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我們要多聆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急于對孩子做出評判。用心聆聽的耳朵是虔誠的,善于傾聽的心靈是敏銳的。有了傾聽的耳朵和愿意傾聽的心,我們才能與孩子和諧相處。
很多時候,教師、家長與孩子之間溝通不暢,關系緊張,甚至孩子看到教師、家長就煩,就是因為教師、家長在傾聽方面做得不夠。教師和家長要知道傾聽有多重要,要多傾聽,少說教,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優秀的教師和家長在這方面大多做得很好,他們良好溝通的實現離不開以下四條原則。
第一,誠心傾聽,真心面對。教師和家長要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并且聽懂孩子的真實意思。和孩子聊天時,最忌諱的就是說教、評判。傾聽孩子要堅持一個原則:對孩子、對話題保持濃厚的興趣,多詢問、少評論。這樣就容易讓對話繼續下去,繼而洞察孩子的真實想法。
第二,理解接納,學會共情。教師和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的話是否有道理,學會換位思考,傾聽孩子說話時要保持同理心。
有位媽媽說,當孩子跟她抱怨“功課好難!考不好”時,她明明很溫柔地安慰孩子“考不好沒有關系,成績不是那么重要!”,結果孩子卻生氣地說她根本不了解自己。
事實上,孩子需要的是了解他的心情、接納他的情緒的對話。媽媽可以這樣說:“我感覺你現在好像很難過,你愿意跟媽媽說說你的煩惱嗎?”像這樣,家長在溝通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孩子自然愿意交流,家長也可以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進而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第三,虛心建議,啟迪引導。教師和家長要坦誠地說出自己的經驗與教訓,提醒孩子少走彎路,引導孩子采取正確的行動,相信孩子經過不懈努力能順利到達理想的目的地。
第四,積極傾聽,鼓勵表達。例如,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顯得很不高興。
家長A:“你怎么了?看著好像不高興啊。”
孩子:“小明打我了。”
家長A:“你怎么又跟人打架!去學校是讓你好好學習,你天天惹事兒。”
這個時候孩子會怎么樣?
家長B:“我看你好像有點兒不高興,怎么了?”
孩子:“小明打我了。”
家長B:“和小明發生矛盾了呀,你現在肯定很難過吧!”
孩子:“嗯……”
這個時候孩子又會怎么樣?
我們知道,家長B的方式更容易引導孩子說出來發生了什么事。仔細分析兩位家長語言的區別,家長A一聽孩子和同學打架了,立馬批評、指責,沒有關注孩子的情緒,也堵住了孩子的話。而家長B首先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使孩子很快平靜下來。這就是積極傾聽。家長B重復了一遍問題,然后表達對孩子的共情,對話是以孩子為中心的。當情緒被接納、理解,不良情緒常常會奇跡般地消失,孩子就會愿意繼續交流。
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教師和家長也都是在解決問題中進步的。我們要善于傾聽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孩子敞開心扉,更好地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