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然 李忠誠
隨著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千禧一代學生逐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面臨著人際交往的問題。“社恐人士”這一標榜時尚的互聯網新名詞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各種面臨社交困難的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社恐”屬性。
小王是一名面臨人際交往困難的大一男生,性格較為孤僻,少言寡語,自述為“社恐人士”,入學以來他也極少與周圍同學溝通交流,總是獨來獨往,沉默寡言。小王上課也總獨自坐在教室的角落,對自己極不自信,這一次的體育考試還面臨掛科的風險。輔導員老師通過與小王談心了解到,學生本人受其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養育方式較為嚴格,會針對小王的性格問題進行犀利批評。學生在初中時期,曾被同學孤立欺負。高中時獨來獨往,與宿舍的同學關系緊張,不敢與人正面交流,感到緊張、焦慮不安,對他人缺乏信任。
“社恐”是社交恐懼癥的簡稱,原本是指一種神經癥。但目前在大學生群體中,多作為一種網絡流行用語,被用來形容自己不擅長與陌生人交流的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焦慮情緒,大家都會有“社恐”時刻,尤其是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們,脫離了初高中緊張的課業壓力,彼此間不可避免會進行社交活動,但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成為“社恐”人士。小王因為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際關系問題,對異性同學和陌生人都保持高度的緊張感,這使得他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遇到挫折。
俗話說得好:千人千面。學生自身的性格和脾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是否會遇到人際交往困難問題。小王因為性格內向,而周圍的同學們普遍個性鮮明,剛剛步入大學,大家都面臨著環境適應的難題,他更感到自己難以融入集體,長期以來陷入了惡性循環,就造成了“社恐”。小王的輔導員老師這時候應該意識到學生這一敏感的性格特點,多多給予鼓勵,可以從口頭表揚開始,例如發現學生的耐心細心的特點時,及時認可他的這一優點,利用積極的心態影響和感染學生,幫助他們擺脫自卑,重塑自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環境也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影響,包括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和完善。小王同學雖然家庭經濟狀況尚可,家中還有一個4歲的妹妹,但在他的家庭中,性格暴躁的父親擁有著絕對話語權,父母雙方都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卻忽視了對孩子的鼓勵。面對這種情況時,輔導員需要做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父母的教育理念,加強對父母的情感認同。老師也可以直接與家長溝通,加強家校間的雙向交流,輔導員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才能及時糾正學生看問題的角度,讓學生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與同學相處。
正值青春期的學生,處于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男女生之間形成了顯著的差異。這時候的他們生理發育已經成熟,但是心理健康的成長過程卻不同步,他們更關心自己的高矮胖瘦、皮膚狀況、發型顏色甚至是穿衣風格,對于自身外在形象的過分關注,很容易造成容貌焦慮。但此時,如果一名習慣性否定自己外貌的學生受到了老師的夸獎和認可,這會對他的內心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當學生被自卑感充斥時,輔導員老師應當給予其更多的支持和關注,幫助他們將對自身容貌的注意力轉移到自身優點中去,不斷地肯定、認可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明白對一個人真正影響深遠的是自身的豐富學識和優秀的綜合素質,美好的心靈遠比華麗的皮囊重要得多。
少部分學生可能會在早期受到校園霸凌的影響。校園霸凌近年來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之一,青春期的學生由于自身影響力和需求的不平等造成的欺凌與壓迫是造成校園霸凌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會對受欺壓學生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輔導員老師若遇到有這種情況的學生,應該積極幫助學生找與同學間的共同點,可以以興趣愛好為突破口,幫助他們進一步融入班集體。讓學生明白過去的痛苦經歷已經過去,現在他擁有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有可愛的學長學姐和親切的老師,有各種各樣的比賽和社團活動及熱心的班級干部。輔導員老師也可以主動帶領學生參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游戲,拉進彼此的距離,積極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同學情,讓他們體驗到更多的朋輩關懷,能夠更快適應班集體。
小王的第一次體育課考試,因為需要在同學的注視下發球,他擔心失敗后會受到周圍人的嘲笑,導致自己過于緊張,沒能把握住機會,未能通過。后來有了輔導員老師和室友的支持,小王感受到了大家的關心,他不想讓朋友和老師失望,開始努力積極地調整心態。得益于老師的不斷鼓勵,在后續的練習中他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發力方法,嘗試勇敢地面對第二次考試,最終高分通過。
目前的小王正積極適應大學生活,與同寢室室友關系融洽,還會時常與室友一起結伴出游。因在外上學,與家里聚少離多,小王與家長的關系反而相對高中時期有所緩和,能夠主動給家里打電話關心父母的身體和妹妹的生活。如今,小半個學期過去,出現在校園中的小王一改往日的“社恐”屬性,已然是一個能夠主動跟老師打招呼,與同學嬉笑打鬧的開朗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