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一直以來,文言文的學習對許多同學來講,都是不容易的。特別是近年來,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有所增大。文言文教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因此,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簡單的從自由朗讀、字句品讀、注重積累以及探究學習等方面探究一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措施,以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每一冊都會有文言文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適當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語言規律和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認真閱讀,教師合理指導
文言文的學習首先應多朗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應讓學生自己閱讀文言文,培養其語感,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并對學生自主朗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適當指導,提升朗讀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朗讀習慣,選擇教師領讀、個別朗讀、教師范讀或學生齊讀的方式,使學生能夠通過朗讀感受到桃花源自由平等和安寧祥和的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如教師在教學《陳涉世家》時,可以引導學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朗讀,分別由不同學生扮演文言文中的角色,并進行繪聲繪色的朗讀,還原文言文中所描繪的場景,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起義軍的浩大聲勢,領會文言文的魅力。
二、重點賞析,領悟文章內涵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應注重對其語言進行品味和賞析,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言文所表現的意境和情感。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的手法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這種構思既新穎,又自然,真是匠心獨具。文章按游覽順序,先寫發現小石潭,然后描寫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再寫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氣氛,最后記錄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記結構完整。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這些字句進行細細品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注重積累,掌握語言規律
日積月累,事半功倍。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日常積累,掌握文言文的語言規律,從而提供文言文學習的效果。如教師在教學《出師表》時,首先應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音和語氣,然后引導學生關注文言文中存在的一詞多義現象,了解同一個字在不同語言環境中所表示的不同意義及用法,如“每與臣論此事”,這里的“論”是動詞,表示“議論”的意思;“宜付有司論其刑賞”此處的“論”也是動詞,但表示“判定”的意思,在《出師表》一文中還有很多其他一詞多義的字,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注意積累,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另外,還應注意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文言虛詞的應用,如“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中的“簡”通“揀”,代表“挑選”的意思;“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這里的“闕”通“缺”,表示“缺點”的意思,在學習時,必須根據前后語句和上下文意來確定其是否是通假字,避免出現因詞害義的情況。除此之外,在學習文言文時,還應注意弄清古今語句的異同,由于語言的不斷發展,很多語句與現在的語言習慣產生了差距,因此在學習時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平時多進行文言文翻譯聯系,加強積累,厘清詞語的古今異義,如《出師表》中“誠宜開張圣聽”,“開張”在文中是“擴大”的意思,而現在“開張”一詞表示店鋪開業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這里的“卑鄙”是“低微鄙俗”的意思,而現代“卑鄙”是貶義詞,表示“語言、行為惡劣”的意思。另外,文言文中還有很多此類活用的情況,這也是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積累的,如“親賢臣、遠小人”這里的“親”和“遠”,分別表示“使……親近”、“使……疏遠”的意思。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準確掌握文言文的語言規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運用能力。
四、探究學習,深入領悟情感
文言文的學習首先是要了解文中重點字、詞、句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再通過這些字句去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應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發散思維,自己去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如教師在教學《陋室銘》時,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可以提問“作者居于陋室之中,又是如何不失雅致地生活的呢?”、“請想象一下作者的陋室是什么樣子的?”、“從文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嗎?”、“作者的生活態度是怎樣的?”,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對文章進行學習和研究,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從而更好地領悟到作者的安貧樂道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從而感受到作者的那種高潔偉岸的情操。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師應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充分掌握文言文的語言規律,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使得文言文能夠在語文課堂中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