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烽
學生評價改革是教育評價改革的核心,其根本目的是改變單純以考試手段評價學生的狀況,糾正唯分數、唯升學錯誤導向,減輕學生應試競爭壓力和學習負擔,為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創造條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與國家和區域層面組織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升學考試和學業水平考試不同,中小學校自主實施的學生評價,評價主體是學校、教師或第三方專業機構,評價對象是學生,評價內容包括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展情況,評價目的是引領和改進本校教育教學工作。
自從本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啟動以來,全國中小學普遍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成長檔案記錄制度,許多學校自主建立了學生評價體系,改變了傳統的單純以考試、測驗評價學生的做法,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改革,對推進素質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學生評價還普遍存在學業成績與綜合素質一手硬一手軟、評價過多過細、學生負擔和教師工作壓力增大等現象。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和學校管理改革不配套、與考試招生制度不銜接,也制約了學生評價的開展并影響了其效果。深化學生評價改革,還需回溯改革初衷、遵循教育規律,堅持人文主義教育觀,對學生評價的功能、組織方式和適用性進行審視和改進。
針對不同學段和年齡段學生的評價,不僅僅是內容有區別,更重要的是在評價目的、方式方法、評價結果使用等方面存在差異。一般來講,中小學開展學生評價需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自然生態原則。理想的評價應當是在學生不知道自己被評價的狀態下進行的。學生發展的成績是學來的、教來的,而不是“評”來的。特別是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評價很多都需要用到觀察法,更應該“靜悄悄”地進行。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來講,當他們知道自己正在被評價,就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以迎合評價指標,使得評價結果失真。量子物理世界尚且存在測量者影響測量對象的現象,何況是人與人之間?讓孩子長期生活在被評價的氛圍中,評價就會成為一系列無形的束縛。經常性的對評價的感知、對評價者和評價指標的迎合,很可能會破壞孩子輕松快樂成長的氛圍,甚至使孩子養成刻意迎合討好、缺乏自主自信和做事縮手縮腳的習慣。在評價結果是否告知學生本人的問題上,也建議教師采取審慎態度,特別是涉及那些學生暫時表現不佳的方面。每個未成年人都有著無限的發展可能,而評價結果很容易起到心理暗示作用,這就是很多心理學家反對普遍性的特別是針對兒童的智商測驗的原因之一。保護學生成長發展的自然狀態、維護正常的教學生態,應當成為學生評價的第一原則。
二是主體性原則。學生評價要堅持評價者的主體性。學生評價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評價,主體是教師,一般是由任課教師、班主任等組成團隊,必要時請第三方人士參與或征求家長的意見,學生是評價客體。盡管有評價理論認為學生參與能夠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但筆者認為評價只是教育的輔助手段,應當與教育教學有明確的分工。學生參與對自己的評價,只適用于建立了明確學習目標導向的高年級學生,對于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參與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一件很尷尬的事,他們還不能客觀準確認識自己,參與評價過程對他們的影響因人而異,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學生參與對同伴的評價并不值得推廣,因為評價是一種科學方法而不是一個民主程序,試圖以未成年人的“民主”彌補評價科學性上的不足是無效的。同伴參與會讓孩子過早體驗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惡化班級氛圍,甚至可能侵犯孩子隱私,引起同伴之間的歧視。因此,學生評價的主體只應當是教育者,不能泛化。
三是低利害性原則。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單純以考試成績為標準導致學生片面發展和過度競爭,為此,學生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或核心素養、關鍵能力作為改革方向。不同學校設計了不同的評價維度,這并不影響實現評價改革的目的。然而,正如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經歷的那樣,只要應試競爭背后的理念和制度系統不變,評價維度再多、再全面,也都會變成學生比拼的標的物。只要學校仍然強調學生之間的競爭和比拼,那么所謂全面發展也會被功利主義誘導得變了味道,學生評價無論如何改革,也無非是瞄準升名校的目標,無法成為抵御“唯升學”教育傾向的有效屏障。因此,學生評價不應當是一把或幾把尺子的橫向測量和比較,而應是基于每個學生自身發展情況的縱向比對,發現每個人的優勢和不足并為實施個性化教育提供依據,應警惕功利主義導向賦予學生評價過高的利害性。
四是有限目的原則。目的的單一性對做成事情非常重要。無論是在政策實踐還是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本想“一箭雙雕”結果卻互相掣肘,哪個目標也不能很好完成。例如: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初衷是為高中教育教學服務,但在現有招生體制下,如果與升學“掛鉤”,則會使得評價過度注重選拔效果,而不“掛鉤”的結果則是學校不會重視。學生評價的初始目的,是為學生個體發展提供診斷,如果與獎懲和升學掛鉤則會直接改變其性質。當然,學生評價的功效不能僅限于此,但用于其他方面的目的則需要有相對獨立的操作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評價結果進行學情教情診斷,學校可以參考學生評價結果進行管理改革,但這些目的應該納入各自相應的操作系統去實現,不應體現在學生評價的設計和操作過程中。例如:如果將學生評價結果與教師評價掛鉤,則無法避免學生評價的高利害性,從而導致班級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比拼,導致學生評價在設計階段就摻雜這些無關因素。
五是極簡性原則。綜合性的學生評價替代單純的考試評價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因而正確實施學生評價,應當成為每一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基本功。同時,有些學校推動工作過度依賴評價改革,在校內實施的學生評價種類過多、指標過多、頻次過多,再加上賦予學生評價高利害性,導致教師學生普遍感到壓力過大。這樣的學校也許會給人一種積極進取、井井有條、質量很高的印象,但不合乎給師生減負的大方向,難以形成寬松和諧的氛圍,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特別是對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說,評價無時無處不在的學校是令人恐懼的。既然是綜合評價,就要相對全面才能對學生的整體發展情況做出基本判斷,然而評價又必須簡便易行,這對評價工具和方法的科學性提出很高要求。實際上,評價學生的發展情況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也并不是越細致就越科學、越深入就越好,國內外有一些簡便易行的學生評價工具可以借鑒。
學生評價的直接作用是改善教育的微觀生態。通過學生評價,可以診斷學生各方面發展狀況,引導教師逐步轉變教育觀念、調整工作方向、改進教育教學,為高年級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調整學習策略提供依據,為教師評價和學校管理改革提供突破口,為家校溝通和家庭教育指導提供技術依托。學校層面的學生評價改革實踐中,在評價的功能發揮方面,要警惕過度使用評價的教育功能,將評價指標轉變成學生日常的任務指標,整齊劃一的要求將對學生主體能動性培養和個性化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也不能過度強調評價結果的競爭性比較,如果給學生的素養發展賦分分級,就會使得學生之間的競爭升級,應試教育就變成了“應評教育”。此外,還要避免以上以評價代替管理的傾向,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納入評價的僵化框架,簡單將學生評價的結果與教師績效考核、評比等掛鉤,勢必破壞學校應有的生動活潑、團結協作的氛圍。
學生評價改革意義深遠,但評價應當把握好“度”,才能成為應試教育的對沖力量,才能營造健康的學校教育生態。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編輯 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