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棟 顧晶晶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業人的一年都是忙碌的。農業科研戰場在“地”,周期卻以“年”來計,辛勞事業需非常之功,初心堅守更需精神支撐。河南省甘薯雜糧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洛陽農林科學院甘薯谷子研究所所長王自力研究員,參加工作37年來,踐“三?!本瘢沸拍钪?,執歲月為犁,在甘薯雜糧科研崗位上,矢志不渝奮力耕耘,用科技之力收獲田疇豐收。
從事甘薯產業,他如老黃牛般默默負重堅守
從農村來,饑餓和苦難讓他學會了堅強。從事農業科研,這種感情讓他懂得了奮發。他黝黑的膚色,可以看出風吹日曬的痕跡和歲月的洗禮。由黑發小伙到白發中年,由稚嫩學生到學科帶頭人,他始終像一頭老黃牛,帶著這份執著奮力前行。從春節后上班開始育甘薯苗,到春薯、夏薯種植管理,試驗地的調查記錄,穿插進行育種材料的嫁接,短日照處理誘導紅薯品種開花、雜交授粉,到十月中下旬收獲后考種,進行甘薯后代材料耐貯藏性的觀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一干就是37年。剛開始的時候,課題組只有他一個人,經費只有幾百元,他憑著苦干實干,硬是扛了過來。回憶這段經歷時他說:當時沒有想那么多,干好每一天的工作,往前走就行了。
試驗地就是試驗室。早期因為人手不夠,在試驗地里調查測量,一個人手上沾上泥土露水,沒辦法再進行記錄,他只好利用星期天的時間,讓上小學的孩子做記錄,還美其名曰到大自然進行實踐鍛煉。每每提及當時孩子因此而用真情實感寫出的作文《“土”爸爸》在《洛陽日報》上發表時,他總是感慨萬千。磨難是最好的大學,努力耕耘,大地定會報之以歌。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還是選育出了洛陽農林科學院第1個通過國家鑒定的甘薯新品種“洛薯10號”,第2個國字號“洛薯11號”,甘薯新品種選育的道路,他越走越寬。
讓農民富起來,他甘為孺子牛用科技助力產業
從農村出來,深知農村、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的強烈渴求,造就了王自力服務產業的意識。他俯身甘為孺子牛,科技興農成為他擲地有聲的錚錚誓言。伊川縣有一位育薯苗半輩子、在當地被譽為技術“響當當”的老農,在一次交流中王自力發現了他育苗中的問題,兩人產生了分歧。面對質疑,王自力不厭其煩,一次次講解,一次次建議,幫老農解決了多年來育成的種苗移栽成活率不高的問題。當年紅薯豐收時,老農打來電話表示感謝,他們也成了忘年交。在孟津縣,聽了王自力的高產高效甘薯栽培技術培訓后,一位老農感慨地給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種了半輩子紅薯,今天才知道咋種紅薯了!”這些肯定與真情,令王自力備感欣慰。
多年來,王自力始終堅守“產業走向哪里,科研力量便注入哪里”,奮力為甘薯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為了搞好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他常年深入一線進行生產調研和技術培訓,田間地頭當課堂,熱情講解助薯農。王自力有一個體會,就是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提高群眾的專業技術水平,更要改變群眾的一些固化思想,要跳出紅薯看紅薯,跳出紅薯干紅薯。他說,以前紅薯主要解決溫飽問題,產業需求是高產;現在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要更注重品質和營養,為此,他帶領團隊全力研發推廣栽培技術,加速專用機械的研發應用,培養出更多的新時代高素質職業農民,全面助力甘薯雜糧產業做強做優做出特色。
矢志創新圖強,他勇做拓荒牛育品種創品牌
創新是科技的生命,更是一個農業科研工作者的追求。為了這份追求,他瞄準新品種,主持選育國家鑒定甘薯新品種2個、省鑒品種4個,參加選育品種16個。王自力常說:“選出甘薯新品種不是目的,品種在生產上應用,讓群眾實現增產增收才是一個農業科技人員的責任和最大愿望?!痹谌觋柨h,他選育的被群眾稱為“好看、好吃、好貯藏、好賣”的“四好品種”——“洛薯13”推廣面積達8萬畝,在連續11屆紅薯擂臺賽中奪冠,實現了讓甘薯產業由“大”變“強”的華麗變身。憑借“洛薯13號”,“汝陽紅薯”更是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作為拳頭產品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洛陽優質農產品展銷會”,銷售價格達20元/千克,引起轟動。為了推廣好這一品種,他在汝陽縣創辦“紅薯擂臺賽”,一辦就是12年,為甘薯產業發展構建平臺。后來擂臺賽被升級為市級比賽,不僅促進了產業發展,也豐富了文化內涵,在全國成為典范。
加工是延長產業鏈的關鍵,也是河南省甘薯產業發展的短板之一。王自力主張“抓兩頭”,就是抓好“田間”“車間”。在“田間”,他根據當地加工、銷售需求,教會群眾如何科學選擇甘薯新品種。在育苗方面,開展健康種薯種苗基地化生產,通過技術指導,將傳統的產量導向轉變為質量導向,提高商品率。在“車間”,他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全面助力產業鏈延伸,帶領河南省甘薯雜糧體系團隊研發推廣了甘薯保鮮窖專利,使甘薯從收獲即售賣到儲藏“待價”,每畝收益增加近千元,由此還促進了河南省甘薯產后加工全面升級。結合市場需求,王自力把目光投向了附加值更高的富硒紅薯,利用三年時間,主持制訂了“嶺上硒薯”優質農作物富硒生產技術規程,讓“富硒地”變“富裕地”,引領了洛陽甘薯產業市場化、品牌化發展。
邁向新征程,他將弘揚“三牛”精神勇毅前行
37年的堅守,王自力帶領團隊先后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7項、地市級成果獎12項,主持或參與制定標準4項,參編專著6部,獲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5項。他本人獲得河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河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洛陽市優秀專家、洛陽市農業農村工作先進個人、洛陽市革命老區建設先進個人、洛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2019年年底,河南省甘薯雜糧產業技術體系啟動,他通過競聘成為首席專家。他的新目標是把全省的甘薯雜糧產業的科技創新、產業引領服務做好,并提出了“強基礎、重科技、抓兩頭”的甘薯雜糧產業健康發展新思路。在他的帶領下,體系選育的“洛谷8號”谷子新品種測產超過1000斤,甘薯新品種在丘陵旱地產量達7000斤,走出了持續用科技力量提升甘薯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體系發展新路子。談及下一步工作目標,他表示,將不負黨和政府重托,一如既往地用“三牛”精神激勵自己,永做一頭默默耕耘牛,拉動科技助力產業的犁鏵,用科技之力實現產業提質增效,把更多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生動踐行“用科技力量攥緊中國種子,為產業貢獻力量”的科技擔當!
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作為一名老黨員,在甘薯雜糧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希望田野上,王自力將初心不改接續登攀,躬耕田疇為之奮斗!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