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斯慧
一直以來,朗讀教學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創新朗讀教學的方式,優化朗讀教學的設計,提升朗讀教學的實效,運用合理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對朗讀技巧和方法的系統講解,要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朗讀。
一方面,要讀出感情。在朗讀前教師要帶領學生掌握閱讀文本的主題,了解閱讀內容的中心思想,并對文本的創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學生才能更準確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教學《火燒云》一課時,如果不介紹作家蕭紅的生平和背景,學生就很難將“火燒云”的神奇美妙與熱愛生活相聯結。
另一方面,要讀出節奏。節奏能夠很好地體現出文本的輕重緩急,準確的節奏把控可以更好地體現和表達文本的跌宕起伏。教師應該注意多向學生講授朗讀的技巧,包括朗讀時的重音、停連等,這樣才能快速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效率的整體提升。
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在家提前預習文章,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己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早自習前讓學生自由朗讀,對學生預習期間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在課堂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進而使學生能夠繪聲繪色地朗讀文章。例如,在教學《月是故鄉明》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者是借助月亮表達了思念家鄉的情感。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歷過與父母分別的生活,所以他們很難理解作者對家人、家鄉的思念,也就無法明白為什么作者想要看到故鄉的月亮。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朗讀前啟發他們挖掘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試著與作者拉近距離,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情境教學是比較常見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可以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朗讀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和體會文本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的朗讀才更動人,更精彩。比如,在對課文《圓明園的毀滅》一文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昔日輝煌燦爛的圓明園場景呈現在學生眼前,將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讓學生直觀地“看見”圓明園的盛況。然后再向學生播放遭列強焚毀后的圓明園場景。這樣直接的、實況化的、由盛到衰的轉變,就能讓學生產生共鳴。此時,對圓明園由衷的痛惜之感和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就溢于言表了。情境教學能拉近學生和文本間的距離,從而推動學生朗讀情感的進一步升華,讓學生的朗讀感受更為真切和具體。
語文課本中選擇的文本,必然是經過精心挑選而出的最佳、最適合學習的文章。但不管是什么樣的文章,若學生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注重學習語言文字,而忽略了體味文章的內涵,那么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來說,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語感的提升也是極為困難的。因此,教師應該創新語文課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內在的含義。例如,在課文《懷念母親》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層次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很多學生在朗讀文章的第二段內容時,都會用比較高亢的聲調,但這種朗讀方式并不完全正確,高亢的朗讀不能完全表現此時的情感。那么就需要讓學生對“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這段文字有正確感情認知。除了必要的示范朗讀以外,教師還可以在讀完之后,提問:“你們離開過自己的母親嗎?有哪些體會呢?”“如果母親離開你們一年、二年呢?你們又是怎樣的心情呢?”通過引導性的提問,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學生的情感,從而讓學生用心去解讀文本。在語文教學當中,縱使學生沒有辦法產生具體的認知,但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也是可以進行理解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非常適合學生朗讀的。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領會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的風骨,領略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抓實朗讀訓練,作用可見一斑。只有反復地讀,才能增強語感,豐富詞匯的積累,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有“基”可“承”。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