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萍 陳 剛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基本上可控震源的地震勘查技術,能夠根據開采區域內的地表條件,以及礦山的內部地質條件,對可控震源進行出力的大小調整,在可控范圍內進行掃描時間,以及相位和范圍等參數的設定。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方法,指的是在野外地質勘查過程中,只利用一組可控震源進行操作,以信號的掃描結果和振動信號進行相關性處理,對此獲取共同的炮點通道。直接采用的這一組可控震源,可以為一臺可控的震源點位,也可以是多臺可控震源點位的組合形式,只要在劃分的區域內保證,能夠掃描到的震源信號頻率保持一致,其可控震源的數量和組合形式,均可以進行相應的改變。但由于只采用普通的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方式,對礦山內的震源信號采集效率較低,本文基于此對該項技術進行拓展研究。
為滿足礦山煤炭勘測過程中的安全性開采目標,在對復雜地質勘查中,獲取圖像的精度要求更高。現階段對礦山的勘查技術主要是利用可控震源進行地震信號的推演,在能夠采集到的信號波頻中,進行有效信息數據的提取,從而為地震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因此在對礦山煤炭資源勘探的過程中,需要更加重視可控地震源的監測效果,以寬頻地震波段信號的應用方法為切入點,激發區域內礦山地質層中的地震波頻率,完成復雜地質下的震波掃描,得到能夠利用的寬頻地震信號數據[1]。通過可控制震源的信號發出狀態,在地層逐漸向地表高度貼近時,其吸收地震信號的能力會逐漸縮減,受到高頻段震波的限制,因為地面可接收到的地震信號源較少,建立更高頻次的地震波段信號掃描[2]。震波掃描激發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震波掃描激發流程
在數學手段的引入下使得可控震源信號的采集設備,能夠承擔低頻信號的輸出效率,實現較低頻率地震波段掃描的目的。
在不同的震源集合組中進行信號采集,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有效信號頻率,以及最佳的地震源信號輸出波段,可以在最低頻率下設置一個地震信號采集模型。如圖2 所示。

圖2 地震信號采集模型
其中交替掃描主要是在,較前一組可控震源中,當其處于振動作業時可以將下一組震源,移動到下一個設置的激發點位置上,等待并準備相應工作[3]。
在上一組震源振動完畢作業后,等其記錄好所有的信號數據,就可以展開下一組震源的振動作業。以此在理想狀態下,將交替掃描設置在采集模型中,能夠利用兩組以上的可控震源進行交替作業,能夠保證礦山勘查的效率和成本收益,主要是其放炮時間只包含兩個部分,表達式如下:

公式中:交替掃描兩組可控震源點位的放炮時間用來qw表示,其中可控震源定位點的掃描時間,用qe來表示,可以直接等同為掃描長度,信號記錄時間用qr來表示,為震源定位點的聽時間。通過對某一個可控震源資源,進行激發位置的信號掃描,就可以直接對與該可控資源進行震動記錄的相互關聯處理,并由此得到控制震源位置的共炮點道的記錄集合。對應的振動記錄長度,為該振動可控源點位的掃描信號長度和記錄時間的總和。由于隨機掃描過程中,可控震源的定點位置設置過多,在進行炮點時間的數據整理過程中,需要對相鄰炮點的干擾進行剔除,保證有效信號不被其他可控震源點位的污染[4]。
在不同的掃描方式下進行震源確定,以可控震源為中心建立地震的信息采集模型,能夠直接對礦山地質中存在的不同頻率波段進行分析。但在震源反射的過程中,對整個礦山地質的不同性質,反射程度不同,且產生的短波和低頻所在區間不一致,利用所采用的掃描方式中的掃描長度,對應劃分煤炭勘查中震源的受力限制區間。為此需要對不同地質條件下的礦山進行區域劃分,依據觀測到的初始條件,綜合考慮礦山開發區域內的歷史資料,重點在反射層區域的資料質量,完成對震源產生噪聲可能性的預估和判斷。
通過足夠數量的震源定位點設置,在相關器械的選擇上,只需要將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進行配套操作即可,利用震源定位儀器和濾波采集器等裝置,對排序好的震源點位進行協調工作,在密切配合的基礎上實現可控震源振幅頻次的激發掃描作業。如圖3 所示。

圖3 激發掃描作業流程
在每組震源的相對距離對等時[5],按照可控震源之間的間距,進行滑動時間的預設完成掃描作業。
利用掃描到的最低頻率波段,在其極值基礎上設置地震信號的采集模型,實現不同區域內低頻信號震源采集的效果,進行可控震源劃分地帶中二維與三維的頻段對比。參與到采集過程中的可控震源,均可按照動態匹配的方式進行管理,在同步選擇震源掃描方式的基礎上,充分地對礦山地質資料進行利用。伴隨礦山開采行業的有序發展,在地震勘查儀器上有了很大的改良,有許多超大規模的帶道勘查儀器不斷出現,其自身直接攜帶有能夠自主記錄的智能化系統,能夠對傳輸進來的波段信號進行采集和儲存。尤其是無線技術的應用,在勘查儀器的使用過程中,能夠進行更小面積和更高密度的信號覆蓋,使得其對可控震源地震信號的采集更加精密[6]。在布置區域內對每個震源定位點進行掃描,按照均勻采集的程序進行各個方位數據的獲取,對不同區域內的震源成像進行分析。當密度較低的礦山地質中,對煤炭資源的三維儲存空間刻畫較復雜,可以通過灰色成像理論,對觀測方位進行橫縱比的設置。一般情況下在礦山影像目標層中的橫縱比為1,排列的震源點位對應的橫縱比,需要考慮不同深度的勘探需求,再進行其數值的設定。利用可控震源進行地震信號采集,是通過在不同的震源上,布置炮點點位,在同一時間段內或者不同時間段內,進行一段時間的震動作業,通過震源信號的頻率發射和震源點位的相關關系,以獲取產生共同炮點的集合通道。
當獲取的震源信號在低頻區域內,被吸收的頻率逐漸減弱時,代表該區域內的山體穿透力較強,能夠直接提高采集信號的垂直分辨率,以此改善成像的資料信噪比,形成能夠進行全波反饋的有效信息。
將礦山震源勘探的重要地段進行預先劃分,利用可控震源進行震波掃描頻率的激發操作,在最低頻率極限值中設置地震信號采集模型,以灰色區域成像理論擴展震源,完成煤炭勘探過程中的地震信號采集,具體流程如圖4 所示。

圖4 地震信號采集流程
至此,完成煤炭勘探中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術的應用設計。
為驗證此次設計的方法具有實際應用效果,能夠在對可控震源地震采集過程中,提高震源地震數據的分析效率,達到煤炭勘探的震源檢測效果,采用實驗測試的方法進行論證。選擇某三維礦山工業區的生產礦山作為測試對象,該礦山所在位置屬于前陸盆地的構造斜坡中,在表層和深層的地質勘查結果上,均屬于復雜的地質結構。運用本文的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術,對山體的結構進行分析,在復雜的礦山地質條件下,實現高分辨率和高保真的震源采集效果。將該礦山所在區域的三維衛星影像圖進行調取,簡化礦山的構造模式,對測試礦山的具體情況逐一分析,具體如圖5 所示。根據圖中內容所示,在該組礦山中存在較明顯的風化侵蝕現象,以及多種構造相互交錯的地質。對比歷史勘查數據,發現兩側山體的相對高差較大,最大高差能夠達到650m,距離平坦的地表面要復雜很多。被風化的山體層面非常薄,最薄處山體表明僅有15m,導致在山體中能力衰減非常嚴重,震源的激發接收條件很差,若想要進一步對山體進行煤炭開采工作,需要在山體中完成更高難度的信噪比提取。將提取的礦山三維影像圖上傳到MATLAB 測試平臺中,引入炸藥震源地震采集作為傳統對照方法,分別利用該方式和本文方法進行深區域的震源采集。設置需要勘查的地質條件,對同一信噪比區的碳酸巖層進行勘探,測試不同方式下震源的激發次數,以此作為地震采集效率的對比條件。由于炸藥震源地震的采集流程較簡單,直接通過炸藥藥柱進行排放,完成該區域的激發即可。因此對本文方法進行流程設定,對震源的掃描方式和臺數進行設計,具體如表1 所示。

圖5 三維衛星影像下測試礦山地質條件

表1 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術激發參數設定標準
根據表中內容所示,為了檢驗本文方法在震源采集過程中的有效性,只選擇了兩組可控震源作為設定標準,通過滑動掃描的方式進行激發。根據設置的參數標準,分別將兩組方法連接到測試平臺中,均通過模擬的形式進行震源激發測試,統計不同方法運用下,對同一地質條件下地震震源激發次數。
為保證實驗的真實效果,在測試平臺中將選擇區域的碳酸巖層,反饋的頻段信噪比設置為低頻模式,通過多輪的震源地震采集的檢測,比較兩組方式下震源的激發次數。震源地震采集激發完成的前提保證,為能夠在低頻信噪比條件下,產生其與洞體較為相似的成像效果,具體激發次數如表2 所示。 根據表中內容所示,本文方法平均只需要200 次的激發,就能夠完成洞體成像,有效提高了可控震源的地震采集效率。

表2 不同方法下震源地震采集的激發次數(次)
本文以現階段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術的應用效果入手,分析了不同地質條件下該技術的應用優勢和缺點,提出煤炭勘探中應用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術的新方法。實驗結果:以某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礦山結構為測試對象,采用本文方法和和炸藥震源激發方法,對其進行煤炭資源的需求勘探,在同一信噪比區的碳酸巖層勘探中,采用炸藥震源激發方式要經過526 次,才能保證信噪比與洞體的成像效果,而本文方法僅需要200 次激發,就能夠完成洞體成像,有效提高了可控震源的地震采集效率,具有實際應用效果。但由于本人時間有限,在研究過程中對震源點的選擇數量仍然較少,所得結果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后續研究中會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將多種優秀的技術與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術想結合,為提高地震采集效率,節省礦山煤炭資源的勘探成本,提供更科學的應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