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彩霞
摘要: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是一枚絢麗的瑰寶,古詩詞因其獨特的魅力,具有普遍的美育價值。要想切實提高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實效性,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注重自身文化積累的同時,合理設置課堂教學,有意識地運用美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積淀文學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實效性美育教學
高中階段的詩歌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學素養,培養美的感受,豐富文學積累。《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中學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一定審美能力”。那么,如何使詩歌教學充滿活力和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應該通過自己的文學積累和審美體驗來影響學生,讓學生接觸美、發現美,從而欣賞美和感悟美。
高中詩歌教學的意義和目的
高中課本中收錄的詩歌跨越了中國歷史的多個時期,從春秋戰國到唐宋時期,通過學習這些詩歌,有助干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詩歌教學的目的是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思維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美學觀。學生通過高中時期的詩歌學習,一是要積淀必要的文化知識,在長久的積累中提高文化素養,培養審美能力:二是學會鑒賞,這不僅是高考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詩歌的重要目的。
詩歌鑒賞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表達技巧,二是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鑒于此,筆者認為在詩歌鑒賞中應該注意以下內容。
(1)情境美。詩歌借助所描寫的情境來抒發情感,了解情境是了解詩歌內容的首要步驟,也是詩歌教學的重點所在。詩緣情而綺靡。古詩詞語言凝練,情感豐富,一句詩詞就是一花一物,一段情感,一個故事,一種生活,甚至一頁歷史。在體會詩歌情境時,教師要提醒學生不可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去參與、去分析,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不可片面地參照輔導書,要學會辯證地分析詩歌。
(2)語言美。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教學體驗;一首文辭優美的詩歌剛剛被范讀出來,學生在尚未理解其思想內涵時便情不自禁的嘖嘖稱贊乃至擊掌叫好。我知道,這是詩歌優美的語言深深吸引他們。也是他們的語感及時捕捉到詩歌美妙的辭藻。的確如此,“真正的藝術語言是富有美感作用的語言,是文學家苦心修煉的結晶。”當那首高遠清俊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珠璣般的語言在唇齒間縈回的時候;當杜甫沉郁頓挫的節奏在耳際鏗鏘回響的時候,我們無法否認,其極富藝術美感的語盲讓學生獲得了難以言傳的審美體驗。
(3)表達美。加強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是詩歌常析的關鍵所在。但這樣還不夠,在常析詩歌時,要想正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需要借助對詩歌寫作背景和作者情況的了解。
二、高中詩歌的美育教學法
為了提高高中課堂詩歌教學的實效性,筆者在此提出詩歌美育教學法,即教師在立足詩意的基礎上,從審美角度出發,帶領學生去接觸詩歌的美,對詩歌進行理解和鑒賞,增強文學積淀,培養審美能力。
(1)敘講故事,知人論世。古詩詞中不論是詠物、寫景、敘事、言志、抒情,大多與詩人的經歷有關,只有了解了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經歷,才能感同身受,真正體會到蘊含在詩文中的情感。尤其是一些古詩,因年代相隔甚遠,要準確體會這些詩歌的寫作意圖,品味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就需要對詩歌的寫作背景有個了解。
(2)誦讀感受,體味詩歌語言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尤其是古詩詞,它是古人表達情義的主要形式,不僅僅是書面的文字,更是音樂,可以淺吟低唱。所以,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采取范讀、齊讀、通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感受詩詞的語言美,不使詩詞成為無聲的文字。古詩詞里所包含的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豐富的,有喜悅、贊頌、哀怨、悲愁、憂思、憤慨等等。音樂是發自人類靈魂的聲音,一曲天籟的音樂,可以喚醒生命,動人心魄。當古詩詞遇上了音樂,那是心靈和聽覺的二重享受,情感在音樂的帶動下,會激起層層漣漪,甚至掀起巨大的波瀾。配樂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喚醒孩子們的詩情,提升審美情趣。
(3)揣摩內容,感受詩歌意境美。古詩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還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也即“詩情畫意”的美。詩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態的,有的雄偉壯闊,絢麗纖細;有的悲涼凄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景象萬千。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除了物還有蘊含其中的情感。
(4)積淀文化,傳承古今精粹。新《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科定性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認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確,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古典詩歌所包含的酒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儒道文化、禮儀習俗更是文化的精粹。遺憾的是今天的中學生似乎更熱衷于對時尚、對娛樂新聞、對球賽勝負、對明星隱私的關注。當然,潮流如此,興趣使然,再加上年齡心理特征原不應該奇怪,但如果學生頭腦中只充斥著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而對本民族積淀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問題就不小了。當學生熱衷于慶祝圣誕節、愚人節乃至情人節,面對古詩中的重陽登高、寒食輕煙、七夕乞巧卻感到隔膜很深時,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只覺得一股莫名的悲涼襲上心頭。我不是腐朽的“老夫子”,我知道文化應該廣博,但是我更知道文化具有傳承性!我不想讓我的學生在他們這一代徹底屏棄傳統的一切。怎么辦好呢?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將每節課所學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感悟等總結到一起,不斷積累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仿寫甚至創作詩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班內開展詩歌鑒賞、筆記交流等活動,實現學生互助學習、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神奇而美妙的文化不能斷檔,只有經過傳統文化的審美熏陶、侵潤過的日子后才會是勇于創新又底蘊深厚的國之棟梁!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品味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探究古詩的內蘊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努力讓古詩詞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讓他們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受到深刻而全面的美育教育,讓古典文學的精華,融入他們的血液里,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
參考文獻:
文建忠《淺談詩歌中的誦讀教學》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周慶元《語文教學研究概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方浣仙《中學詩歌教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