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婷



摘要:對人教版教材中的“粉塵爆炸實驗”進行了改進。借助紗布巧妙地將面粉盛裝在八寶粥罐蓋凹槽內,利用拍擊落塵的方式使面粉灑下,接觸八寶粥罐體中燃著的蠟燭,爆炸發生。實驗用品簡單易得、用材少而精。
關鍵詞:粉塵爆炸:實驗改進
文章編號:1008-0546( 2022 )11x-0092-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11x.024
面粉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物質,然而學生很少目睹面粉的燃燒或爆炸現象。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化學教材九年級第七單元內容,得知面粉能爆炸時,都半信半疑,對即將演示的爆炸實驗充滿期待。裝置簡單、容易操作、成功率高的演示實驗能讓課堂更出彩。
一、實驗目的
通過粉塵爆炸實驗,學習爆炸發生的條件,了解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安全知識,認識粉塵爆炸的危險性,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防范可燃性粉塵和可燃性氣體的風險意識。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材實驗及改進初衷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1]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實驗7-2的“粉塵爆炸實驗”(見圖1),其操作過程是:剪去空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底側各打一個比膠皮管外徑略小的小孔。連接好裝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點燃蠟燭,用塑料蓋蓋住罐。從膠皮管一端快速鼓人大量的空氣,使面粉充滿罐,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2]
該裝置固然經典、成功之后的現象也十分驚艷。然而,實際操作中存在以下難點及不足。
第一,鼓入空氣的速度難控制。在密閉容器中若快速鼓入氣體,即使沒有面粉的急速燃燒,鼓入的空氣也會使罐內氣壓增大,有可能使罐蓋掀起;如果降低按壓氣囊的速度,實驗的成功率大幅下降。[3]
第二,步驟“在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底側各打一個比膠皮管外徑略小的孔,連接好裝置”,實際操作中除了要考慮孔徑的大小外,還需注意孔位的高度,完成起來有一定難度,費時費力。
第三,整個實驗耗時數分鐘,成功率不高。[4]
鑒于此,許多研究者都曾嘗試對該裝置進行改進。查閱文獻可知,改進方向包括以下六個要素:反應容器、密閉方式、容塵器具、揚塵方法、火源種類、點火時刻。[5-8]其中,震落揚塵操作簡單,但已有的容塵器具制作較繁瑣復雜。[9]
如何讓操作簡單和便于取材二者兼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這樣的初衷,對該實驗進行如下改進。
三、實驗改進
1.實驗用品
干燥面粉、八寶粥罐及罐蓋(凈含量360 g)、圓形紗布(直徑略大于罐蓋內徑,防止面粉從紗布邊緣泄出)、蠟燭(高約1 cm)、藥匙、火柴、雙面膠、塑料瓶蓋(固定蠟燭,使其放入罐底時不易翻倒)。
2.實驗裝置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其中罐體上方的罐蓋為提前制作的面粉儲存器。
3.實驗操作及現象
實驗前,先將適量面粉放置于八寶粥瓶蓋的凹槽內,得到面粉儲存器。制備的具體步驟如圖3。將八寶粥罐蓋倒放,取一藥匙面粉平鋪于罐蓋的凹槽處;然后在凹槽的上下兩側分別貼上一段合適長度的雙面膠;撕開雙面膠上層并將圓形紗布粘貼在瓶蓋上,制成面粉儲存器。
實驗時,先將蠟燭用燭油固定在塑料瓶蓋上,置于金屬罐底部。然后引燃罐底的蠟燭,并迅速將凹槽朝下的面粉儲存器輕放在罐體正上方。隨后手指靠攏用力拍擊罐蓋。在力的作用下,罐蓋凹槽中的面粉從紗布孔隙下落,用敲擊揚塵方法使粉塵達到爆炸極限,引發爆炸。實驗操作過程如圖4所示。
用手拍擊的一瞬間,立刻聽到“嘣”的爆破聲,看到罐蓋被掀起,火光沖出罐體,面粉粉塵燃燒爆炸。
四、創新意義
改進后的實驗具有以下優點:
(1)操作簡單,裝置輕便
該裝置無需打孔,實驗中無需鼓氣,操作簡單易上手。整套裝置小而輕,便于教師攜帶。
(2)實驗用時較短
若上課前提前準備好面粉儲存器,課中只需點蠟燭、扣放儲存器、拍擊罐蓋,整個演示過程僅耗時十余秒,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效率。
(3)可反復使用
實驗結束后,整套裝置無殘損。揭開紗布露出一缺口,重新裝入面粉,固定紗布,即可開始下一次實驗。把即將丟棄的金屬罐變廢為寶并實現重復利用,節約資源。
五、實驗要點及注意事項
歷經多次嘗試,通過對比實驗,初步總結出本改進實驗的幾大要點。一是蠟燭高度最好不超過2厘米,否則蠟燭火焰會將上方的紗布燒壞,導致面粉傾瀉而下,實驗失敗。二是拍擊速度要快,防止蠟燭燃燒時間太長,消耗瓶內過多氧氣。三是拍擊時需用力,使更多面粉從紗布孔隙落下,增大裝置內面粉的濃度,使爆炸效果更明顯。此外,若想重復一次實驗,需將蠟燭熄滅,再重新點燃蠟燭開始實驗。否則蠟燭長時間燃燒消耗罐內較多氧氣,使得氧氣濃度降低,難以達到面粉爆炸的條件。
六、總結與展望
該創新實驗以教材演示實驗為基礎,改變了揚塵方式,將鼓氣揚塵變成敲擊落塵,無需打孔和鼓氣,操作簡便。此外,也可以用透明的帶蓋大塑料瓶代替八寶粥金屬罐,或用更易揚起的玉米爽身粉、淀粉代替面粉,[10]或將瓶底蠟燭數量增加至2根,使得爆炸效果更佳、可視性更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數次的嘗試終換來這一簡易可行的實驗改進方案,希望能給各位同行帶來操作的便利。期盼同學們從震撼的化學實驗中收獲知識,啟迪科學思維。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33.
[3]張琳,面粉爆炸實驗的再改進[J].化學教學,2012(7):44-45.
[4] 朱清勇,孫鵬,粉塵爆炸實驗改進兩則[J].化學教學,2018(09):78-79.
[5] 徐康,王文娉.利用生活用品改造初中粉塵爆炸實驗[J].化學教與學,2018(叭):90,58.
[6]周文榮,倪志鳳.利用傳感器對粉塵爆炸實驗的改進設計[J].化學教與學,2020(3):89-91,35.
[7]王發應,鄧明非,周風頂,王英.粉塵爆炸實驗的創新設計[J].化學教學,2017(2):59-61.
[8]孫鵬,朱國定.關于“爆炸條件探究”實驗課的實踐和思考[J].化學教學,2019(1):73-75.
[9]方潔芳,張俊,何桂華,粉塵爆炸實驗的改進[J].化學教學,2021(4):70-72.
[10]高智超,粉塵爆炸實驗的創新[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