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階段“長作業”是教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以培養學生興趣、動手能力、創新與批判思維為主導的能力教育的必要環節。它的完成情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智慧、能力、知識、態度、情感、理想。小學科學“長作業”是新課改下現代科學教學的新手段,探究實現“長作業”的優化設計,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現科學教育的目標。因此,在“輕負高質”的新課改情況下優化科學作業設計尤為重要。
[關鍵詞] 科學“長作業”;優化設計;科學探究實踐
科學課是一門強調學生親身探究的課程。教師除了在課堂內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在作業上也要優化設計,讓學生愉快地進行探究。“長作業”可以從時間、空間和能力來理解:它需要學生利用課外較長的時間;它的內容依托教材和課堂,教師提供方法和指導;學生走出課堂,從校園到家庭到社會,走向更廣闊的領域;它還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記錄、資料搜索、整理歸納、總結分析等方式進行研究,需要學生通過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等協同學習方式進行實踐,最終成就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小學科學不應止于課堂,還要課內外結合,因此優化設計“長作業”可加強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讓學生親身領會科學探究,在自主探索中感悟科學的神奇魅力,從而養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品質。
一、小學科學“長作業”的現狀
小學科學課屬于綜合課程,但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數并未實現真正的學科融合。科學作業應是科學課程內容模塊的動態延伸,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家校對科學作業重視不夠,往往只布置不落實,流于形式。
目前學校專職科學教師少且課時多,無法提供切實有效的跟蹤與評估,學生無法親歷探究實踐過程,導致科學作業淪落成“虎頭蛇尾”的窘狀。
二、小學科學“長作業”優化設計探索
科學課程標準要求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探究實踐作為主要的方式,當然它也是“長作業”設計的核心取向。目前筆者執教蘇教版《科學》三年級,就有以下四種“長作業”設計。
(一)前置作業,自主嘗試“學”科學
前置作業比較偏向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基于學生前置學習而設計的導學案。在科學教學中,前置作業應當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導航儀,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和實踐。
在教學“果實與種子”時,筆者考慮到學生對種子的認知多數停留在植物可食用的部分即果實上,因此授課前布置了“尋找種子以及種子的家,并把它們一同帶過來”前置性“長作業”。在活動中,筆者發現學生興趣高漲,但疑惑“種子以及種子的家”說法,于是筆者建議小組制訂計劃、分工合作,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最后,學生對果實與種子在課前有了顛覆性的認知,在協同學習模式下,合作完成了這份前置性“長作業”。
(二)立足課堂,重在實踐“探”科學
課堂“長作業”一般是以學生剛學過或即將學的科學知識為導引而設計的,它可能只是“長作業”完成的第一步,旨在幫助學生對整個探究活動形成整體認識。
在教學“生命離不開水”時,需要做“小草喝水”實驗,教師針對此次“長作業”做好分派。與此同時,“小草喝水”又涉及“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科學概念,教師可適當設問,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自主探究。
筆者認為,課堂“長作業”設計形式可以更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報告單形式,還可以是科學日記的形式。科學日記可以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觀察能力,養成長期探究實踐的科學習慣,在日記中沉淀科學知識。
(三)動手操作,自主創新“用”科學
制作型“長作業”將科學與工程整合,在動手前至少要設計一個可行的方案。學生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會發現為完成一項科學制作,僅有科學知識是不夠的,更要將多學科知識整合,完善過程,才能取得最優成果。
在教學“地球上的水”時,筆者設計了制作簡易凈水器的“長作業”。在設計方案時,小組成員要先查閱凈水的科學原理以及需要的材料;收集材料后要整理出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準備工作完成后需要動手能力強的成員將材料組裝,組裝過程中可能還要參考生活中凈水器的實物進行模仿和創新;最后全組成員驗證凈水器的凈水效果,討論交流凈水器的優缺點,完成匯報交流稿。簡易凈水器制作工作量較大,耗時也長,教師可以適當放長時間。
(四)凝練主題,結合特色“玩”科學
科學教材的最后一單元都是主題課,以此為線索進行主題型作業設計,可以在主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如執教“觀察”一單元時,可以從學期初就設計以“認識科學的觀察方法”為主題的主題型“長作業”,形成連接各單元知識的主體框架。
小學的寒暑假也是進行主題型“長作業”的好時機,學生在寒暑假期間,時間和精力都充足,主題式“長作業”寓教于樂,學生在“玩”科學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筆者以水和環境的兩個內容遷移到生活中的環保教育,設計了獨具匠心的寒假作業——環保酵素的制作。環保酵素制作的材料和方法不一,最大化幫助每個學生在“長作業”中收獲樂趣和經驗。最終學生呈現的作業也是形式多樣,創新無限,奇思妙想,精彩紛呈。對于環保酵素背后的生活現象,也有同學想到運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統計了每家每戶甚至人均的廚余垃圾數量。學生通過假期“長作業”進行社會調查,理解支持環保,關注社會問題,產生了強烈的主人翁意識。
三、小學科學“長作業”的評價措施探索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給予科學“長作業”積極鼓勵性的評價,是對學生科學探究的一種肯定和回饋,可以保護學生探究實踐的積極性,激發其熱愛科學的興致。
(一)多角度、多元化評價
在學生做“長作業”時,教師既要分析“長作業”的問題癥結和不足,又要及時給予切實可行的評價和建議。評價形式多樣,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以是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甚至其他學科教師參評,多角度評價學生的“長作業”。通過這種組內、組間、學科之間、家校之間的討論交流,提出贊許或質疑,“長作業”的完成者能夠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反思能力。這種評價體系需要科學教師、家長和社會力量高度重視“長作業”,樹立發展性的評價觀,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客觀公正的前提下,多些鼓勵和肯定,婉轉地給予意見或建議。
(二)知識測評與能力測評有機結合
在“長作業”評價的各個環節,評價標準要合理且統一。“長作業”評價既要有知識評價,又要有能力評價;既要有定量評價,又要有定性評價。主要考慮以下五點:第一,目標是否都明確;第二,作業完成的步驟是否清晰;第三,是否尊重事實并自主完成評價;第四,“長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是否有創新;第五,在與他人表達交流中語言是否流暢。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長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前置作業、立足課堂陣地、強化動手操作和凝練探究主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資源,強化開展實踐活動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的鍛煉,最終實現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課程目標。因此,“長作業”的優化設計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教育手段,可以作為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作業品質、高效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王賽君.小學科學長作業的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陸穎.科學探究: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核心取向[J].新課程導學,2014(11):65.
[3]吳春慧.科學日記在教學中的巧妙運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5):101.
[作者簡介]張妮(1988—? ? ),女,安徽宿州人,南京市金陵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