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武策
(北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廣西 北海 536000)
全面提升鄉村的“形、實、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品質北海、魅力北海的重要環節。在提倡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品質北海、魅力北海不可將村莊單獨剝離于城市發展之外,也不能把新農村的建設理解為農村的物質空間建設,把城市的模式帶到中國的鄉村大地上。20 世紀90年代初,鄉村大地一棟棟火柴盒建筑如雨后春筍的拔地而起,導致村莊失去應有特色并導致村莊文化、家園感的喪失,是農村建筑風貌不能沒有記憶,要重視鄉村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在北海市的城鎮農房研中,本人了解到,北海市目前的農村建房并沒有一個有效的引導,問及原因:其一,缺乏戶型圖集進行指導農房建設,其二,村莊規劃由于對于現在調研不足,規劃缺少深度研究,布局不合理,農房圖集往往忽略農房建筑的生產、生活的實行需求以及各種的文化特點,各個村莊采用統一的住宅模版或直接照抄照搬“城市型住宅”,并且由于規劃缺乏合理適用性,并且管理不到位,導致規劃圖紙往往只是簽上掛掛,村莊的農房建設并未實際按照規劃來實施,村民依舊我行我素,村莊依舊處于的無序狀態“有新房無新村”的現象較為普遍。
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對于改善自身住房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是由于受到村民本身文化水平以及文化價值的限制。村民往往只關注個人利益,盲目的將城市住宅樣式照搬到農村,隨意的拆“舊”建“新”。再加上管理部門監管不嚴,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意識淡薄,未能對農房建設采取有效的引導以及管控措施,導致傳統村落風貌遭到破壞,歷史建筑受損,從而造成村莊農房“新舊混搭”建筑風格不協調的情況。
北海的濱海農房形式受到嶺南建筑的影響較大,形成3 個階段。
(1)明清時期。早期受廣府等嶺南文化影響,形成早期的濱海嶺南風格,典型特征為采用紅櫸木門窗,高嶺土坡屋頂,長挑檐、馬頭墻等元素。以高德老街為代表。
(2)以1876年通商口岸開放為節點。受南洋文化影響,中西文化融合,逐步形成現代騎樓樣式建筑,騎樓建筑受歐洲古典建筑的影響,既有歐洲古典的羅馬柱、卷拱、騎廊特點,又結合了中國傳統居住建筑、商業建筑的特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以南康、北海老街建筑為代表[1]。
(3)以改革開放后為節點。隨著人們生活追求簡單、實用為主,在原騎樓建筑的基礎上去繁求簡,以地角的筒子樓為代表。
總體而言,北海市嶺南濱海農房的功能及特點是防水防潮、隔熱、遮陽通風,注重實用功能。建筑通常有連廊,整體顏色以灰色、白色、原木色等淺色為主。
潿洲島的農房結構以三開間為主,強調開敞通風,其材料選用島上的火山石、珊瑚石作為外墻砌塊,窗戶外框一般刷為白色,正立面整幅墻刷為白色,屋頂采用棕紅色高嶺土瓦,地域特色更為明顯。珊瑚石民宅一直是潿洲島的特色景觀[2]。
客家圍屋是北海客家建筑文化的典型體現,是中國傳統的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具有大屋頂、高臺基和玲瓏的屋身,以木材為主的結構,繪畫復雜,色彩濃郁等特點。
建筑功能形成圍合、半圍合式布局。屋頂多數為懸山坡屋頂,屋頂材質為青瓦、高嶺土瓦,屋頂設有屋脊。墻面以青磚、土磚,巖石、紅磚為材料砌墻,部分建筑以白色膩子抹灰。門窗多采用紅櫸木色直欞門窗、隔扇門窗,門窗有外框裝飾。檐口出挑較長、有些花紋裝飾。北海的客家民居以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的客家土圍屋為代表[3]。
北海的傳統民居與廣西東南部、廣東西部地區的大部分傳統民居相近。建筑的形式也受到了嶺南建筑的一定影響。北海的傳統民居主要為夯土或土磚刷白墻或青磚墻,灰瓦,建筑布局形式多為聯排或半圍合式布局,屋頂多數為懸山坡屋頂,屋頂材質為青瓦、高嶺土瓦,屋頂設有屋脊,門窗多采用紅櫸木色直欞門窗、隔扇門窗,門窗有外框裝飾,檐口出挑較長、有些花紋裝飾[4]。
任何地方建筑都具有其文化地域性特征,它是地方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地域特征等因素在建筑空間上的集中反映,因此,研究地方文化對建筑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北海的地方文化是一種復雜的,多元文化結合的綜合體。一般而言,北海地區主流的地方文化主要有如下3 種形式。
北海城市依海而建,說明在總體文化中,海洋文化占主體地位。海洋文化代表著包容、開放等可貴品質,聞名遐爾的南珠文化和風情獨特的疍家文化,是北海作為我國特色海洋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主要載體。
北海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傳承,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池塘是水利設施之一。由此可見,由“塘”字構成的地域性村名現象具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構成了獨特的“塘”地名景觀,是農耕文化的鮮明印記。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北海地區農耕文化的本來面目,說明了北海地區的農耕文化歷史悠久。
北海的城市生活中,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影響也同時并存。中原文化在北海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客家文化,體現在建筑上,北海存在許多客家建筑。城區建筑深受嶺南文化影響,主要呈現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另外北海市合浦漢墓浦出土的漢代文物,其悠久的歷史記憶值得我們去發掘[5]。
多元文化在北海交匯,又有所融合,典型的體現如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和騎樓,數量多且分布較為集中,使北海成為西南地區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最集中的代表地。
我們不僅關注民房本身,同時也要通過走訪、談話等形式了解民房使用者的實際需求。經過對現狀民房特點分析,結合當地居民做了一些實際調查,現代民房有以下功能需求。
由于北海屬于亞熱帶氣候,當地居民對室內空氣流通十分重視,特別在炎熱的夏天,一定要有來自東南面的穿堂風才能保證室內的舒適性。
不同的民房需要不同的特殊功能需求,如商業需求、停車需求、農業生產生活的需求,設計上均要考慮。
大部分民宅居住者喜更重視室內空間的實用性與經濟性,而對奢侈浪費的空間不認同。
部分居民平日喜歡聚餐閑聊,經常在家宴客,喜歡大空間的廚房和餐廳。
大部分當地原籍居民有著特有的宗教信仰,因此大多數家庭都會有一間專門供奉先祖的房間。
根據北海傳統元素提煉和現代建造工藝特征,根據實用、美觀、經濟等原則,提煉出嶺南濱海、客家鄉愁、潿洲風情四種典型農房設計風格,作為全市層面的農房風格引導方向。
在嶺南濱海民居的基調下融入海洋元素(魚簍、漁網),靈活運用木飾面、木格柵、仿木門窗等構建豐富立面細節立面,可采用青磚墻面或白墻粉刷突出屋頂,使用防風壓條應對臺風天氣,山墻提煉嶺南馬頭墻元素形成底蘊深厚、古樸致的農居環境。
同時另一個方案沿襲傳統北海傳統民居內院格局,將首層做成庭院式入口,采用中天井、側內院等內院落,改善建筑采光、通風,既傳承北海傳統內庭院的傳統建筑形制、又滿足現代生活功能的需求,并融入濱海特色元素,如圖1 所示。

圖1 嶺南濱海風格效果
建筑立面結合當地客家建筑特色,形成圍合院落,局部內凹的空間及外突的露臺設計既符合客家民居的形式,又能滿足村民日常晾曬功能,以及屋頂采用斜屋頂的形式,既能達到遮陽的效果,使整個建筑立面簡潔、大氣。結合客家建筑的形式多以一層為主,兩邊為為輔助用房廚房、客房,一層中間為堂屋左邊為臥室、工具間,如圖2 所示。

圖2 客家鄉愁效果
該方案借鑒了潿洲島建筑屋檐、窗套、門套、屋脊、裝飾線的做法,立面以淺灰色仿珊瑚石外墻磚為主體裝飾,白色外墻涂料為點綴,木色窗框及白色玻璃組成的窗作為采光、通風、開闊視野的窗口,搭配灰色的琉璃瓦屋頂,使建筑融入自然環境中,古樸、自然,體現島上建筑的特色,如圖3 所示。

圖3 潿洲風情效果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北海市農民自建房更新迎來重要機遇期,北海市通過建立農民建房標準圖集、農房改造示范點建設引導與組織各鄉鎮開展線上線下學習等方式,帶動鄉村建筑風貌在更替中逐步提升改善,將北海市農村風貌打造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品質北海、魅力北海,鄉愁所系、傳統文化價值認同引領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