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 魯寧
博物館是文物收藏的主要機構,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物的研究、展覽、宣傳、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人類傳播歷史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橋梁和溝通紐帶。新時代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成為發揮博物館功能的重要途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多次提到文化,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厚的底蘊來自對優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博物館是文化傳承的紐帶,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2022年博物館的新定義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1]。古代文明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留下大量的文物、建筑、文化遺址等歷史資源,是研究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資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這些歷史資源正在逐漸被破壞甚至消失。博物館作為文物收藏的主要機構,一方面對考古文物進行研究、保護,是文博行業進行專業工作的主要場所;另一方面對考古文物進行展覽、宣傳與教育,是普通觀眾進行歷史文化學習的重要地點。
博物館數字化的內涵及價值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化技術借助互聯網,通過管理程序的專門設置,使用數字標準化對研究對象實現征集、處理和管理。博物館數字化就是將其研究對象——文物,進行數字標準化收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對文物實現研究、展示、宣傳等。無論是博物館工作人員,還是普通觀眾都可以通過數字化信息平臺進行研究學習,不僅能夠了解館藏文物的歷史背景、文化信息等數據,重要的是還可以借助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博物館文物的虛擬展示,專家講座交流互動,考古發掘現場遠程直播虛擬體驗等,利用多種方式拓寬傳播途徑,最大程度傳播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使博物館的藏品不受傳統存放方式的局限,讓文物藏品有了空間的延展性、時間上的可操作性[2]。
從開始簡單的多媒體展示到現在的智慧博物館建設,博物館引進數字化技術已有二十多年。新興科技手段對人類和社會的進步都十分重要,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優勢和便捷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體現了重要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豐富了博物館功能的實現
數字化的文物信息儲存在大型計算機工作站中。在儲存初期可以按照博物館藏品管理分類標準進行歸類,實現了文物信息的自動檢索和管理,科學快捷,提高了效率。藏品的數據記錄由傳統的二維圖片發展到三維立體模型,有利于藏品管理的發展。在虛擬展示中,一些博物館在其網站提供數據檢索和資料下載專區,為普通大眾學習歷史文化知識提供了新途徑。實體參觀和線上參觀相結合,配合相關的遠程講座,建立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對博物館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這些都促進了博物館功能的實現。
提高了公眾的參與度
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重要教育和傳播基地,是非營利性公共機構,政府對其建設投入很大的力度。然而,很多人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親自到博物館參觀,有些人甚至沒有參觀博物館的想法和計劃。公眾的參與度低,一方面不利于歷史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另一方面也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當今社會,很多人在休息時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電腦和手機等移動終端上,關注點是游戲、購物、電視劇、直播等。數字化建設將博物館與當今人們熱衷的休閑方式聯系到一起,利用互聯網提高了公眾對博物館的參與度。
促進文博工作者學習數字化技術
數字化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大部分不是為博物館專門設計,而是滿足多個研究方向的。博物館無論作為社會機構還是研究場所,都有其特殊性和唯一性。目前,博物館數字化工作很多都是聘請館外專業人員進行制作,技術優良但對考古學和文物等專業知識的理解與展現有一定欠缺。對于文博工作者來說,數字化使用的設備和技術操作比較陌生,后期與數字化相關的計算機編程和軟件操作更是非常困難。數字化、人工智能等代表著一種新的方向,這需要文博行業工作者重視對數字化相關知識的學習。
推動了中小博物館的發展
由于級別和地域的差異,目前我國博物館的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國家級、省級博物館無論在藏品展覽規模、參觀人數、專業人員配備、政府投入支持等各方面都明顯優于地市級的中小博物館。在這些中小博物館中,有些由于其區域歷史文化特色不乏開展精品展覽。結合各級博物館最大程度地讓公共資源服務于社會和人民,實現博物館建設的平衡、協調發展,是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方向。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區域博物館的大數據平臺,實現各級博物館文物藏品和研究數據的共享。根據展覽的特點,大型博物館可以聯合與展覽內容直接相關的地方博物館,進行線上交流與協調展覽。不僅宣傳了中小博物館的展覽特色,還帶動了中小博物館的發展和數字化建設,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由于級別和地域帶來的發展差異。
推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數字化技術的便捷與普及體現在我們身邊的方方面面,博物館數字化不局限于博物館中。基于博物館豐富的文物藏品和歷史文化資源,結合互聯網的傳播渠道,延伸出一系列數字化文創項目。與傳統的文創產業使用實體產品不同,數字化文創產品以電子書、網絡游戲、動畫電影等方式展現,滿足了當今社會主流傳播模式,公眾參與度更高,獲得方式更便捷,范圍也更廣。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將歷史文化價值轉化成經濟、社會價值。
博物館數字化功能的實現
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是對文物藏品的研究、展示以及宣傳教育,作為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數字化技術豐富和優化了博物館的功能。
文物藏品研究
文物藏品的研究者主要是博物館專業的文博工作人員。眾所周知,文物是珍貴的歷史資源,不可再生。無論前期考古田野發掘,還是后期文物整理保護,整個過程不可逆。因此,文物研究需要工作人員在現場進行長時間精細化工作。文物藏品數字化最大的優勢是改變了傳統研究地點,實現無接觸式辦公。同時,文物藏品數字化擴大了傳統研究范圍,很多工作可以重復操作。目前,對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主要體現在利用三維掃描技術獲得文物的三維信息。簡單地講,如果相機記錄的是物體的二維平面信息,那么三維掃描技術記錄的就是物體的三維立體信息。以掃描獲得的文物三維模型為基礎,一方面增加了數據提取的維度,數據采集范圍更加多樣化,由原來的二維平面信息擴展到三維立體信息;另一方面,三維模型可以作為其他課題的基礎多次使用,永久儲存。例如文物虛擬修復與保護、博物館文物的虛擬展示、三維打印等工作[3]。
以文物的保護和虛擬修復為例。根據文物的材質和保存環境,有些文物出土后會發生變化。三維信息采集技術具有精度高的特點,利用該技術對損壞文物進行監測。先后采集不同時期的三維信息,對文物出土時和出土后的數據進行對比,可以得出文物的變化特點。同時,對無法搬入室內的室外石質文物和金屬文物進行數字化高精度點云采集,生成立體模型,用于病害調查。破損文物的拼接復原一直是文物修復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經過成百上千年的地下埋藏,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有殘缺,發掘過程和后期研究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文物的修復不僅需要工作人員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修復過程還需要長時間多次重復嘗試,工作量巨大。尤其是大型和珍貴文物的拼接復原,工作難度大、修復要求高。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對破損文物進行掃描數據提取,在計算機程序和軟件中對碎片模型進行虛擬拼接,實現了大型和珍貴文物的反復拼接,既不損壞文物又提高了工作效率[4]。
文物虛擬展示
博物館文物虛擬展示最大的特點是展覽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一些珍貴的文物可以全方位立體展示,降低了長時間展出對文物的損害。虛擬展示包括全景展示、視聽介紹、VR虛擬現實、數字文字庫等,彌補了人們無法親自到現場參觀的遺憾,參觀者可以足不出戶,利用先進的數字設備全方位地參觀瀏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展示無論從展示設備還是內容質量都在逐步豐富、提高。展覽設備的多樣性,帶給參觀者不同的視聽體驗。在博物館虛擬展示中運用到的數字媒體技術,包括虛擬地球技術、3D建模和編輯技術、VRML語言和Web3D技術、360虛擬全景漫游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等,這些新興的數字媒體技術是進行博物館虛擬數字信息展示的條件。與此同時,虛擬展示內容不局限于傳統的博物館展示。一方面加入了考古現場和遺址等平時不向公眾開放的場所,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數字媒體技術,用不同方式進行虛擬展示。例如對遺址的數字化展示中,利用VR眼鏡觀眾能夠看到遺址發掘的情況,結合周圍墓地遺址的三維建模復制更加真實。目前最新的數字化展示是遺址發掘過程的展示,這種展示方式不僅需要采集現場的三維數據,而且時時與遺址的空間數據相結合,因此對考古發掘現場的數據采集質量要求很高。這種最新的數字化展示方式能夠全面地向公眾展現考古發掘的各個階段和取得的成果。利用三維、空間數據和VR技術相結合形成的沉浸式投影,結合三面投影屏幕的展示載體使得整體展示更加新穎獨特[5]。
宣傳與教育
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高分選擇進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引起熱議,很多人認為學習考古文物難以改變生存條件,沒“錢途”。一部分人對文物的認識還停留在“盜墓筆記、摸金校尉”上。考古發掘現場、文物庫房、考古所工作室等專業場所,一般公眾很難進行現場參觀學習。在這些情況下,對歷史文物的宣傳、對青少年進行考古知識的普及教育顯得十分重要。
與傳統博物館宣傳和教育模式相比,借助互聯網通過多種數字化平臺宣傳有很多優勢。首先,宣傳渠道的多樣性。不局限于博物館官網,借助現今多種創新傳播平臺進行宣傳,最大程度讓觀眾享受信息時代的便捷。其次,宣傳內容和手段更加多樣。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的博物館,可以根據本館館藏文物的特點,借助不同的數字化技術進行傳播。從專業人員講解、文物專家和普通參觀者互動,到展覽直播與文創產品選購;從微信公眾號推送文字和圖片,到直播過程體會到視覺與聲音。最后,提高公眾學習和參與的熱情,最大程度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無論是宣傳渠道,還是宣傳內容和手段,都與當今數字化信息傳播緊密結合。公眾通過移動終端獲得博物館的各種信息,獲得方式更加簡便快捷,貼合社會發展,獲取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一定程度提高了公眾了解和認識考古文物知識的熱情。重要的是,激發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文博事業,推動考古人才的培養。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面臨的障礙及未來走向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有著重要的價值,豐富和優化了博物館功能的實現,但是也帶來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問題是數字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相比其他行業,博物館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參觀者,大多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熟悉程度較低。在進行“云博物館”、博物館APP、大數據平臺等項目的參與使用中,需要填寫自己的姓名、性別、手機號等信息。有些軟件帶有捆綁信息,需要同意允許授權才能進一步使用。一方面,參觀者的個人信息被暴露或是被使用都無法知曉;另一方面,也讓人們對博物館數字化處于觀望或是懷疑之中。數字化高速發展的同時,需要高度重視信息安全問題。
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
數字化技術豐富了博物館功能,也使得信息傳播、復制、修改的速度更快。信息的內容和傳播方式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十分重要。博物館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熱愛祖國,展示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與傳統博物館功能的實現途徑相比,數字化技術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在內容審核和監督管控方面存在一些缺失。同時,數字化技術信息的復制、修改在研究發表、版權所屬上,也存在爭議。這些都需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建立監督管理機制。
數字化建設后期維護
與常設展覽設施相同,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設備、網站、軟件等也需要時時更新維護。信息化時代下,數字化及其相關技術飛速發展,之前的投資面臨更新換代的危機,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設備老化、展覽形式陳舊、軟件出現漏洞等問題。大部分博物館的資金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經費預算內完成數字化建設后期維護成為博物館需要思考的問題。一方面,博物館需要了解數字化建設的特性,緊跟社會熱點,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另一方面,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博物館工作人員提供相關培訓和學習的機會,讓數字化為博物館更好地實現其功能服務。
參考文獻
[1]被賦予新定義的博物館[N].中國文化報,2022-09-02(A03).
[2]黃鶴.疫情下博物館開辟建設新思路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2):114-116.
[3]王金.基于三維掃描技術的計算機輔助陶器類型學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學,2018.
[4]谷立鵬.三維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中應用與作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2):74-76.
[5]貢一文.考古數字信息的采集與展示[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