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鐵成
摘要基于九年一貫制合并學校面臨的現實挑戰,北方工業大學附屬學校探索通過不同學段合并校的全方位深度“銜接”,形成九年一貫制學校一體化發展的特色辦學模式。一是明確“優勢成長教育”文化定位,重建組織文化,系統規劃學校的整體發展;二是以“一月一素養”為目標、“一班一專題”為途徑,構建融合貫通的德育體系,形成一體化辦學特色;三是以成長銜接為抓手,優化配置師資,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提供強力支撐。
關鍵詞 九年一貫制;合并學校;組織文化;小初銜接;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2)11-0054-03
注釋: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2021年度課題“教育集團背景下幼小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縱向銜接一體化的行動研究”( 課題編號:SJSYB2021—007)的研究成果。
九年一貫制學校有利于統籌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從而保證學生的穩定成長及可持續發展。為此,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合并學校,北方工業大學附屬學校(以下簡稱“北方工大附校”)直面現實問題,基于不同學段合并學校在管理模式、課程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從重建組織文化、重構德育體系等方面持續發力,探索形成九年一貫制合并學校一體化發展模式,在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逐漸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簡要闡述我們的探索與實踐。
北方工大附校由三所一般中小學合并而成。這些學校在原有發展過程中都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形成了本校特有的文化,既有各自的優勢,也存在不同的問題,特別是一般校可能還存在管理體制不完善、教師觀念落后、內部矛盾重重等復雜多樣的問題。如何將各合并校的干部、教師凝聚在一起,實現人的融合,是合并學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從學校組織文化的重建著手,以發展愿景凝聚價值共識,為學校未來發展凝心聚力。
1. 明確文化定位,系統規劃學校整體發展
其一,梳理歷史文化,尋找價值契合點。合并之初,學校領導班子便著手梳理合并前三所學校各自的文化脈絡,總結不同學校的精神內涵和辦學特點。通過系統研究發現,三所學校都遵循了一條“追求辦學特色,構建優勢領域,激發學生潛能”的發展思路。無論是原來的中學創辦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開設計算機網絡特色班,還是原來的小學打造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管樂隊、提出“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均是希望通過打造特色項目來建立學校的辦學優勢,以此形成教師隊伍的專業優勢,促進學生的潛能開發。
其二,共繪未來藍圖,明晰發展新方向。在此基礎上,學校依托北方工業大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學術背景,結合一般校師生自信心不足但勤懇踏實的特點,系統規劃合并學校的整體發展,提出“優勢成長教育”的文化定位。所謂“優勢成長教育”,即在“學生的自信和教師的喚醒”中發現優勢、在“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引導”中發展優勢、在“學生的自立和教師的激勵”中發揮優勢,倡導學生、教師雙動力發展模式,通過雙輪驅動、雙翼齊飛,實現師生優勢的協同發展。至此,我校確立了一條以建立優勢、實現領先為核心文化的未來發展之路,堅定了以優勢育人、以優勢治學、以優勢提質、以優勢增效、以優勢制勝、以優勢引領的辦學決心。
2. 舉辦品牌活動,助推學校文化深入人心
為了讓“優勢成長教育”真正發揮凝聚人心、統領發展、輻射全局的強大作用,學校舉辦一系列全校性大型品牌活動,包括“一校一品”全員運動會、電影節、安全教育嘉年華等,不斷增進合并學校干部、教師之間的交流協作,以此振奮精神、凝心聚力,推動學校文化深入人心。例如:為了讓師生、家長廣泛參與學校管理及各項活動,我們舉辦了“愛祖國強體魄,做自己贏未來—‘金未來杯微電影節”活動,為參與者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也為師生及家長發現、發展、發揮自我優勢提供了舞臺,從而讓“優勢成長教育”的學校文化理念逐漸在全校師生、家長心里生根發芽,成為北方工大附校人的共同追求。
九年一貫制學校在育人連續性方面具有很大優勢。為此,我們基于“優勢成長教育”的文化定位,探索構建融合貫通的一體化德育體系,打造系列進階性特色德育活動,凸顯了一貫制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
1. 一月一素養:以進階式德育目標培育“完整的人”
我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于學校的“優勢成長教育”理念,提出了校本化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善、志、技、恒、律、責、識、合、悅等九個方面,旨在塑造和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時聚焦核心素養培養,以“一月一素養”為思路,明確了九年一貫的德育目標。
所謂“一月一素養”,是指將一年的12個月(其中1月和2月、6月和7月、8月和9月分別合為一個月)與上述九個方面的核心素養相對應,搭建完整的德育目標框架。其中,第一學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從8月至次年2月,依次對應善、志、技、恒、律五大核心素養,從人的本性出發,關注“我的道德”“我的夢想”“我的才藝”“我的意志”“我的行為”的發展;第二學期注重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從3月至7月,依次對應責、識、合、悅四大核心素養,關注“社會責任”“全領域知識”“多方合作”“文明禮儀”的發展。我們認為,學生只有個性和社會性協同發展,既有對自我理想的追求,也有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基于以上貫穿全年的德育目標框架,我們從思想情感、生活衛生、學習求知、文明禮儀、遵紀守法、健康安全、勤儉環保和志愿服務等八個主題入手,開發了德育校本課程“小未來養成記”。課程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把學生“小未來”的養成落實到一個學年的9個“成長教育月”中,包括建德月、銘志月、術攻月、持恒月、律己月、職守月、博雅月、尚合月、從心月,旨在讓學生學會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以及如何與人溝通合作、如何承擔責任義務、如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等。例如:11月為術攻月,主要通過時事論壇、時事競賽、科技節等市區和校級活動,促進學生勤思考、廣實踐、多探究,達成“技”的培養。
2. 一班一專題:以系列化德育活動鐫刻“青春印記”
我們以“一班一專題”為途徑,將每個月的德育目標落實到每個班級、每位學生,推動九年一貫的德育活動螺旋進階,助力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圍繞上述每個月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結合本月與核心素養內涵接近的節日、紀念日、重要時間節點等,挖掘教育素材,設計不同內容、類型的德育活動,形成當月的教育主題群。在此基礎上,九個年級分別選擇教育主題群中的某個主題開展活動,從而形成各個年級專屬的德育活動專題。例如:12月是持恒月,所對應的核心素養“恒”包含認真、執著、拼搏等內涵,基于此,各年級分別形成了“21天=1個好習慣”、家庭“毅力”小檔案、與時間賽跑、溫暖無聲世界、一生專注一件事、“一二·九”長跑活動等德育活動專題。不同年級在同一個月中開展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德育活動,不僅營造出百花齊放的校園圖景,也豐富了德育活動實踐,建立了可供借鑒的德育活動資料包和教育資源庫。
此外,我們還以學生發展中心設計的“青春印記”成長評價手冊為載體,從學校、同伴、家庭、社會等多個層面,對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表現實施多元評價,頒發“青春印章”,使學生在深度參與中增強體驗感、獲得感,從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學校合并后,如何合理調配原有的中學和小學教師團隊,優化配置師資力量,促進教師隊伍素質提升,是九年一貫制合并學校發展的重點和難點。三校合并后,北方工大附校調整組織架構,將全校分為低年級部(一、二年級)、高年級部(三、四、五年級)和中學部(六、七、八、九年級)。學校圍繞“六年級合并到中學部”這一主要調整,積極推進中學和小學教師共同執教六年級,通過互相聽課、協同備課、專項培訓、課題研究等方式,促進中學和小學教師優勢互補,共同助力學生的成長銜接。
1. 以小初銜接為突破口,引領教師團隊協作共進
小初銜接階段是統籌中學和小學教師資源的切入口,在小初銜接年級,教師最容易形成交流和互補。為此,學校遴選安排教學經驗豐富、師德素養較高、有強烈責任心及愛心的中學和小學部教師共同從事六年級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學教師和小學教師通過集體教研、參與培訓等方式,在教育教學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一方面,學校組織中學部和小學部教師開展協同備課,共同參與市區級教研活動,引導不同學段的教師加強交流、互相幫助、共同提升。我們在這一過程中注重“引進來”,積極邀請相關市區級學科專家和教研員走進學校、深入課堂,指導小初銜接年級的日常教學工作;組織教師進行中學和小學課程標準的比較學習,中學和小學教師通過互相聽課評課、彼此交流研討,加深從學生成長的縱向角度對不同學段學情特點的思考,夯實對新中考改革中“把九年的積累考出來”要求的認識;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同一節課由中學和小學教師共同設計、分別實施,通過課例研討增進教師對不同學段教學異同點的理解和把握,以此提升教學交流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學校結合市區各級各類培訓項目,統整中學和小學部優質教師培訓資源,讓銜接年級的教師有機會參與到更多培訓項目中,助力教師的專業提升與發展。我們主張教師不僅要加強實踐學習,更要增進理論學習,通過為教師提供專業書籍,促使教師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班級管理、德育工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進一步開闊視野,進而優化教育教學實踐。
2. 以課題研究為關鍵點,助力教師“一體化”提升素養
開展課題研究是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途徑和重要方式。對于九年一貫制學校來說,進行有關小初銜接的課題研究具有天然的人員和資源優勢。對不同學段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認知規律、生涯發展等多個方面的研究,能夠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整體意識,有利于教師確立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避免違背教育規律的短視行為,從而切實推動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為了促進小初銜接,我校圍繞六、七年級教育教學開展多項相關課題研究,其中既有學科教學類研究,也有生涯發展類研究,如“小學與初中數學由具體運算到形式運算銜接的研究”“九年一貫學校小學高段數學教學與初中有效銜接的實踐研究”“九年一貫制背景下英語學科滲透生涯發展的實踐研究”等。教師以課題為引領開展系統研究,進一步反思實踐,不斷提煉、總結小初銜接教育教學工作的經驗與成果。例如:數學教師團隊通過教材分析、學生訪談、問卷測評等研究方法,確立了由“算術數”到“有理數”、 由“數”到“式”、由“實驗幾何”到“論證幾何”等小初數學的過渡銜接點,教師據此開展進一步研究,并帶題授課,積極進行課堂實踐。
此外,我們還通過“同課異構”課例研究、學業監控評價、師生家長訪談等方式,及時總結、不斷深化課題研究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研究與實踐相融共進,專業素養得到提升,在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和學校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了強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王玉國.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發展定位與系統改進[J].中小學管理,2020(1):34-37.
[2] 包赟甲,聶興貴.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管理的對策[J].吉林教育,2017(31):35.
[3] 孫冬槐,胡爽.順勢銜接·拾階而上:為學生搭建成長的階梯[J].中小學管理,2022(6):59-61.
(編輯 黃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