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英
聽一個國學公益講座,在互動環節,我提了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我內心是有一些答案的,但是我很想聽一聽講座人作為國學專家的回答。
“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先人是怎樣生活的,想要了解過去的真實情況,那么我們就要學習文言文?!敝v座人是歷史學方面的教授,所以很顯然她是從歷史的思維角度來回答的。
學生可能會反問:我不想了解先人是怎樣生活的,我也不想了解過去的真實情況,我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或者轉換成更深的追問:我們為什么要了解先人的生活,我們為什么要了解過去呢?
講座人的回答,我覺得留白太多了。
我們學習文言文,難道只是為了了解過去嗎?
首先我們要把兩個膚淺的回答扔掉 :一個是,因為教材里有文言文,所以我們要學;一個是,因為考試要考,所以我們要學。
說膚淺,其實是我膚淺,這兩個回答實際上最現實也是直接原因。
接下來,我們要說說根本原因。
當我們的親人還活著的時候,我們記著他們是我們生活的本能。但是,當他們離開之后,成為歷史之后,我們為什么還要記著他們,為什么還要追憶他們活著時的故事,為什么還要帶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后輩去祭拜他們,為什么還要和后輩講述祖先的故事,甚至要寫下家譜以防忘祖呢?
我們能解釋這個現象嗎?你覺得這樣做有必要嗎?
如果一個家庭是這樣的,那么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說,不,應該是作者都德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一個國家的人民,倘若忘記了自己的語言,就如同成了監獄里亡了國的奴隸。
文言文,是我們祖先的圖騰。我們在這一圖騰里追溯文字的演變、國家的興衰、民族的融合、文化的興替。它裝載的是我們每個人,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的靈魂。
不是所有死亡的東西都失去了價值,死亡和新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慎終追遠,常思既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文言文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一座橋梁、一把鑰匙,是連接我們生命的筋脈。
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把文言文作為一種語言工具,也要深入歷史中去,學習積累一些詩詞歌賦,更重要的是,文言文中駐扎的是我們的根,我們身體的根、思想的根、文化的根、情感的根——儒家的人與社會,道家的人與自然,佛家的人與生命;田園詩里的天人合一,邊塞詩中的忠君報國,山水詩里的物我相忘;《易經》里最早的辯證法,《詩經》里最古老的美學……
人生三大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在我們的文言文里藏著大智慧,孕育著新生命的自信。
我們學習文言文,英國人學習莎士比亞,日本人學習俳句……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人都視自己古老的文字為珍寶。如果你不懂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就站在祖先的墳前去想一想吧。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文言文都被毀之一炬,從此,我們不再有學習文言文的負擔,那么我們這些被斬斷了根的人,被斬斷了根的民族,也如同浮萍一樣。
學習文言文,并不是讓我們回到過去,而是更好地走向未來;不是讓我們固步自封,而是更好地守正創新。
學習文言文,可以修身,可以養性,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文言文的旅程,就是尋根、扎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