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小兵
(成都大學 師范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2020年初隨著新冠疫情在我國暴發,自春季開始,在黨中央的統一指揮與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全國近1.8億中小學生與上千萬中小學教師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號召下短時間內迅速轉變教學方式,實現了多層次、全課程、全參與的在線教學與學習常態化運行。但是,對于大多數中小學教師來講,在線教學畢竟與他們熟悉的線下課堂教學存在著形(技術應用)與實(教學有效性)的差異。短時間內,眾多中小學教師在實施在線教學時存在著明顯的“形達實不達”的現象,這種狀況如果長期下去必將極大地影響后疫情時代的中小學教學質量。剖析這一現象的基本原因,主要存在中小學教師對開展有效在線教學的方法性勢弱,他們缺乏對實施在線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的掌握。此時,如何推動在線教育的發展與教師在線教育能力提升就成了擺在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與學校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1]。基于多年的實踐經驗與還未消除的疫情隱患現實,我們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思路,即建構一個基于教學視頻案例的信息化教學觀摩體系,讓中小學一線教師通過對優秀在線教學案例的信息化觀摩,迅速地掌握在線教學必備的知識與教學技能,以期在后疫情時代為有效提升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能力助力。
如何上好一堂課是每一位中小學教師應該密切關注的事情,一堂好課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就是教學的有效性。要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掌握授課的必要技能,這也是教師專業性的重要部分與體現。為此,專門針對提升教師授課技能的課例研究與學習也愈發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課例研究最早產生于日本,本是日本小學教師們為改進課堂教學而進行的課程與教學研究,近年來隨著課堂教學視頻分析技術的發展而逐漸普及開來[2]。課例研究中一種重要的研究形式就是開展對優質教學課例的觀摩,分析與反思,并由此形成對應的課例研究知識。豐富的課例研究可以迅速地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認知與技能,課例研究與學習也因此成為一種教師授課技能培養的重要手段與方式[3]。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學觀摩應該說是進行課例研究的一種必要方式與途徑。教學觀摩一般是指教師通過旁聽其他教師的課程,從講課者的教學過程中學習和吸取教學經驗及教學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進行總結及思考的一種教學學習形式[4]。有效的教學觀摩對教師來說是學習與提升教學技能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特別對于中小學教師,通過教學觀摩可以比較快地形成對新教學方法的全面認知與掌握,并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改進自己的教學。一項研究表明,在教師的成長過程中,教學觀摩,并以此形成的課例研究對他們教學的成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
傳統上中小學的教學觀摩往往通過實地觀摩的形式來完成,但是在后疫情時代,由于新冠的隱患還未徹底消除,深入真實課堂的實地教學觀摩因受到時間、場所、人員流動的限制還未能正常展開,從而使當前教學觀摩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困境。那么如何利用一些必要信息技術手段來化解困境,為后疫情時代中小學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觀摩條件,幫助他們在短期內獲取足夠的提升在線教學能力的課例知識,并及時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實現“形實兼備”的在線教學主旨就值得注意。
從2003年開始,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一種以信息化方式記錄真實教學過程的載體——教學視頻案例被引進到國內。教學視頻案例是以教學觀摩、教學研究為目的,以視頻為主要形式,全程記錄某一真實教學活動,并利用網頁技術制作的集成了教學案例各類材料(主要包括文本、圖片及視頻材料)的信息化教學案例[6]。利用信息化教學視頻案例實現教學觀摩即讓觀摩者通過多媒體設備或者網絡設備在線觀看教學視頻案例,從而間接實現對真實教學活動的觀摩。教學視頻案例從實質上講就是對真實教學活動的記錄,它能為教學觀摩提供一種觀察完整教學過程的新途徑與方法[7],研究表明教學視頻案例在教師的校本培訓中也能起到明顯的作用[8],它也為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觀摩提供一種基于信息技術的新模式。
通過信息化視頻案例來進行教學觀摩有著獨特的優勢。首先,它在技術上跨越了物理上的時間、地域的局限,使得教學觀摩不再過多受時間、地域、人員流動條件的影響,而變得形式多樣,易于實現。其次,在觀摩實施過程中,老師們可以利用視頻的技術特征,通過暫停、反復播放等技術手段實現觀摩過程中的播放控制,為觀摩提供實地觀摩不可實現的學習自主過程控制。最后,這樣的觀摩形式不需要比較煩瑣的組織工作,觀摩所要求的設施條件比較容易實現,這就使得在后疫情時代較短時間內大量而高效地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學能力成為可能。
信息化教學觀摩順利實施的前提是具備較為豐富的信息化案例資源與實施技術通道。首先,自從教學視頻案例出現后,不同地區的教育技術工作者已開發出了比較豐富的教學視頻案例資源。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國家,地區,學校各級的信息化教學案例資源建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針對中小學教學的視頻案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工程更是為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升貢獻了實用的海量案例資源。利用這些已有的技術基礎、條件,可以通過政府引導、各級學校共建的協調機制,短時間形成大量的指導教師開展有效在線教學的優質視頻案例資源,最終打通實現信息化教學觀摩的資源瓶頸。其次,在技術通道方面,自從2004年可汗學院開創了以短視頻為主要資源類型的在線學習模式以來,視頻已經成為了一種主要在線學習資源形態。伴隨著移動互聯技術、云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智能手機APP、QQ、微信等信息化學習手段的社會化普及,其信息推送與接收方式已日益便捷與高效,這為基于信息化視頻的教育觀摩活動展開提供了必要的技術通道保障。作為信息的提供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各類學習平臺發布與共享視頻資源,作為學習者也可以借助智能手機與其他智能化學習設備方便地獲取視頻學習資源,并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最后,在創新信息化教學模式方面,以微視頻為主要形態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學習”“個性化學習”“自適應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已經成型,這使得學習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教學視頻案例制作的發展,來自不同地域的不同類型的大量優質教學視頻案例已成功地開發了出來,開發出的案例成品不僅能在線觀看,還能通過在線訪問的方式供學習者觀摩與交流。通過網絡,學習者可以比較方便地獲取所需的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視頻案例成品,“不出門,觀天下課”在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學觀摩中已成為可能。
高質量的教學觀摩需要讓老師通過對“開放”教學活動的觀摩以獲取必要的教學課例知識。教學觀摩的“開放”性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教學案例的選取上應該體現課例來源地域的開放性,即課例最好能來自不同的地區,或者同一地區不同層次的學校,這樣才能開拓觀摩者的視野,形成不同教學形態之間的相互借鑒,跨越教學風格的“地域性”限制。其次,在類似的教學內容課例中應該盡量體現講課類型的差異性,通過對比才能有所比較,有所收獲。所以教學觀摩不是簡單地“跑馬觀花”,而是一種開放的學習形態。教學觀摩要取得效果就應該體現開放、交流、借鑒、融合的特性,要根據不同地域的課例進行必要交流,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課例進行問題的聚焦,這樣的教學觀摩才可能取得應有的效果。所以,在信息化教學視頻案例的資源準備中,一定要多注意對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在線教學視頻課例的收集。然后,可以根據教學觀摩的需求,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教學視頻課例進行歸類,形成不同的主題型教學視頻案例集[9],有針對性地提供給有不同需求的中小學教師。特別地,當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教學視頻課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可以對其進行必要的對比提取,從現有的教學視頻案例資源中選取一些代表了不同教學風格與形態的案例作品,從而形成觀摩中不同內容課例的對比觀摩,同一課例不同授課形態的差異性觀摩、以實現不同的主題性觀摩(見表1)。有差異、有比較才有問題的發現,才有收獲。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多樣化教學視頻案例,不僅能提高觀摩的頻率,更能感受到差異性的教學活動對比,這對于促進教學觀摩的開放性,提高教學觀摩效率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表1 不同主題的教學視頻案例集及特征
觀摩、反思、交流、總結是提升教學觀摩實效,固化觀摩成果的一個重要的實施路徑。通過反思才能對課例中體現出來的教學優點與不足進行必要的提取,通過總結才能對觀摩中的所思、所獲進行有效的歸納與理論提升,從而固化觀摩的成果。在建立觀摩后的有效反思與總結方面,教學視頻案例是有獨特的優勢的[10]。首先,信息化教學視頻案例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就提供了必要的教學反思素材。一個完整的教學視頻案例包括了六個單元:教師課前的教材及學生分析、課堂教學實錄、課后教師總結及反思、專家點評、同行交流、學生反饋。其中,教師總結及反思單元拍攝了案例中授課教師的課后總結。要求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結合前期的教學設計對教學的實際實施過程作出課后評價,并重點有針對性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專家點評與同行交流則錄制了專家及同行在觀摩課例后對課例所作出的不同層面的點評。學生反饋則主要通過錄制課例中聽課學生對課例中的學習活動的評價,從學習者的角度反映案例課的實際效果。這些不同層面,來自于授課教師、專家、同行、學生的課程評價,自身就能為案例的觀摩者提供豐富的反思及數據素材,供觀摩者借鑒與學習[11]。其次,由于觀摩主要通過在線視頻觀看的方式進行,觀摩、反思、總結的形式可以非常靈活。中小學教師可以以校為單位集體觀摩,然后組織有針對性的討論與交流,也可以采用分小組觀摩,觀摩后小組討論,最后集中交流的形式,也可以把教學視頻案例的觀看以學習任務的形式布置下去,讓老師們自行利用閑暇時間完成觀摩(見圖1)。不管是以上的哪種形式,信息化教學視頻案例觀摩后的反思與總結都能及時與深入,也只有通過觀摩后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討論、交流、反思與總結才能有效地固化觀摩的成果,為學習者有效地進行課例研究,積累課例知識提供良好的條件。

圖1 基于教學視頻案例的信息化教學觀摩反思過程結構
基于數字視頻制作技術與網頁制作技術的教學視頻案例,以其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視頻資源,能為后疫情時代的中小學教師提供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多樣性的信息化教學案例資源,從而有效地幫助他們迅速完成對在線教學所需的教學知識與技能的更新。從實踐的效果上來看,基于教學視頻案例的信息化教學觀摩體系建構,可以使得教學觀摩渠道得到極大的拓展。在后疫情時代,建構一個積極、開放的信息化教學觀摩體系,并形成觀摩、討論、交流、反思、總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流程,有助于幫助中小學教師較短時間內掌握在線教學所需的基本技能,最終提升在線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