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蕾 陳志堅

[摘要] 五育融合是學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廣州市海珠區基立道小學以構建五育融合的學校勞動教育新生態為重點,提出應融通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勞動教育育人價值,通過多方協同、學科融合、資源整合、過程評價、科學研究等行動策略,實現學校勞動教育的立體化、日常化、實景化、高效化和理論化建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關鍵詞] 五育融合;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教育生態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開展勞動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近年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勞動教育非常重視,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海珠區基立道小學依托校本和社會資源,以五育融合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開展勞動教育,構建出學校勞動教育的新生態。
一、確立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
目前,海珠區大部分中小學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但在實踐過程中,不少學校勞動教育的價值仍未得到充分體現,主要原因便在于學校對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缺乏仔細考量,狹隘地把勞動教育局限于組織開展掃地、種菜等勞作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富有教養、精神豐富、道德純潔——所有這一切,只有當他不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素養上,而且在勞動素養、勞動創造素養上達到較高階段時,才能做到。”對此,基立道小學積極確立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將德智體美勞五育割裂的發展狀態轉變為相互滲透的融通狀態,抓住勞動教育契機,讓學生感知勞動的辛苦,學會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勞動活動,取得創新性勞動成果,讓學生在勞動創造中增長智慧;引導學生在勞動中調動身體的機能,激發身體的潛能,促進身心健康、協調發展;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感受美、創造美、記錄美,在勞動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通過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達成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勞動教育目標。
二、構建勞動教育的實踐模型
堅持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基立道小學結合學校勞動教育發展實際及全面育人發展規劃,主張構建集多方協同、學科融合、資源整合、過程評價、科學研究于一體的勞動教育實踐模型(如圖1),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綜合汲取多種知識與素養,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該實踐模型的構建旨在系統地探討影響勞動教育效能的各個因素,包括勞動教育主體、除勞動課程之外的其他學科課程、校本化特色資源、課程評價的方式與方法、勞動教育相關理論研究等,以全面、客觀地理解和揭示勞動教育的內在機制和規律,力圖幫助教師開拓一條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展路徑,實現學生勞動素養及多學科素養的綜合發展。在具體實踐中,該模型強調多方協同、學科融合、資源整合、過程評價及科學研究在勞動教育體系建設中的目標一致性與行動協調性,依托于校內外多項資源,全方位推動學校勞動教育的立體化、日常化、實景化、高效化與理論化,讓勞動教育成為融通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關鍵點,真正推動學校勞動教育與時俱進、落地生根。
三、探尋勞動教育新生態的實現路徑
學校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新時代的高素質勞動者,這需要從勞動觀念、能力、習慣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變化的勞動素養。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切入點,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多元融合活動為載體,以資源整合為機遇,滲透于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中,融通在德智體美各項育人中。基立道小學遵循多方協同、學科融合、資源整合、過程評價、科學研究的勞動教育實踐模型,從全局觀念綜合考量勞動教育的影響因素,探尋出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新生態的實現路徑。
(一)多方協同,成就學校勞動教育立體化
勞動教育的立體化建設離不開多方育人主體、多重教育環境,如學校、家庭、社區等的協同與支持,只有整個社會聯動起來,才能從不同維度助推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
在勞動教育的立體化建設中,基立道小學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區等主體或環境對勞動教育的獨特影響,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在勞動教育中的價值。家庭是勞動教育的首要環境,在勞動教育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其主要內容是日常的生活性勞動,如烹飪、收納、房間整理等?;⒌佬W鼓勵家庭與學校聯動,通過生活性勞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勞動習慣和基本生活技能。學校是學生勞動教育的主導性力量,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勞動均屬于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基立道小學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班級衛生管理、校園綠化種植等活動來引導其提升勞動技能、樹立校園主人翁意識。此外,社區勞動同樣也是助推學生形成勞動素養的基本要素。社區勞動主要包括社區服務性勞動和社區生產性勞動?;⒌佬W聯動社區,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普法宣傳、愛心義賣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及社會責任感。如此,成就了包含多方教育主體、多重教育環境的立體化勞動教育新生態。
(二)學科融合,實現學校勞動教育日?;?/p>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能狹義地看作簡單的生產性勞動或體力勞動,更不能被窄化為洗衣、做飯等日常生活勞動,那些以腦力勞動為基礎的探索性創新活動、審美性藝術活動等也應被納入勞動教育的范疇。因此,融合各學科的勞動元素,整合各學科中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情境和內容,對于學校勞動教育工作成效的取得有著重要作用。
各學科教材中蘊含著較多的勞動教育素材和情境,這些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滿足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需求。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語文等學科教學中,基立道小學要求教師結合勞動教育目標,從教材中挖掘勞動教育素材,如勞動種類、勞動模范等,讓學生在汲取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并且,在數學學科、科學學科教學中,基立道小學要求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學科內容等,側重對學生進行職業認知和勞動技能的培養,或者組織學生開展實地測量、數據監測等勞動活動,讓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培養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及實踐反思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此外,基立道小學還將勞動教育與其他主題活動課程進行融合,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例如在“種植大蒜”的勞動項目學習中,基立道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用文字記錄大蒜的生長過程,數學教師帶領學生定期測量大蒜的株高,美術教師則與學生一起為大蒜畫像,做到了全員、多學科參與勞動教育,推動了勞動教育的日常化實施。
(三)資源整合,推行學校勞動教育實景化
學校周邊大都蘊藏著豐富且頗具特色的勞動教育資源,結合這些本土特色資源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既可以活化勞動教育資源價值,也可以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形式,實現勞動教育的生活化與實景化。
基立道小學周邊具有豐富的非遺項目資源,是開展勞動教育、實現資源整合的有利條件。鑒于此,基立道小學將校內教育資源與本土特色資源相結合,構建了“廣式手作”非遺傳承特色勞動課程,包括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其中,基礎性課程即通識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的勞動認知與技能。拓展性課程包括社團活動、“我是非遺小傳人”活動,以及各類文化節、親子課堂、非遺跳蚤市場等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和素養。研究性課程分為“我行我秀”“項目式學習”兩大板塊內容,意在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勞動的能力。此外,基立道小學還結合校內發展實際,打造了由木藝、廣彩、剪紙、廣繡、小農場組成的勞動場館,為學生創設了參與勞動實踐、親歷勞動體驗的實景化勞動教育環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實現了寓教于樂。
(四)過程評價,保障學校勞動教育高效化
五育融合是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勞動教育作為實現五育融合的一個重要載體,其獨特創新的形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快樂成長。但是,如果缺少健全的勞動教育評價方式就難以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因此,基立道小學構建了科學規范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探索關注勞動過程體驗的科學評價方式,高效地引導和激勵學生這一勞動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參與勞動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全方位成長。
例如,在基立道小學非遺勞動課程“制作紅木筷子”中,為促使學生在手工體驗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到改進的方法,提高勞動的效率,教師設計了包括熟練使用工具、能夠發現不足、提出有效方案、嘗試動手改進等過程性評價指標,以及觀察、合作、溝通、記錄、動手等能力性評價指標的活動過程評價表。在評價表的引導下,學生自覺掌握制作工具的使用技能,及時發現筷子在長度和形制上的講究之處,同時積極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學生親身體驗了紅木筷子的制作全過程,在實踐中學習了合作,在改進中學會了溝通,在評價中學會了反思。
(五)科學研究,促進學校勞動教育理論化
遵循勞動教育規律,立足學生發展勞動素養的身心特征,將《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融入勞動教育全過程,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及時將實踐經驗提煉總結成理論,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研究的必經之路。
基立道小學一方面建立了勞動教育專門管理和研究機構,分層次、分階段地搭建各級各類勞動教育研究平臺,鼓勵教師參與勞動教育教研活動,積極培育梯隊結構完善的研究團隊,推進了學校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設立了勞動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實施并完整勞動教育指導材料的編制。通過相關課題研究的開展,不僅為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提供了一系列的新思路與新理念,還確保了勞動教育在學校中的常態化順利開展,構建了勞動教育研究的新生態與新樣本。
總而言之,以勞動教育為引領,構建五育融合發展的教育新生態,是培育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的創新道路,也是破解勞動教育困境的有效手段。各地學校應立足于勞動教育發展實際,采用多方協同、融合育人等勞動教育手段,讓勞動根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9年度課題“小學勞動體驗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91200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6)[2021-10-02].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1984.
[3]黃碩.構建勞動教育新生態,培育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晴川實驗小學勞動教育實踐錄[J].教育家,2021(20):51-53.
[4]周曉燕,童雅琴,張舒媛.基于“五育融合”的“實景化”勞動教育課程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1(Z1):3-5.
[5]張克宏.體系重構:構建五育融合校本化實踐的德潤新探索[J].生活教育,2021(01):18-21.
李東蕾?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基立道小學。
陳志堅?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基立道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