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十八大以來,在發掘保護、傳承發展傳統文化中,許多非遺項目的存續狀態均發生了積極變化。但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包括查瑪舞在內的傳統舞蹈的傳承和發展狀態仍不容樂觀。為繼續探索出一條科學的發展路徑,以蒙古族非遺傳統舞蹈中的查瑪舞為研究對象,分析查瑪舞保護現狀,并以此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新時代保護與傳承好查瑪舞在內的少數民族傳統舞蹈提供參考。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五千年來,56個民族的文化不斷交流、交往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且統一的中華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舞蹈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地傳達著人民群眾的情感,再現人民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生活及生產方式,是一種流動的藝術。查瑪舞作為民族地區特有的非遺傳統舞蹈之一,其以夸張、狂野、獨特的動作傳遞著宗教佛學在蒙古族聚居地區所產生的影響及少數民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與融合,如今查瑪舞雖然在表演地點、表演方式和其所要傳達的精神內核上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但其仍然具有深刻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因此,充分挖掘包括查瑪舞在內的傳統民族舞蹈的價值,在凸顯其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查瑪舞概況
“查瑪舞”也叫“查瑪樂舞”或“查瑪”,是蒙古族傳統的舞蹈形式,原屬藏傳佛教,后隨藏傳佛教一同傳入內蒙古地區,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產物。查瑪本是一種宗教儀式,以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驅邪避煞為目的,后逐漸吸收了舞蹈、詩詞、歌曲、演奏、繪畫、油塑等藝術形式,從而演變成一種綜合性的宗教藝術。目前,蒙古查瑪舞主要在呼和浩特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等佛教寺廟中能看到。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查瑪舞分為不同類型。根據演出地點和舞蹈內容結合的分類法,查瑪舞分為道特口查瑪、米勒日查瑪、呼熱查瑪3種(譯為“室內查瑪”“廣場查瑪”“米勒查瑪”)[1];從表演內容來看,查瑪舞涉及獻神飲舞、咒師舞、勇保護法舞、尸陀林舞、鳥獸舞等;從表演風格和特點來看,《中國舞蹈大辭典》又將查瑪舞分為“贊頌舞”“歡樂舞”“鳥獸舞”三大類[2]。
查瑪舞的表演方式為表演者頭戴動物面具或神怪面具、身穿以黃色和絳紫色為主的法衣,分場次以舞蹈為主要表演形式,演繹勸善、護佑、祈愿等與宗教儀式相契合的宗教故事。其舞蹈動作通常較為規范且角色分工較為明確,同時配有專門的樂隊使用盾(也叫法螺、海螺)、法鑼(也叫大鑼、哈愣克)、大镲(也叫磬)、喇叭(也叫畢什古勒)、鏜姆布勒(也叫郎巴鼓)[3]、大法號、法鼓、鼗鼓、笙、管等樂器演奏出的與舞蹈相和諧的獨特的宗教音樂。此外,表演中還涉及喇嘛宗教固有的法器、法杖、法輪等宗教器具。其中,表演者通常由寺廟內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喇嘛擔任。查瑪舞通過生動、夸張的形象以舞蹈的表現形式展示著各種生動的宗教故事,其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意義非凡的藝術價值,深受蒙古族與各民族民眾的喜愛,因此也被稱為蒙古族藝術的“活化石”。除了其所發揮的宗教佛學作用,同時也展現出人們祈福禳災的美好心愿。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查瑪舞也面臨斷層和失傳的困境。因此,2008年查瑪舞被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查瑪舞的保護現狀
傳承人老齡化,缺乏新鮮血液
查瑪舞的表演者為經過訓練的佛教僧人,受表演者要求的限制,傳統查瑪舞的表演者數量本就有限,隨著時代發展,寺廟年輕僧人數量逐漸減少,而會跳查瑪舞的僧人已逐漸年老,這就導致查瑪舞面臨失傳的處境。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關于查瑪舞相關傳承人的記載,兩位查瑪舞非遺傳承人中賈尚勤已67歲,而道吉而更是已到耄耋之年。雖然此后當地烏蘭牧騎藝術工作者陸續加入到查瑪舞的研習中來,使得這一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但藝術團工作者主要以學習查瑪舞的服飾妝造、樂器演奏及舞蹈動作為主。而查瑪舞則源于宗教儀式又豐富于歷代喇嘛藝人中,如果僅通過文藝工作者外在的動作模仿很難真正地傳承查瑪舞所承載的思想內涵及藝術、宗教和文化價值。同時,受民族語言的限制,很多蒙藏古文的歷史文獻無法得到準確的翻譯,因而也就限制了查瑪舞的理論研究群體。所以,要想完整地傳承查瑪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培養一批專業的查瑪舞喇嘛表演藝人和查瑪文化的研究人員。
保護方式單一,傳承途徑有限
查瑪舞自2008年被納入到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如今,人們仍然只有在特定的寺廟舉辦法會活動時才能一睹正宗查瑪舞的風采。除此之外,即便是當地人也很難欣賞到正宗的查瑪舞,社會大眾更是難以接觸到查瑪舞這一非遺舞蹈。盡管近些年來在當地政府及當地文藝組織的努力下,將原本局限于特定場所的佛教儀式延伸到其他場所中,但無論是民俗活動表演,還是藝術展演,抑或是將民族舞與查瑪舞融合起來的舞臺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均對查瑪舞的推廣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但其始終都局限于形式化的傳承。查瑪舞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除了本身獨特的舞蹈動作外,其中的音樂、油雕、樂器演奏、服飾妝造、詩歌誦唱也是成就查瑪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場景化的表演使得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法會儀式所帶來的震撼和宗教所帶來的神秘感,能夠強化觀眾觀賞非遺舞蹈的儀式感。因此,對非遺舞蹈的保護不應該背離其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保護工作在追求形式完整性的同時也應該真正地認識和發展非遺舞蹈及舞蹈中所蘊含的文化本質,突出非遺舞蹈的精神屬性和潛在藝術魅力,使其成為真正的民族文化符號之一。
關于查瑪文化的研究不深
查瑪舞作為一種傳統宗教藝術形式,其對藝術學、文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貢獻,但關于查瑪的文獻卻不多。通過知網檢索“查瑪”發現研究論文190多篇,其中音樂舞蹈類文獻112篇,宗教類17篇,旅游類13篇,文化類10篇,民族學9篇,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8篇,中國民族與地方史志8篇,文學類5篇。不難看出涉及“查瑪”的研究中以音樂舞蹈為研究角度的文獻占研究成果的絕大部分,而有關查瑪文學、宗教等其他非遺文化類價值的研究數量和深度還遠遠不夠?,F關于查瑪舞的研究仍然有許多空白之處,缺少成體系的查瑪文化研究,使得查瑪舞的傳承與保護流于表面。同時,查瑪舞的宗教內涵也應該受到重視,對查瑪舞中的器法使用、動作編排、服飾妝造、詩歌誦經的解讀和研究,也有利于對查瑪舞背后宗教文化的研究。因此,對于查瑪舞歷史典籍的修復、翻譯、整理和保存,以及對查瑪舞影視資料的修復、錄制和研究,讓查瑪舞的保護和發展有據可依、有跡可循、有物可賞仍是當務之急。
查瑪舞的保護與發展策略探究
加強省級政府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參與度
傳承對于少數民族非遺的存亡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查瑪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查瑪舞在社會發展中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多集中于其申報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作為國家級非遺文化,需要提高省政府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參與度。深化省政府的參與對于連接各主體、加大查瑪舞的保護力度、提升保護的重視程度及豐富保護與傳承的維度,都是市政府所無法比擬的。自治區政府層面牽頭,同其他查瑪舞傳播地開展關于各地查瑪舞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交流會,開展自治區內查瑪舞傳承研習班,發掘合適的人才,建立查瑪舞非遺人才庫,擴大服飾妝造、美術繪畫、樂器演奏、舞蹈表演等涉及查瑪舞的相關事項,提升其專業技能水平。省級政府引導建立系統的查瑪舞保護與傳承機制,并從多維度發展查瑪舞,綜合各方力量合理配置資源,將查瑪舞的保護方式合理劃分,如科學劃定僅作研習的內容和可產業化、商業化的部分。實現保護與傳承中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的作用最大化。
利用融媒體擴大查瑪舞的知名度
數字化時代的當下,信息傳播途徑的多元化造就了信息傳播速度呈爆炸式增長,范圍廣、受眾廣不但能夠幫助非遺類舞蹈打破有限的傳播范圍,還有利于豐富大眾認知。將多種媒體相融合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價值,為查瑪舞的發展提供新途徑。我國現已基本建立起國家級和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但通過對涉及查瑪舞的相關頁面進行閱覽后發現,有關查瑪舞的展示主要表現為文字介紹加少量圖片展示。因此,各級還需要豐富查瑪舞的電子數據庫,如將非遺類舞蹈的動作、音樂、樂器、服化道等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并生成動態資源庫,利用科學技術予以展示,當人們在瀏覽該非遺項目時可以通過觀看相關視頻等直觀的方式直接地了解該文化遺產項目。也可以通過3D模擬將查瑪舞中的服化道和美術元素通過更為立體的方式展示出來,突出查瑪舞的真實性和其與瀏覽者之間的交互性。
此外,通過視頻平臺或其他大眾媒體進行宣傳推廣??赏ㄟ^制作內蒙古非遺系列紀錄片,以其中一個單元介紹和展示查瑪舞或者以查瑪舞為主題制作單部非遺紀錄片;或通過爭取參與大型文藝類晚會展示查瑪舞的非遺魅力;還可以通過與非遺類節目合作來介紹非遺舞蹈及非遺傳承人背后的故事,激發大眾了解查瑪舞的興趣。此外,也可以通過充分利用短視頻賬號,將查瑪舞在內的非遺項目通過制作為一個個短而精的視頻系列,從而達到宣傳的作用。此外。近年來各種綜藝類節目層出不窮,包括查瑪舞在內的非遺傳統舞蹈還可以通過報名參加舞蹈類綜藝或與戶外綜藝進行主題合作,或加入非遺類的綜藝等方式讓非遺的傳播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區,同時還有助于打造內蒙古文旅品牌。
對查瑪舞進行科學分類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非遺傳統舞蹈商品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態勢,把“非遺”項目當做當地文化名片來打造也是各地采取的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手段[4]。保護傳承與創新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近年來即便是查瑪舞的傳播地區和寺廟同樣面臨查瑪舞失傳的窘境,當地政府和民間有目的地重新選擇、調試、重構,使神圣莊重的查瑪舞走出宗教空間,并由俗人在非宗教性的場域進行表演[5]。通過舞臺化或景區大型表演式的推廣也是一種擴大查瑪舞受眾范圍的有效途徑,但我們認為,應該按照查瑪舞的文化特點科學地打造不同的保護與傳承方式。首先,明確非遺傳承人和舞蹈演員以及景區表演者的區別,區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和舞蹈表演,區別非遺傳承人培養機制和文藝工作者培養機制。在進行商業化的表演或非商業化的展演時,要進行必要的說明,避免造成觀眾混淆概念。既讓受眾了解到“查瑪舞”這一非遺項目,又讓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正宗查瑪舞的大眾知曉更為正宗的非遺傳統查瑪舞的存在。此種方式既能扭轉查瑪舞失傳這一困境,又能夠讓傳統查瑪舞原汁原味地保留下去。其次,對于查瑪舞中的面具、法器、道具、樂器等物質文化作品,在確立品牌化后可以依法進行商業化生產,以售賣查瑪舞Q版人物紀念品、文創產品或改良服裝等的方式獲得知識產權性收益。或者通過DIY面具等景區非遺文化體驗項目讓大眾來體驗非遺的文化內涵,進而在推廣非遺傳統舞蹈的同時豐富非遺傳承所需的資金來源渠道。
完善地方關于查瑪舞在內的非遺項目保護細則
除了上述非遺查瑪舞的保護和發展途徑外,法律法規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手段。我們國家在國家層面設立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性規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等。在查瑪舞主要傳播的內蒙古自治區,其地方層面出臺的關于非遺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如《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規劃》《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評估實施細則》《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及《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17)》這些政策法規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包括查瑪舞在內的各項內蒙古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保護作用,但是這些政策法規多以原則性規定為主,其實用性和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地方層面需要制定涵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保護機制的實施細則,如細化非遺傳承人的具體申報條件、申報所需材料、不同級別非遺的評定方式,細化非遺傳承人的幫助機制和培訓機制、明確非遺項目傳承與保護的資金申請等關于某項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的具體條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痹谖覈鴩壹壏俏镔|文化遺產中有356項為傳統舞蹈,這些傳統舞蹈在幫助我們了解動態的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重視查瑪舞在內的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是對以內蒙古地區為主的蒙古族宗教文化的保護,更是對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結晶的保護。因此,針對查瑪舞及其他非遺舞蹈保護和傳承中所面臨的困境,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并解決,不但能夠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軟實力,同時也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德勒格.內蒙古喇嘛教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王克芬,劉恩伯,徐爾充.中國舞蹈大辭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張偉.蒙古族宗教舞蹈查瑪教學研究與實踐[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5(03):74-77.
[4]崔珊珊.“非遺”傳統舞蹈保護現狀與發展對策——以哈薩克族民間舞蹈為例[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21,19(02):107-111.
[5]娜仁娜.查瑪樂舞在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廟的傳播、繼承與弘揚[J].中國藏學.2021(01):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