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



鄉村振興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而語言是國家發展建設進程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必然會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以寧蒗彝族自治縣為例,全面分析當地語言使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為少數民族地區制定民族語言政策提供參考。
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11月30日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提出了“聚焦重點、全面普及、鞏固提高”的新時代推普方針,強調要聚焦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大幅提高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農村普通話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因此,全面了解普通話在民族地區的普及現狀,提出相關語言策略,有利于民族地區全面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調查基本情況
研究對象
寧蒗彝族自治縣是云南省麗江市下轄地區之一,轄2個街道,14個鄉(鎮),91個村委會。寧蒗境內有彝、漢、摩梭人、普米、傈僳、納西、藏、白、壯、傣、苗、回12個民族。其中以彝族為主,占66.82%。由于自然環境和歷史原因,很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鞏固脫貧成果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迫在眉睫,選其為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調查方法與基本數據
調查主要以問卷和實地調查相結合。調查共發放問卷560份,回收539份,有效問卷502份。其中,男性145人,女性357人;6-19歲2人,20-29歲237人,30-39歲137人,40-49歲84人,50-59歲34人,60歲以上8人。民族方面,漢族占31.8%,彝族占53.98%,納西族(包括摩梭人)占6.97%,普米族占4.78%,傈僳族占0.4%,其他民族(白族、壯族)占2.79%。調查除了發放調查問卷以外,還設計了《語言使用情況入戶普查表》《家庭內部語言使用情況調查表》《不同場合語言使用情況調查表》,針對一些地區進行了語言使用情況的微觀調查。
調查結果分析
語言能力情況
語言能力主要考察寧蒗縣居民的普通話、本地方言和本民族語言水平,即基本聽說能力和綜合語言能力。調查結果如表1。
通過數據分析得知,從掌握語種的數量來看,所調查的居民大部分既能穩定使用本民族語言,又普遍兼用漢語方言,對本民族語言和漢語都掌握得較好。從語言掌握的熟練程度來看,居民無論是在聽的方面還是說的方面,都非常熟練地掌握了普通話和本地方言,但顯然“聽”要優于“說”。當地的少數民族基本都能聽懂普通話,但大多不會講標準的普通話,通過訪談得知普通話學習的難點主要在于語音方面。
語言使用
語言使用主要考察的是居民在不同場合使用語言的情況,本研究主要從家庭內部和公共場合進行考察。
1.家庭內部
家庭內部主要考察的是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的語言使用情況。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中可看出,家庭語言選用方面,少數民族居民普遍認為本民族語言是其第一語言,是和家人溝通時常用的語言,偶爾才會使用漢語方言。而漢族居民基本都使用漢語方言,極少數使用普通話。總的來說,當地居民選擇使用本民族語言要多于使用漢語方言,選擇使用漢語方言要多于使用普通話。
2.公共場合
公共場合主要考察的是居民在公共場合使用普通話、方言和民族語言的情況。調查結果如表3。
由表可知,在“和朋友、同學聊天”及“去菜市場、小賣部”這些非正式的場合中,使用本地方言較多。在“去政府機關、醫院、銀行”這類相對正式的場合中,則使用普通話較多。在“與陌生人交流”語境下,使用普通話的比例高于使用本地方言。可見,居民的雙語現象較為普遍,面對不同的場合,可以在本民族語言、漢語方言、普通話以及其他語言之中進行切換,而越正式的場合越傾向于使用普通話。
綜上,居民不論在家庭內部還是公共場合,本民族語言和本地方言還是處在較為重要的地位,但普通話使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語言態度
語言態度主要考察的是居民對使用語言的評價和看法,以及對子女語言學習的期望,如表4。
從表中可看出,居民對普通話、本地方言和本民族語言的態度是存在差異的。在情感方面,普遍認為普通話的親切度不如本民族語言和本地方言。從方便的角度看,當地居民認為使用最方便的是本民族語言和本地方言,認為普通話最方便的僅占18%。從用途方面看,對普通話的評價程度明顯高于本地方言和本民族語言。一位受訪者表示,普通話對于全國來說較為普遍,方言和民族語言只是本地才用得多,去外面就不行了,去外邊交流還是要使用普通話。從對子女學習語言的期望值看,普通話(3.44)>民族語言(1.88)>本地方言(1.57)>其他(外語),居民對普通話的期望值明顯較高,而對本地方言的期望值相對較低。一位受訪者表示希望能多掌握一點普通話,能夠聽懂、會講,就能更好地從事一些商業貿易往來,如果還能掌握一些外語那就更好了。
上述調查基本呈現了寧蒗縣語言使用現狀。語言能力方面,寧蒗縣居民大部分都會講本民族語言和漢語,對學習普通話的需求較為強烈。語言使用方面,公共領域方言的使用率較高,在家庭領域本民族語言和方言的使用率較高。語言態度方面,普通話的重要性得到了居民較高程度的認可。當然也有很多語言使用不文明現象,需要當地加以重視,妥善處理。
語言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路徑分析
目前,寧蒗縣推普工作成果顯著,普通話在該地區發揮著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對普通話和文字不熟練,不少群眾自主學習效果不佳,較難學習現代技術和職業技能較為困難;薄弱的語言能力也制約了當地群眾前往外地進修或外出務工,導致他們的生活條件改善較為緩慢;語言教育質量,造成當地群眾對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知識理解較慢,這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經濟文化建設、居(村)民就業和共同富裕的大局。此外,鄉村基層工作人員對語言文字工作重視力度不夠,不能有效利用鄉村語言資源,在傳遞信息時速度、質量上都有所欠缺,使鄉村治理水平產生了短板。這些問題,均是影響地區繁榮穩定、民族團結進步的隱患。因此亟須通過一些對策來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提升語言能力
調查發現,國家通用語推廣工作仍存在一些宣傳普及不到位的地方,特別是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們由于語言溝通能力太差,獲得的就業機會就很少,收入也很低。因此需要相關部門通過網格化、地毯式的方法推進相關工作的展開,確保不同地區能夠都能夠獲得相對均衡的語言教育資源。這樣才能提升經濟落后地區人們的交際能力,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減少導致返貧和再生貧困的誘發因素。相關部門可以結合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渠道,重視學校、主流媒體的語言信息傳遞功能,加大力度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宣傳和推廣,提升村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水平,營造有利于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良好氛圍。
加強多語教育,擴大多語的使用群體
目前,寧蒗縣居民的雙語現象較為普遍,可以根據情況將本民族語言、漢語方言進行轉換使用。但由于受到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影響,普通話和外語的使用范圍相對較小,尤其是外語,在鄉村的使用機會更少。而語文和外語(英語)都是中國教育體系的主要科目,普通話和外語水平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當地學生是否能爭取到更好的教育機會。同時,從部分居民對其后代的語言學習期望來看,他們特別希望后代能夠掌握普通話和外語。如果居民具備了講多種語言的能力,就能拓展其事業范圍,豐富信息來源,增加經濟收入渠道;而基層工作人員,通過掌握多語也有利于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促進鄉村經濟文化的發展。
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普通話和外語的應用價值,提高宣傳效率,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又便于理解的宣傳方式,強化國家政策支撐,加強師資的培養,還可以聯合一些高校以及培訓機構結合當地特色開辦一些“語言+技能”培訓班,多種語言的使用群體。
加強語言治理,提升鄉村語言文明
在語言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很多語言不規范現象,比如,同輩人之間使用不文明用語的頻率較高;在招牌、廣告中經常出現錯別字;一些小廣告中也存在虛假、不健康的內容。針對這些問題,相關部門可以積極宣傳國家的語言政策,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語言文字使用規范,增強鄉村居民的語言規范意識。比如通過開展一些活動,如傳唱新三字經、編民謠、建設文化墻、制作宣傳冊、發倡議書、編排文藝節目、開展鄉風文明巡回宣講等活動,提高宣傳工作的覆蓋面、滲透力和實效性,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文明建設,培養居民語言規范的意識。另外注重結合抖音、微信、短視頻等渠道,讓村民自覺去履行,真正促進鄉村語言文化的發展。
拓寬語言服務范圍,助力地方經濟文化建設
目前,寧蒗縣語言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而多樣化的語言服務對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要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就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拓寬語言服務的范圍,提升社會的語言服務意識和能力。
一是語言教育服務。寧蒗縣居民有著較高的語言學習需求和期望,但一部分人因為綜合語言能力太差,無法適應信息化的生活,如看病掛號、購物消費,更無法將農產品通過網絡推銷出去。因為語言問題他們很難掌握新技術,很難獲得好的就業機會和勞動收益,更無法享受智能化的服務。因此,相關部門需要提供更多的語言教育服務。例如,組織編寫適合當地情況的普通話推廣教材,開發語言學習軟件,錄制相關的視頻、微課,進行語言咨詢,開展語言技能培訓,開辦農民夜校等,鼓勵鄉村居民積極使用各類學習平臺,提高鄉村居民的綜合語言能力水平,跟上信息化發展的腳步。
二是語言文化服務。寧蒗縣境內居住的12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都是寧蒗縣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寧蒗縣文化和旅游局統計,截至2022年2月,寧蒗縣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市保護名錄8項。而非物質文化遺產90%以上是由少數本民族語言及地方方言承載與傳播的,所以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和文字也是非常重要的。調查發現,雖然很多少數民族居民都是雙語者,在生活中能熟練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漢語,但本民族語言的活力已經在逐漸減退。如摩梭語,由于當地彝族人所占據的比例較高,當地政府比較重視彝語文化的保護,在中小學開設彝漢雙語教學班,也有彝漢雙語的新聞,而摩梭語主要靠在家庭中自然習得。在訪談中發現,很多摩梭人表示,漢語使用起來要比摩梭語方便,很多年輕人已不再使用摩梭語,那么沒有文字的摩梭語一旦消失,摩梭文化將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政府應組織專家深入發掘當地語言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語言文化保護與開發規劃,以便發掘其中的優秀文化,譜寫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新篇,促進民族繁榮和共同進步。如創建語言資源數據庫、錄制語言視頻,還可以通過寧蒗縣開展的彝族火把節、摩梭轉山節等節慶活動,設計口號和廣告,與當地特色旅游資源結合接起來,利用民族語言文字設計特色包裝、文創產品,開發民族語言或方言節目表演,使當地群眾成為語言文化產業發展的受益者,從而為經濟建設創造更大價值,助力地方經濟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楊麗萍,張瀝文,李現樂.鄉村振興背景下語言生態建設的思考[J].中國語言戰略,2018,5(01):82-90.
[2]李宇明. 修筑扶貧脫貧的語言大道——序《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8)》[C]//.語言生活皮書——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8),2018:5-7.
[3]黃少安,王麓淙.民族地區語言扶貧的經濟理論基礎和實證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20(04):26-36.
[4]康軍帥.語言能力提升助推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1(17):140-142.
[5]銀晴,田靜,蘇新春.語言何以助力鄉村振興[J].語言戰略研究,2022,7(01):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