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李玲
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融媒體時代,如何利用多種傳播手段做好徽州戲曲的保護和傳承,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以融媒體時代為背景,探討地方媒體在徽州戲曲的保護和發展中的使用現狀,剖析其在徽州戲曲保護傳承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相對應的策略,以此來促進徽州戲曲的創新性傳承、創造性轉化,不斷對外傳播中國聲音、中國文化。
戲曲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徽州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及重要的文化傳承。徽州戲曲的保護傳承既需要媒介傳播也需要面對面的溝通。溝通要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場域中的群體面對面交流分享。然而徽州戲曲在傳播的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問題,如對徽州戲曲的保護傳承多停留在學術研究上,脫離了現實生活,以及徽州戲曲的傳播形式陳舊缺乏新意,徽州戲曲要想更好地傳承發展,地方媒體就要借勢借力,培養專業人才,大膽創新,勇于擔當,打造徽州戲曲精品內容,豐富傳播載體,創新傳播形式。
融媒體時代下地方媒體對徽州戲曲保護傳承現狀
“徽州戲曲包括傀儡戲、儺戲、目連戲和聞名全國的徽戲,吸取了各劇種的優秀戲曲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徽州戲曲劇目豐富,據現有的研究統計:‘共有傳統劇目約1404個,目前能見到的腳本即有753個。”[1]徽州戲曲是一個具有多元化表演形式的藝術。地方媒體包含地方傳統媒體與新興自媒體。融媒體時代下,地方傳統媒體對徽州戲曲的保護傳承有限,地方媒體利用新興自媒體傳播徽州戲曲的意識不強。
地方傳統媒體對徽州戲曲的保護傳承有限。電視臺、廣播、報紙對徽州戲曲傳播所發揮的功效日趨減小。諸如安徽衛視《美在黃山》《大黃山》,宣城電視臺的《傳承徽文化,品味古徽州》,歙縣電視臺《歙縣溯源之徽文化的傳承》以及葉龍主創的以戲曲為主的綜藝性欄目《相約花戲樓》等對徽州進行描述的電視節目,收視率持續降低;專業戲曲廣播電臺等都受到自媒體的沖擊,收聽效果不理想,只有一些農村老年人仍在收聽,受眾單一且數量較少,傳統媒體所發揮出的效用微乎其微。
地方媒體利用新興自媒體傳播徽州戲曲的意識不強。地方媒體雖認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但是利用互聯網的意識不強,導致結果差強人意。諸如黃山新聞綜合、安徽發布等微博號粉絲眾多,統觀其內容,發布的關于徽州戲曲的內容較少,安徽政府新聞以及當地舉行活動的各類報道和轉發的各類軟文較多,沒有發揮出互聯網與戲曲文化資源交互共享的重大作用。微信平臺上雖有各類關于徽文化的微信公眾號,但是沒有形成一個專門介紹徽州戲曲的特色公眾號,已有的賬號內容也多為各類廣告以及軟文,對徽州戲曲的介紹傳播較少。以黃山微生活公眾號和黃山市民網絡公眾號為例,兩個公眾號里面的內容都是關于當地居民的生活敘述以及各種娛樂性質的軟文轉發,內容缺乏新意,對于徽州戲曲的敘述僅僅停留在戲劇腳本方面,沒有動態地將徽州戲曲記錄并轉發傳播出去。迄今為止,抖音、唱吧等平臺的徽州戲曲曲目較少,沒有充分發揮出新興自媒體傳播快、互動強的優勢。
融媒體時代下徽州戲曲保護傳承存在的問題
徽州戲曲內容陳舊單一
地方媒體受主體限制,單向思維,主要突出強調本區域的文化內容,缺乏系統而全面的宣傳。徽州戲曲的內容傳播較少,內容單調,即使是傳播率較高的徽文化內容也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傳統徽州戲曲內容只是注重保留傳承,沒有創新,內容晦澀,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陽春葵》《新編女貞觀重會玉簪記》《琵琶記》《北西廂》等經典內容,其演出形式、編劇內容等沒有適應新時代變化,依然是照搬原有的表現形式,缺乏新意,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訴求。諸如宣城電視臺《傳承徽文化,品味古徽州》以及歙縣電視臺《徽文化的傳承》等節目,本應可以較好地宣傳徽州地方戲曲,但對徽州戲曲的介紹卻是一帶而過,沒有詳細說明徽州戲曲對于明清徽商的作用以及對于當代徽州本地人民的實踐意義,內容空洞乏味,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只是空談宣傳,而沒有落到實處。
徽州戲曲形式創新不足
徽州戲曲文化資源豐富、內涵深厚,但是傳播形式老套,不夠新穎,缺乏創新。以傳播徽州戲曲文化的專題講座受眾少,穿透力小,輻射力更小。安徽高校非遺進校園的專題講座,內容深奧,偏向學術,參與人員多為教師、學生,受眾層面單一,社會接受程度低,輻射力不足。以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向外展出徽州文化歷史,建構力較弱,無法形成品牌效應。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全面體現徽州文化主題的博物館,具有獨特的地位,但是其發展堪憂。原因在于它只是靜態地展示展品,沒有將先進科學技術運用到館內藏品展示上,內容枯燥乏味;以徽州生活為題材的電視節目內容俗套,不能吸引觀眾。目前將戲曲文化與電視綜藝節目相結合的案例屢見不鮮,但是徽州戲曲沒有與綜藝節目有效結合,以推動傳承發揚徽州戲曲文化。相較于黃梅戲的大力發展,徽州戲曲發展慘淡。
徽州戲曲推廣力度不強
首先,融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發生了重大變革,廣播、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漸漸被自媒體和融媒體所取代。自媒體讓每個人都成為傳播者,讓每個人都能發聲,這些信息的交互傳播更有利于促進徽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但是徽州戲曲的傳播方式還是以廣播電視和線下的紙質傳播為主,沒有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傳播的有效性。
其次,線下品牌推廣不強,徽州戲曲文化的推廣始終圍繞徽州地區,沒有真正走出徽州,與旅游產業結合緊密度不夠,旅游產業與徽州戲曲文化傳播互利共贏的局面沒有形成。推廣力度不強勢必會影響徽州戲曲的傳播效果。從傳播者的角度分析:信息的發布源于傳播者,傳播者控制了信息源,對信息進行了選擇性篩選,使傳播的信息不夠全面廣泛,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影響了之后傳播的各個環節。其次傳播主體單一,僅依靠政府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廣大社會群體沒有參與到傳播中,傳播是單一的。從受眾的角度分析媒介與受眾的關系,媒介是行動者,受眾是結構,媒介可以影響受眾,受眾反過來也促進媒介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傳播學學者吳飛認為“傳播研究應該直面的是人類因為溝通不善而導致的苦難,同理,溝通不善將阻礙我們的聯結。傳播學應該參與其中,致力于不同階層社會力量的聯結,這應該是傳播的關懷。”[2]傳播需建立在可溝通性基礎上。對于受眾的分析,應該讓受眾在了解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最真實的反饋。在對徽州戲曲的繼承傳播中,政府以及傳承人應發揮主體作用,其他的個體也應發揮個體的作用,積少成多,匯聚成文化傳播之源。
融媒體時代下徽州戲曲保護傳承可行性出路
打造徽州戲曲傳播內容精品化、特色化
“藝術創作是個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在遵循自身藝術心理定勢的同時,又需要不斷地優化和超越,以迎合觀眾與時俱進的欣賞口味和層次。”[3]融媒體時代,大量用戶生成內容(UGC)、專業生成內容(PGC)和職業生成內容(OGC)使得網絡信息裂變式增長,傳播內容是核心,傳播形式是關鍵,符合受眾口味是主流。眾所周知,優秀的節目靠內容取勝,靠價值彰顯其存在意義,這就需要在徽州戲曲保護傳承中創新內容,以不斷細分的受眾為基礎,在不斷分流中創造出更有生命力、影響力的內容,使徽州戲曲在不同受眾群中進行傳播,擴大輻射力。在對傳統經典劇目的創新性傳承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地賦予時代精神,迎合人們新的需求,讓傳統劇目煥發新的風采。在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同時,注意鄉土民俗的延續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保存。
打造徽州戲曲精品內容,創新徽州戲曲傳播形式。現如今大型真人秀綜藝節目異常火爆,徽州戲曲要想得到創新發展,可與之互融。徽州戲曲與徽商不可分離,徽商又與徽菜緊密聯系,可在此基礎上創新節目內容,將徽商、徽菜與徽州戲曲相結合,以徽州戲曲為背景,以徽商為主體,以徽菜為輔助。以《舌尖上的中國》為參考,進行美食綜藝節目的創新,推出《舌尖上的徽州》,內容題材專門講述徽州人家、徽菜的做法、對食材的選擇、徽菜的制作過程以及對人們品嘗徽菜的面部表情進行特寫。以《喬家大院》《大宅門》《大清鹽商》等電視劇為參考,以徽商、徽商老字號以及牌坊下女人們的生活等歷史題材制作電視劇,從電視節目內容方面對徽文化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創新,將徽文化的一點一滴貫穿到電視節目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最后,對徽州戲曲進行創新,對內容、演員、配音、配樂的質量再一次進行提高,要求追求視聽效果,網絡獨家發行,提高受眾體驗感。從優秀人才的培養,到對人才創意的激發以及栽培,最后到影視成品的消化等一系列培育計劃,致力于打造出更好的節目,逐漸形成種樹、栽培、消化的影視生態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型非遺類節目《傳承者》以影像方式,記錄和還原了大師們的奮斗歷程,加上現場導師們的敘述以及團隊的爭論,通過比賽的方式,傳播中國非遺,讓非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創新徽州戲曲傳播形式
縱觀古今中外,文化傳播都離不開文化載體,而文化載體多為文化產品,用來給賦予實物文化的含義。現如今徽州戲曲的對外傳播可以完善更多載體,創新影視文化作品,讓徽州戲曲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影響人們的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讓徽州戲曲與黃山當地旅游搭檔,致力于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使徽州戲曲文化產業成為徽州的支柱性產業,并且引起游客對異質文化的認同和強烈的消費欲望。徽州戲曲的傳播要致力于借助黃山文化旅游臺唱徽文化大戲,不斷完善徽州戲曲傳播載體。
首先,創新徽州戲曲文創產品,塑造徽州戲曲人物形象。向故宮博物院學習,創作出更多的文化創意產品。如以徽州戲曲人物造型、配飾為模板設計各種手機掛飾、手機殼、以及帶有各種文物圖案的絲巾、卡通漫畫版的龍袍以及各種珠釵仿制品。徽州戲曲文化創意產品結合徽文化,更有利于徽州戲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其次,利用沙畫的形式傳播戲曲文化。沙畫故事內容以及版式的設計都獨具特色,利用沙畫這種形式宣傳徽州戲曲的發展歷程,巧借沙畫這種新形式,吸引更多的粉絲,使之成為徽州戲曲的忠實粉絲。
再次,利用AR和VR技術虛擬傳播徽州戲曲。在數字化時代,隨著AR和VR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博物館旅行是大勢所趨,新穎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也會異彩紛呈,獨樹一幟。徽州博物館需要采用幻影成像、CG高仿真動畫、全3D視頻等數字技術,并結合徽州戲曲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在博物館展現出原汁原味的徽州風采,滿足大眾參與互動體驗的數字化展覽館的需求;要豐富博物館各類衍生文化創意產品,吸引游客在博物館文創產品現場免費體驗。
最后,注重徽州戲曲文化體驗活動。對徽州戲劇學習的體驗式觀摩,讓更多的人在體驗的過程中愛上徽州戲曲。創新戲曲文化,與當地高校聯合,開展戲曲文化進校園、進學堂,增加受眾面,讓戲曲不只停留在當地人的消遣娛樂中。
融合徽州戲曲多渠道推廣
融媒體時代,將廣播、電視、報紙以及網絡自媒體聯合起來,發揮各自特色優勢,實現各方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不斷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要加快促進區域媒介融合,形成以新媒體傳播為主,以傳統大眾傳媒為輔的區域媒介融合的新局面。一方面要加強實體文化產品推廣,另一方面完善博物館等各類展館的新媒體和數字化建設,并隨著App市場的不斷普及,為觀眾提供文化旅游的饕餮盛宴。
在線下,地方媒體應不斷開發優秀的數字文化產品,提供優秀的文化信息產品和服務。拍攝徽州文化影片,通過影片的實景再現讓觀眾感受徽州文化帶來的震撼,并對徽文化產生深深的認同感,從細節上體會徽州文化的深度。報紙對于徽州戲曲的報道不能只停留在報道傳承者和傳承曲目上,要適當印發一些徽州戲曲的文字腳本,以便徽州戲曲更好地發展傳承。
在線上,利用微博、公眾號、抖音等社交媒體加強宣傳推廣。地方各級媒體開通微信公眾號,每天或每周適時推出一些關于徽州戲曲的內容,如可以推出以敬業、孝順為主題的相關戲曲曲目,借此來傳播徽商的精神與價值追求,通過有內涵的小故事來打動聽眾,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徽州戲曲文化。
“戲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創新演變、繁衍傳播、社會影響等都會推動藝術的發展,突出中國文化的優勢,加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4]徽州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戲劇之一,其傳承既是文化藝術創新的需要,也是保護傳承文化多樣性的需要。徽州戲曲要想不斷發展創新,需要各類媒體的共同助力。縣級以及市級媒體應更多地立足于戲曲文化的傳承,省級媒體對于徽州戲曲的發展應該立足于傳播、創新。只有內容、形式、傳播手段都與時俱進,地方媒體大膽創新,勇于擔當,徽州戲曲才能不斷發展,徽文化才能穩步向前,讓民族文化發光,為世界文化增添一抹色彩。
參考文獻
[1]汪俊祺.徽州地域武術:一種民間文化現象綜述[J].黃山學院學報,2006(06):25-27.
[2]吳飛.傳播學研究的自主性反思[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9(02):121-128.
[3]聞雯,王婷婷.融通發展,守正出新:從黃梅戲演變中的融通性看地方戲曲的傳承[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2,43(07):1-7.
[4]武佳,張翼,楊思燕.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戲曲音樂傳承與創新研究[J].陜西開放大學學報,2022,24(03):5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