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斌
群文閱讀是在傳統閱讀教學的基礎上采取文章群體性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對比總結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在群文閱讀實踐中,教師要注意科學構建群文閱讀組合、教學方式多元化、圍繞群文閱讀主體進行教學延伸、多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同時注意采用主題式的鞏固訓練方式。本文闡述了基于核心素養下的群文閱讀教學特點,并分析給出了實踐與研究對策。群文閱讀就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多篇文章共同閱讀的新型教學方式,其互助性在于群文閱讀過程中師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交流不同的看法和觀點,開放性在于群文閱讀可以圍繞不同的主題開展,綜合性在于通過群文閱讀師生可以從中對比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和道理。
一、構建閱讀組合,喚醒閱讀意識
群文閱讀教學既可以從類似主題的文章著手,也可以從對比較為鮮明的文章開展,在不同組合的群文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能感悟到不同的知識和道理,因此教師科學構建群文閱讀組合至關重要。從同類型閱讀角度出發,教師可以選取內容相近和有相同觀點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從對比角度出發,教師可以選取對比較為鮮明的文章開展群文閱讀。
(一)合理設計閱讀組合議題
面對高年級小學生進行全文閱讀教學時,教師需在閱讀組合的構建過程中,合理選擇具有價值的議題,將其作為全文閱讀教學的基礎和關鍵,有議題必然會產生質疑和思考,有思考就能喚醒其閱讀意識和探究思維。所以,教師設計全文閱讀組合議題時,需緊緊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科學設計全文閱讀的組合式議題。從語言建構與運用層面來講,教師設計組合式議題時,需從語言積累、建構與表達、交流和梳理整合三個層次出發,結合不同的核心素養進行閱讀,組合議題的選擇與搭配。
例如,在教學《軍神》時,可與《青山處處埋忠骨》《七律長征》《開國大典》等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這四篇文章有一個共同點,都講述了先烈不怕困難勇敢無畏的事跡,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來之不易,旨在教導現代青少年熱愛國家、不忘歷史、不斷開拓創新。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連續閱讀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體會不同文章中所描述場景、抒發感情與表達觀點的共同之處,更多元化的角度去構建人物的內心活動及其變化,讓學生感受先輩的崇高精神,樹立學生愛國家愛人民愛生活的良好品質。
(二)精心選擇群文閱讀素材
小學高年級群文閱讀設計中,對閱讀素材的選擇是重要環節,原因在于所選擇閱讀文本素材的質量對群文閱讀教學質量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一方面,要圍繞閱讀議題進行閱讀文本的選擇,針對高年級小學生閱讀實際需求,教師在挑選全文預讀素材時,要結合既定群文閱讀議題,尤其要參照不同角度與層面合理搭配和精心選擇全文閱讀材料,對其進行組合。另一方面,要豐富群文閱讀文本體式,面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文本時,需堅持文本體式豐富多樣化原則,保證閱讀素材來源更為廣泛及組合搭配更為合理,同時還要確保所選擇的閱讀素材題材豐富。例如,在一組以《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犟龜》《小壁虎借尾巴》《七顆鉆石》等幾篇文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文本表達形式共同點“反復結構的同化”為議題,將這幾篇具有反復結構的同化組合在一起,可實現多議題的展開,從而實現群文組合閱讀;在以“友情”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友情”選擇組合群文閱讀,如選擇《等待》《打過架那天的夕陽》《阿貴只有九歲》等幾首詩歌來豐富學生對群文組合式議題的閱讀,從而實現對“友情”的理解。此外,還要關注閱讀文本作者的豐富性,不同作者寫作風格必然存在差異,即便是同一作者,不同寫作階段也會創作出不同風格的作品,只有保持作者豐富性,方能為學生營造更加多元化的文本組合環境,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
二、提倡多元教學,激發閱讀活力
群文閱讀在傳統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創新了群體閱讀與集體思考的教學方式,同時,由于所需閱讀的文章數量增加,大量文字堆砌,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課堂學習不積極、氛圍沉悶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的同時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小學生好奇心強烈,但是對于同一事物很難保持耐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故事演義等多元化的授課方式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與學習過程,讓課堂始終保持生動活躍,在此基礎上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才是高質高效的。
(一)營造閱讀情境
教師在設置情景閱讀教學環境中,不僅要根據實際內容進行設計,還要考慮到學生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情感,要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模擬。此外,教師也要把握學生的閱讀時間,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課堂上學習梁曉聲的《慈母情深》與吳冠中的《父愛之舟》,教師可以挑選適合的學生進行人物演繹,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模仿文中慈母彎曲的脊梁、深沉愛子慈父的姿態為班級其他學生生動地展示慈母與父親的形象,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養育不易與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母愛,也讓學生在父親平白樸實的語言中,感受父子深情,同時讓學生在經典文章中學習展現人物情感的描述手法與技巧。從這兩課中學生明白了父母對愛的付出的偉大,以此延伸課外的閱讀,最后筆者讓學生共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把閱讀清單整理出來,讓學生邊閱讀邊填寫閱讀清單,再請一些學生匯報《愛的教育》閱讀的收獲和體會。
(二)巧妙設計問題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發現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但是如果學生盲目地閱讀,最終對文章的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教師要讓學生在體驗法教學中更好地掌握閱讀能力,就要在閱讀之前,給學生巧妙地設計相關的閱讀問題。筆者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先讓學生給每篇課文都設計了問題。例如《自相矛盾》中學生會設計:“楚人的兩句話有何矛盾之處?”《田忌賽馬》中學生設計到:“課文主要寫了田忌跟誰賽馬?結果如何?”《跳水》中學生的問題是:“課文中的孩子起初笑得很開心,為什么瞬間尷尬了呢?”對于問題的設計,教師可以突破常理,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但是教師也要關注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梳理的問題信息是否完整、推想是否合理。這樣既結合了文章實際內容,同時又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能夠積極根據教師的問題去思考、去閱讀。除此之外,問題的提出還要有合適的時機,問題提出的最佳時機在于文章的一些銜接點、轉折點以及某些情感變化之處等,這樣能使學生增加好奇心,可以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去探索、去體驗。
三、拓展課外延伸,體驗閱讀樂趣
群文閱讀從來不是停留在書本內容,也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教師需要通過和學生一同閱讀大量主題類或對比文章,從中總結出重要的知識點和觀點,以更好地運用于其他的學習模塊和生活中。核心素養要求現階段的小學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不應該滿足于對文章相同點和不同點的總結,應引領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理解文章所表述的觀點,讓學生鍛煉自主學習和思考、舉一反三的能力??梢砸恢芘e辦一次課外閱讀交流會,把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的好書進行分享。例如,主題分享可以以動物為主,師生一起學習《森林報》與《昆蟲記》,這兩本書籍都描寫了動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的不同之處與圖片相結合的相同之處,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森林報》是一本有趣的書,帶領讀者探尋大自然的無窮奧秘;《昆蟲記》是法布爾耗費畢生的精力觀察昆蟲寫成的生活科學巨作。學生可以根據書中的內容認真地介紹這兩本書的不同之處,在《森林報》不僅寫了動物,還把植物也融合在一起來寫?!独ハx記》介紹了100多種小昆蟲,詳細刻畫了昆蟲生存的自然規則。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都能暢所欲言,通過這樣的方式,拓寬學生的閱讀知識面,體會課外閱讀帶給自己身心的樂趣。
四、開展多樣活動,重視閱讀主體
多樣式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教師可以將不同性格、不同優勢、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合理分配成多個小組,依據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活動內容的分配,組織學生共同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言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在學習課外科普文章《假如沒有灰塵》《新型玻璃》時,筆者讓學生觀看科普小視頻,要求學生邊看邊記錄視頻中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如“《新型玻璃》這篇文章中的新型玻璃是如何制造的?采用一些什么樣的材質才能不會破碎?會不會有隔音、防曬、防私密等一些功能?”圍繞問題去記錄的時候,學生收獲就很多,提高了想象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群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特點,為學生的思維多開一扇門。但同時必須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當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考,承認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在表達觀點方面有所不同,這也是教師必須持有的教學態度。
五、采用新穎復習,鞏固學習成果
新穎的閱讀模式在于開展群文閱讀時充分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發言,相互溝通交流總結文章的異同點,將相似的文章歸類,對立的文章列為對照組合,同時在進行鞏固練習時也可以通過相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上課情形,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踴躍發言,用相同的復習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記憶,從而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在復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場景、景色、情感等出發,這樣通過建立相似的場景和主體,讓學生按照主體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學生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在一定的情境中迸發出很多的思路。如復習李清照的《絕句》時,筆者在課前請學生收集課外積累的《絕句》,以及課內所學到的《絕句》,讓學生分享自己查找到的《絕句》,共同探討:“為什么這幾首詩都叫《絕句》?”通過群文閱讀的復習方式,發現學生對古詩詞的文本記憶更加深刻,理解了詩歌的內涵,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閱讀的情境中。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群文閱讀方式,構建科學的閱讀組合,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圍繞群文閱讀主體進行教學延伸,多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采用主題式的鞏固訓練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優良的品格。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