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湘江
[摘要] 時代的發展對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多維互動模式應運而生,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融洽課堂心理氛圍既有利于形成班級凝聚力、班級歸屬感,又有助于學生展示個人優勢,發展合作認知,形成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本文從設計班級心理團輔課的實踐和反思中探討如何更有效地營造班級融洽的群體心理氛圍。
[關鍵詞] 融洽心理;營造氛圍;班級心理團輔
隨著時代的發展,僅局限于師生間單向溝通的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的需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維互動模式應運而生,這使得當下的課堂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學生能夠更好展現自己的平臺。課堂上融洽的心理氛圍對學生的自我表現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是課堂融洽心理氛圍的主要營造者,需要在活動目標、活動形式、活動流程等方面的班級團輔設計中做好準備。
本次心理團輔課以一個九年級班級的學生為授課對象,從設計班級心理團輔課的實踐和反思中探討如何更有效地營造班級融洽的群體心理氛圍。
一、注重三要素的考量
1.班級心理團輔課設計要以學生心理特征為基礎
以學生心理發展為本的班級團輔活動設計,需要認真分析心理團輔課授課班級的特征。這就要求心理團輔教師在活動前要通過多種方式了解班情學情,如與班主任進行交流、面對學生展開觀察、利用量表評估等。
根據班主任的反饋,該班級主要特征是班級榜樣較少、學生之間溝通力較差、學生個體的耐挫力欠缺。在該班級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心理團輔課選擇的活動是“你說我做搭積木”。
這個活動是一個典型的小組協作活動。學生通過課前抽簽隨機分為若干6人小組,每個小組成員的角色分為“觀察指揮者”和“建設協作者”。活動中,觀察指揮者被要求先在規定時間內觀察搭建好的積木造型,之后觀察者變身為指揮者,指揮建設協作者搭建剛剛觀察到的積木造型。建設者因為沒有看到過積木的造型,所以只能聽從指揮者的搭建建議。觀察者不能夠動手搭建積木,所以他們必須想好如何恰當地用語言表述。兩種不同角色的參與者在互相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嶄新的溝通交流和協作體驗。
2.班級心理團輔課設計要以班級心理建設為目標
每一個團隊中都需要具有領袖氣質的學生,這樣才能在學生的心理建設中充分發揮出雁陣效應,從而完善班級的群體心理建設。在初中的團輔課程中,對每個年級的學生來說,培養重點是有差異的。
(1)初一階段,需要著重喚醒學生的自我認知,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團輔設計者搭建平臺,激發學生展示自我的內在欲望,以便特點各異的學生都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展示自我,從而培養出自信心,并且教會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通過對比別人的反饋和自我評價,初一學生有望實現主客觀世界的統一發展。
(2)初二階段,需要著重建設班級的團隊認知,形成班級的團隊觀念。初二學生的班級心理團輔活動設計可以著重豐富團隊分工合作的路徑體驗。在多元的路徑體驗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形成班級團隊的豐富路徑認知,感受到分工合作帶來的愉悅情緒,從而形成認同班級團隊的積極情緒心理。
(3)初三階段,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領袖氣質,形成班級的雁陣態勢。初三學生的班級心理團輔活動可以通過分組、角色分工合作的方式,讓具有領袖氣質、潛能的學生有機會選擇指導者、指揮者之類的角色,在分工、合作、活動總結中強化自身領袖氣質的自我覺察,并且在活動中帶領大家更好地團結合作。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強化該初三班級的團隊意識,選擇合適的指揮者有利于良好群體氛圍的培養。所以,在活動分組階段,作為活動組織者的團輔教師,根據每位學生提交的人際交往對象表,選擇人際交往數量比較多的學生作為指揮者是較為穩妥的策略。
3.班級心理團輔課設計要以活動難度均衡為尺度
積木組合設計的難度要均衡,這是營造融洽班級心理氛圍的重要保障。不同組之間的積木造型可以不同,但是搭建積木的難度要相似,因為積木難度差異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堂的活動設計的滿意度,一旦滿意度走低,就會不利于和諧課堂氛圍的形成。任務難度的組間差異還有可能引起不滿情緒,甚至敵對情緒,這種敵對情緒可能會影響到課堂之外的人際交往。所以,在活動中,活動組織者需要慎重考慮活動的公平性。
學生心理特征、班級心理建設目標、活動難度均衡是班級心理團輔活動設計中需要認真考慮的三個要素。
二、注重合作性的引導
1.合作性引導有助于強化規則意識
在活動過程中,角色各異的學生將面臨不同的困難:對于指揮者來說,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內記住積木的造型,需要用恰當的語言指揮搭建者完成搭建。這個活動考驗指揮者的是空間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搭建者來說,難點在于把指揮者的語言轉換成搭建積木的行動,考驗的是搭建者的理解力和執行力。
在活動中,教師需要強調不同身份學生的被允許行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同組中不同身份的學生會在情境的推動下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達成活動目標。
2.合作性引導有助于提高自尊水平
根據課堂中的觀察我們發現,有的溝通能力不足的學生反而在理解力和執行力方面都有很突出的表現。教師可以及時反饋,積極鼓勵,形成正強化。也許有的學生并沒有對自己的理解力和執行力有很好的覺察,教師的積極鼓勵能喚醒學生的自我認知;之前對自己的理解力和執行力有所覺察,但平時一直“不被看到”的學生在活動中把這些能力展示出來后,會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被看到、被鼓勵,由此能夠提高他們的自尊水平。
3.合作性引導有助于體驗合作行為
小組合作活動給參與者留下了積極的合作體驗,這有助于強化他們的合作行為。在指揮者和搭建者團結協作的時候,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他們的合作行為進行言語反饋;在活動進行中,教師還可以指出每一個小組的互補型優勢,這樣也可以啟發他們在活動后的分享中能突出合作的高峰體驗。
三、注重傾聽與反饋
1.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需要傾聽
傾聽是心理咨詢的重要技術,是建立積極咨訪關系并進行有效心理咨詢的重要條件,在團輔課上也是如此。教師真誠地傾聽,學生就會感受到一種安全溫暖的氛圍,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和關注。在課堂上,教師不僅需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而且也需要引導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營造互相傾聽的良好課堂氛圍。
2.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需要反饋
傾聽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及時恰當地給予反饋,提取、概括學生發言的內容,學生會在教師的反饋中感受到尊重和真誠,從而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這也有助于營造班級融洽的心理氛圍。
在本次心理團輔課上,每組學生的發言各不相同,尤其是表達的主題也不一樣。教師在每組發言后精細地覺察出其中的不同之處,敏銳地捕捉到,再用精練的語言反饋給學生,學生會感覺自己被尊重和被重視,在友好的群體心理氛圍中獲得屬于自己的積極的活動體驗。
融洽的班級心理氛圍既有利于形成班級凝聚力、班級歸屬感,又有助于學生展示個人優勢、發展合作認知、提升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教師是班級心理氛圍的主要營造者,營造融洽的群體心理氛圍需要教師以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基礎,注重引導合作,展開積極的傾聽與反饋。
[參考文獻]
[1]張霖.小組工作游戲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