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燕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巧妙追問,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激發學生的潛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大部分情況下,時機都是因巧而生,緊接著快速消退。因此,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人工”創造一些時機,進行即時追問,使問題和學生心中所想激烈碰撞。
建立即時追問機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學生的文學素養、認知水平有差異,因而對作品的解讀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適時對問題進行剖析,使學生的理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即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對作品理解和認識的偏差,及時構建新知。
以《相信未來》為例,有學生看到“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一句,認為作者是在描寫自己的失戀。此時,教師要進行追問,引導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重構認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結合作者的創作環境,你是否可以感受到‘鮮花的其他含義?”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從作者的創作環境出發進行解讀,讓學生意識到作者是因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理想與熱愛都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因此,詩中的“鮮花”象征著榮譽、機會和成功。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即時追問的作用,帶領學生走出誤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針對盲點即時追問,助學生撥云見日
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還要解答學生的疑惑,助學生撥云見日。
以《相信未來》為例,“相信什么?相信未來”是大多數人常常說的話,但也有人不理解“為什么要相信未來”。學習這首詩時,學生也會對此產生疑惑。因此,教師要針對盲點提問:“未來是沒有到來的某一天,為什么大家要去相信它?”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并寫一篇感想。在寫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明確自己的想法,同時提高閱讀能力。
抓住追問時機,引導智慧碰撞
問題并非即時追問的中心,提問的時機才是關鍵。課堂以教師為主導,提問的時機把握在教師手里,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狀態敏銳地做出反應,并在恰當的時機進行追問。也就是說,教師要把握好發問的時機,讓學生的思維相互沖突、相互刺激,使學生的思維廣度、深度都有所提升。
在《相信未來》中,詩人描述了一系列真實的罪惡,如“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等。學生也許會不停地尋找詩人描述的真實的罪惡,偏離學習的主題。教師要適時提問:“詩人寫‘相信未來,為何要先描繪現實生活?”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思考,更好地理解詩歌。學生大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說:“因為現實有太多苦難,詩人才會把自己的希望放在未來。”也有學生說:“現實是鋪墊,詩人在經受了苦難之后,變得更加忠于自己的信仰。”在教師的提問與指導下,學生的思想和認知都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