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婧含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風云人物,他用武力統一了當時的北方,成為一代梟雄。歷史上大家對曹操這個人物形象爭議很大,從曹操所處的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他的歷史形象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在歷史形象方面,曹操通常是作為一個積極正面、匡扶正義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但是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他的形象卻直線下降,直接以反派的形象出現,他與狡詐陰險、詭計多端等負面詞語聯系在一起,多被用來當做反面教材,造成曹操歷史形象與文學藝術形象相互對立的局面有很多因素,本文將從多個角度分析曹操這個人物形象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縱觀所有歷史人物,曹操的形象總是極具爭議性,人們對曹操的人物形象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所以對曹操這個人物的形象分析必須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結合其歷史發展背景進行綜合性分析,只有進行系統的分析才能對曹操這個人物有全面清晰的認識。喜歡他的人稱他為英雄,放大他的戰績,忽視他的缺點;不喜歡的人稱他為小人,將其缺點無限放大,全盤否定他的歷史功績,這種非黑即白的觀點容易給后人造成誤解,不利于后人對曹操的客觀評價。
歷史上曹操的形象
很多朝代的歷史資料文獻中都對曹操的形象有所記載,最具權威性、代表性的是在《三國志》里對曹操形象的撰寫。所以現從《三國志》入手,分析曹操歷史形象。
政治方面
從歷史記載來看,曹操在政治方面是取得了巨大成績的。據《三國志》記載,早期的曹操進入朝廷后被任命為侍衛,這也使曹操備受政治官員的熏陶,能以最快的方式接收到一線政治情報。經過不斷努力,曹操晉升為洛陽北部尉,任職期間他恪盡職守,絕不徇私枉法,在民間名聲很好,當地的惡霸勢力見他都是聞風喪膽,落荒而逃。所以在政治方面,他是一個合格的官員[1]。
到晚年時,曹操的官職一步步晉升,已經到了可以建立自己的宗廟社稷的地步,但是他最終都沒有成為一代帝王,也表現出他審時度勢的智慧。
經濟方面
曹操對漢末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漢代末年由于戰亂頻發,導致經濟蕭條,人口減少,糧食短缺。但是老百姓要吃飯,軍隊需要糧草供應,許多軍閥都采取燒殺搶掠的方式獲得糧草,而曹操則是發揮聰明才智,采用屯田法,興修水利工程,使得當時北方的糧食困境得到了一定緩解,也給后期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在戰爭中,作為第一戰略資源,人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東漢末年戰亂頻發,人口急劇減少,于是曹操采用新創立的戶調制,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生產者和土地擁有者的壓力,也提高了國家的經濟水平[2]。
為了起到帶頭作用,曹操也對身邊的人做了消費約束,取消諸多不必要的陋習,命自己的將士積極鼓勵子女學習女工,盡自己的力量將國家的財政損失降到最低。
軍事方面
在動亂的時代如果沒有能力過硬的諸侯引領,不管多么富裕的地方,也會走向滅亡。曹操能夠在戰爭頻發的時代存活下來,一定是有過人的軍事領導才能。他從小學習兵法,有自己的軍事著作,還為《孫子兵法》做過注釋,使這部兵書得以廣泛流傳。曹操主張嚴肅軍紀,他要求手下士兵所到之處不能踩踏農田,違令者殺無赦,他自己的馬經過農田時受驚嚇,誤踏農田,他將自己的頭發割掉,代替斬首,以身作則,以此來顯示出官兵平等的原則[3]。在軍事方面,曹操慣用聲東擊西,例如,官渡之戰就是利用斷掉敵方糧草的辦法,最終取得勝利。
文化方面
曹操因飽讀詩書,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底蘊,對國家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曹操對漢朝以來的選官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優化,官員選拔不一定要遵守德才兼備的原則,只要有才能都有資格參加。曹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他又重視法治,歷來都是賞罰分明,這種思想在一些場合既能表現出他剛正不阿,治人有道,又能讓自己圓滑地處理棘手事務。曹操重視對文化典籍的保護,他保存了大量的優秀古籍,為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做出巨大貢獻。
曹操藝術形象
曹操的文學藝術形象出現在許多優秀文化藝術作品中,如羅貫中先生的著作《三國演義》,下面從《三國演義》著手分析曹操的文學藝術形象。
狡詐、偽善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大家的必讀書目,只要一提到曹操,大家立馬會將曹操與“奸雄”聯系在一起,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個陰險狡詐的人,作品從最開始就描寫他使用權術,所以從北宋開始,只要討論到三國,人們就會形成“尊劉貶曹”的傾向,并且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羅貫中對觀眾的這種想法實際也順從,并且繼承這種想法,但是也會尊重歷史,多面探尋史料研究,塑造一個具有高識別性、極具個性化、有血有肉的鮮活人物。人們將曹操稱之為“奸雄”具體是指,曹操具有過人的遠見、豐富的學識、具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熱情,但同時又具備自私狡詐,詭計多謀的性格特征[4]。
多疑、猜忌
曹操生性多疑好猜忌,這使他濫殺無辜,他秉承“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理念,導致經常會錯殺好人,待在他身邊的人都無疑會時刻受到他的猜忌。曹操在對董卓進行暗殺時,沒有成功,遭到董卓的通緝,他投奔到呂伯奢莊上,受到熱情款待,聽到其磨刀聲,心生疑慮,以為對方對他有殺心,一口氣之下殺了八口人,后來才發現是誤會一場,索性將呂伯奢也殺了,還喊著“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口號。當曹操猜到某人有謀權策反的行為,哪怕只是一絲絲的想法,他總是毫不猶豫,一念之間人頭落地,嚴格遵照“罰不延時”的古令,對于手下的懲罰總是先下手為強,不給對方留任何余地,為了保證自己的性命安全,他常常濫殺無辜。
變幻無常
曹操性格復雜多變,在其面部表情和脾氣性格上都有所體現。在俘虜張遼后,張遼脾氣倔強,拒不投降,將曹操惹怒,一氣之下他劍拔弩張,要親自殺了張遼,但被關羽勸阻,他立刻扔下劍大笑,親自為其松綁,他的情感變化如閃電一般轉瞬即逝,使眾人目瞪口呆,背后發涼[5]。
楊修的死更是將曹操的奸詐無常體現得淋漓盡致,曹操常常看不慣楊修的處世風格,并且楊修在曹操面前一再犯錯,導致曹操對楊修起了殺心,但是他還是將殺心隱藏得很好,甚至連楊修自己都絲毫沒有察覺,最后曹操假借惑亂軍心的罪名將其處死,由此可見,曹操是一個陰險狡詐的人。
曹操為人狂妄自大,對待身邊的人冷漠無情,他的殘暴體現在諸多方面,例如,殺掉華佗、孔融等,與他有仇無仇的他都殺,這使得眾人膽戰心驚。
鏟除異己
曹操陣營中曾經爆發過“太醫吉平刺殺案”,曹操肆虐戮殺滿朝漢室宗親及外戚,將母儀天下的皇后最先殺掉,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覬覦魏公的位置,最后晉升為魏王,就差自立為王[6]。
從“英雄”形象到“奸雄”形象轉變的原因
曹操初期在很多歷史書本上都是正面形象,但綜合所有歷史古籍來看,只能說明他是一個有缺點的歷史英雄人物,不管歷史書上怎么將曹操的缺點放大,都不能忽視他對歷史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于曹操這個人物形象,需要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去評價。很多藝術作品都會給觀眾傳遞曹操是個壞人的信息,他的缺點不但不能被忽視,反而掩蓋了他所有的優點。對于曹操人物形象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久久為功的事情。
儒家思想影響
儒家思想提倡忠君愛國,曹操官位一步步高升,給人營造了一種他有謀權改位的錯覺。魏晉南北朝之后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被割裂的狀態,統一的時候極少,尤其是到南宋的時候,傳統漢族本來的地區被侵占,削減了漢人的政治權利。一方面為了維護民間輿論導向,另一方面體現出南宋政權在當時的合理性,三國這段歷史記載把通過割據政權的劉備塑造成名正言順繼承前朝統一的正統形象,使其順利成為正義方,卻把曹操說成謀權篡位,導致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就贊同劉備正統的思想觀念[7]。
隨著理學逐步開始進入到傳統封建主義社會,成為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
作者的立場
任何歷史著作都是帶有作者本人的主觀色彩的,在《三國志》中,曹操的形象是以“英雄”的形象出現的,這也與作者的主觀意識相關,陳壽出生于西晉年代,西晉直接受曹魏的政治影響,為了使西晉的地位更合理,歌頌曹魏的正統性也是在情理之中。如果當時陳壽對自己所認可的政權進行揭露、貶低,那也是對西晉的不負責任,因為這兩者之間是繼承關系。西晉的建立是和平演變的產物,并不是武裝奪取政權,如果曹魏政權缺點過多,那么也不利于得到后世的認可。
陳壽也是迫于統治者的壓力,即便本人有揭露曹魏政權劣跡的想法,更好地還原現實,也是難以實現,畢竟身處于這個年代,稍有不慎就會丟掉身家性命,也會給時代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三國志》的記載里面,曹操的形象必須是正面的英雄人物形象[8]。
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中塑造的曹操形象也是受到時代影響的,羅貫中先生處于元末明初年代,恢復中華,重建漢室,將漢室進行大肆宣揚歌頌已經是當時民族問題上的主流。因此,曹操在老百姓眼里成了篡奪漢權的壞人,他們認為只有蜀漢的劉氏才是漢代正統。受盡元朝虐待的明代初期老百姓對于天下歸漢自然是欣喜不已,再加之劉備的仁義德行也深受老百姓的認可,所以先生在作品中用近乎夸張的手法來表現擁護劉氏,貶低曹操的思想觀念也是情有可原的[9]。
時代發展的產物
《三國演義》這本典籍里的立場是“擁劉貶曹”,那么這部作品主人公的對立面人物就是反派角色,這個與漢室勢不兩立的壞人角色就無疑落到曹操身上,這像是一部已經知曉結局的電視劇,結果已成定局,過程都要圍繞這個結果展開。曹操之所以會被戴上“壞”這個帽子,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三國演義》所處的年代,儒家的正統思想已經深入老百姓的思想內部,曹操提倡依法治國,偏向于為老百姓謀福利,這樣一來確實會形成將政權架空,這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因為儒家提倡無條件尊重皇權,不管當代皇帝有多么無能、昏庸,都要尊重他的君主地位,即使一個人很有才能,治理有方,但只要他品德不端,都無法進入中央政治機構,不能為國家服務。所以曹操的理念在當時是正確的,并且深受百姓擁護的,但是到了元末明初年,儒家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他的做法就是以下犯上,不尊重皇權。所以在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下,沒辦法給他塑造一個忠于皇權,忠于君主的忠臣角色。
藝術形象蓋過歷史形象
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具備從正反兩個角度去觀察一切事物的能力,羅貫中正是這樣一位有才能的作家,這是他有意識的藝術創作。他對曹操形象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人們對曹操這個人物形象幾乎已經定型時,又創作出極具爭議的觀點,表現出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活動,塑造出復雜的人物性格,使其更加鮮活有力、更具有藝術魅力[10]。
羅貫中先生《三國演義》的成功,將曹操的歷史人物形象變成典型的藝術形象,由于藝術創作帶有作者本人的主觀色彩,所以造成人物形象與歷史形象不相符的現象。在《三國演義》這部作品中,曹操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性人物,作者將其藝術形象進行典型化描寫,塑造了一個覬覦皇權、對君不忠、陰險狡詐、冷酷無情的奸臣形象。羅貫中在敘事寫人方面是絕對的高手,他用簡短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通過描寫曹操對徐州百姓濫殺無辜來表現其兇狠無情的人物特征,引起百姓對曹操的憤恨。縱觀歷代王朝,哪一個朝代的建立不是要經歷戰爭,為何唯獨塑造曹操這樣一個角色,這是作者對曹操人物的角色定位。
《三國演義》中之所以會塑造曹操這樣一個形象,與曹操在政治上的雙面性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作者充分把握了歷史人物的本質性格特征,在對其進行藝術塑造時,很容易把歷史形象和藝術形象相混淆,這便使曹操的藝術形象掩蓋了歷史形象。
曹操這個人物形象一直活躍在各大文學小說中,從歷史的角度看,他被塑造成英雄的角色,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他被塑造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曹操的一生經歷也對我們后人起到一定警示作用。作為新時代的后來人,我們不能極端地去看待這個人物形象,不能將其缺點無限放大,應該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從歷史人物事跡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促進文化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同恩.魏晉南北朝時期曹操形象的演變[J].中州學刊,2018(07):133-137.
[2]李樂,李肖波,羅燕妮.《三國演義》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J].數碼設計(下), 2019(02):265.
[3]張吉茹.《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01):43-44.
[4]李思澤.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人物形象[J].文學少年,2020, 00(27):P.1-1.
[5]王太軍.三國謀士荀彧的形象演變——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為中心[J].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35(02):101-105+119.
[6]肖敏.《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J].青春歲月,2018(05):41.
[7]呂可昕.《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J].長江叢刊,2018(26):9.
[8]孔璽銘,張喜貴,張旻.《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司馬懿人物性格之比較[J].大眾文藝,2019(05):15-16.
[9]張文瀚.如何評價歷史中的曹操[J].環球人文地理,2017(22):151-152.
[10]束強.試論名士之死與《三國演義》曹操形象塑造[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2, 31(09):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