生有及時的溝通。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明白學生困惑的原因,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溝通的基礎。在家庭教育方面,只有父母認真、耐心的對待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父母的關愛,才能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
(3)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加強信任。實際生活中,家長要盡量不把孩子與其他家庭的孩子進行比較,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夸獎其他的孩子,而批評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情況容易催生出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優秀,并非是智力低,通常是由于家長給孩子施加較大的壓力。還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前放大自己的情緒,不論表情還是聲音,對成績不滿意的孩子來講,都是更大的心理壓力。例如,馬元培考上北大的案例就值得家長們深思,馬元培的家長做的非常好,在高三的一次模擬考當中,馬元培的成績下滑的非常厲害,教師與家長都非常著急,可家長 雖然比較緊張,但是表現卻十分淡定,向馬元培說:我對你 非常有信心,經過多次考試的磨礪,你的內心非常強大,我相信你能夠自己解決這件事情。最終馬元培考入北大。經過這個案例的研究,家長也能夠認識到家人的鼓勵與信任是孩子增強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在中學生心理成長的過程中,來自家庭教育的影響十分重要。學生在中學時期,各個方面都是發展階段,也是開始初次擁有社會的概念。因此,學生家長一定要在此期間 重視對學生心理成長的過程,重視科學化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此外,還要完善家庭教育的內涵,在學生成長中,學會聆聽學生的需求,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培養。同時,家長不要對學生抱有過高的期待,避免學生在學習上有 很大的壓力。在學習任務重的時期,可以帶學生去游玩、觀景等活動,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參考文獻:
[1]王永永.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3):115-116
[2]張秀芳.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教書育人,2018(04):36
[3]齊原.家庭教育環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