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欣

摘 要:結婚彩禮是我國傳統婚姻文化的重要內容,然而近年來農村的高額彩禮問題卻使其原本象征婚姻締結的美好含義不復存在。本文旨在基于通婚圈、婚姻市場理論以及婚姻支付理論分析,探討農村高額彩禮成因,并嘗試提出治理高額彩禮現象的“三治”融合治理路徑。
關鍵詞:農村高額彩禮;通婚圈;婚姻市場;“三治”融合
彩禮是我國婚姻習俗之一,這一習俗延續至今,仍是婚姻締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結婚彩禮節節攀升,結婚所需的婚房、婚車以及現金,其價值相加可高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高額彩禮正在阻礙著鄉村婚育率,并影響著正常的鄉村社會秩序和鄉村社會治理成效,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大鄉村社會問題。
一、相關理論闡述
(一)通婚圈與婚姻市場
“通婚圈”是兩性婚姻關系締結而形成的特定社會圈子。一定區域內的人們由于相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或者其他原因而相互通婚形成特定的通婚圈。在社會學研究中發現,人類的通婚圈有著特定結構,即一定區域內往往有好幾個通婚集團,其中某一集團傾向于為另一集團提供婚配對象。“通婚圈”是在傳統村落基礎上形成的特定社會圈子,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跨區域性的人口流動導致傳統的農村通婚圈理論的局限性逐漸凸顯。隨著外出務工造成的婚姻資源流動,農村的區域性婚姻圈子也被納入全國性的婚姻市場。
(二)代際責任
代際責任是指代際之間的倫理義務,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雙向倫理責任。通過回顧以往研究發現,南方農村普遍存在低度責任感、低額彩禮的現象,北方農村則普遍存在高度責任感、高額彩禮的現象。在南方村落,代際關系在子女成年后發生重心轉移,重心向父母傾斜,此時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超過了父母對子女的各項義務,因此父輩對于子女的婚姻責任較弱。我國北方大多數村莊則普遍為多個不同姓氏雜居,相同姓氏組成一個“小親族”,大的姓氏會分裂為多個小親族。這種“小親族”之間通常會互相比較,其中對于男丁數量的比較尤其突出,因此在“小親族”內部傳宗接代是一樁大事。這對適婚青年的婚育問題形成了一種壓力,這種壓力還向父代蔓延,造成北方農村父代對于子代婚姻的強代際責任。
(三)婚姻償付與婚姻資助
婚姻償付與婚姻資助是婚姻支付實踐的兩種不同類型。婚姻支付指婚姻締結過程中所有形式的投入,包括資金投入、物品投入等。婚姻償付理論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婚姻支付實際上就是對于“她的家務、生殖力以及主要參加的儀式都因從一個家庭嫁到另一個家庭而發生了轉換”的補償。這一理論沒有把婚姻締結雙方擺在平等位置上,認為彩禮的本質其實就是對于女性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補償。婚姻資助理論則認為,在婚姻支付實踐中,大部分財富最終流向新婚夫婦。婚姻資助將婚姻締結雙方真正擺在了平等的位置。
二、農村高額彩禮成因分析
(一)性別結構失調與婚姻市場擠壓
在婚姻市場理論下,高價彩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目前男多女少的人口結構下,女性在婚姻市場中占據更大優勢,掌握了婚姻市場要價主動權。通過查閱我國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見圖)可以發現,我國的男性總人口數一直多于女性總人口數,雖然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的人口性別比有下降趨勢,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的性別比一直是高于100的。我國男多女少的性別結構導致了男女在婚姻市場中的地位不平等,類似于市場經濟中的賣方市場,當一種商品供不應求時,這件商品的價格則會圍繞商品的價值在合理范圍內不斷上漲。而女性不是商品,無法以客觀標準評價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因而結婚彩禮將不會受到其“價值”的限制而不斷上漲,直至超出合理范圍。
歷次普查人口性別構成圖
同時,婚姻市場的擠壓也是農村結婚彩禮升高的重要原因,“擠壓強度越大,彩禮就越高”。經濟發達地區相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適婚青年在婚姻市場中更受歡迎,因此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婚姻資源不斷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婚姻市場梯度結構由此形成。而這樣的梯度結構就造成了經濟發達地區婚姻市場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婚姻市場的梯度擠壓。農村相對于城鎮來說屬于經濟實力較弱一方,城鎮婚姻不斷對農村婚姻市場形成擠壓,導致農村地區結婚彩禮不斷升高。并且,即便是同樣在農村地區,結婚彩禮也會產生“偏遠山區—小平川地帶—城郊農村”依此遞降的現象。
(二)“傳宗接代”的使命感與人情社會的輿論壓力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對于傳宗接代的重視程度。而在代際責任高的地區,適婚青年的父母對其婚姻具有高度責任感,許多農村父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娶不上媳婦、無法傳宗接代是對祖宗的大不敬。同時,在鄉村人情社會中,后代繁衍問題還涉及“面子”問題。因此,受這種觀念影響大的地區其代際責任就高,農村父母們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孩子結婚生子,將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為他們提供物質幫助。并且,由于男多女少的人口性別結構以及全國性婚姻市場的梯度擠壓,農村適婚女性實際上是農村婚姻市場彩禮要價的主動方,農村適婚男性及其父母迫于傳宗接代的使命感以及同村村民的輿論壓力不得不傾其所有滿足女方所提出的要求。
(三)婚姻支付方式以婚姻償付為主導
結婚彩禮作為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總結起來其形式主要有兩種:婚姻償付與婚姻資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婚姻支付的流動方向由從男方家庭流向女方家庭,逐漸變為從雙方家庭流向新家庭。這種轉變得益于我國性別觀念的進步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因為婚姻資助更有利于婚后平等夫妻關系的建立。然而,某些農村地區仍然保持著婚姻償付的傳統,結婚彩禮最終會流向適婚女性父母。這就導致某些父母不斷抬高結婚彩禮來滿足自身私利,想要通過女兒的婚姻締結謀求自身利益。
三、農村高額彩禮的“三治”融合治理
(一)自治——依托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合理制定各項指標、規定
鄉村自治的內容主要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所規定的工作內容,包括基層組織的民主選舉、鄉村事務的民主決策、鄉村秩序的民主管理以及對于基層組織的民主監督。自治強調村莊內個體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從商議、決策到執行,依靠的都是村莊的內生力量。
對于治理農村高額彩禮陋習,鄉村自治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首先,應當通過召開村民大會的方式召集村民代表,基于村民們的普遍經濟情況,對村民的喪葬、嫁娶的形式等制定相關標準,并寫入鄉規民約中,規范村民行為。其次,紅白理事會應當負責執行村民大會所做出的決議,監督村民們收取彩禮的行為,嚴格控制彩禮數額、宴席規模以及婚禮流程。最后,村委會可以在村內的公共區域懸掛相關宣傳標語,宣傳正確的婚戀觀以及平等的性別觀,如“簡樸文明辦婚禮、平等和諧處夫妻”“生男生女都一樣”等。
(二)德治——發揮多元德治主體作用,開展多種公共文化活動
德治是最廣泛適用的社會行為調節機制。一切維護社會秩序的調節手段的有效性應該最終體現在個體的道德認知和行為選擇上。
要發揮鄉村德治對于高額彩禮的治理成效,首先,要發揮宗族組織的道德教化作用。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宗族組織的宗族力量逐漸式微。但傳統社會的結構并沒有完全瓦解,以血緣關系維系的鄉村社會錯綜復雜的人際交往、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在鄉村社會中仍然廣泛存在。因此,要充分發揮宗族組織的鄉村德治作用,通過宗族組織引導村民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破除“傳宗接代”等一些落后觀念,降低代際責任感以及減小同村村民對于個人婚育狀況的輿論壓力。
其次,發揮“生于本土、流于他鄉而又強勢回歸”的新鄉賢群體的作用。新鄉賢普遍具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相對廣闊的視野,他們的回歸將對實現鄉村善治發揮重要的作用。鄉村德治必須大力提倡和弘揚新鄉賢文化,充分吸引新鄉賢參與到鄉村治理之中,發揮新鄉賢所具有的榜樣力量以及感召力,引導村民們更新觀念,不為了一己私利而做抬高農村彩禮的推波助瀾者。
最后,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提高村民的道德修養,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例如,可以開展“農村好人”評比活動,樹立道德榜樣,利用道德榜樣引領村民修正自身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道德文明講堂也是鄉村德治的一個重要載體,可以通過道德文明講堂向村民宣傳正確的婚育理念,破除農村地區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提倡男女平等,間接地優化農村地區性別結構,減小農村婚姻市場的梯度擠壓。
(三)法治:制定法律法規明確彩禮的內涵和外延
我國現行的《婚姻法》明確規定: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但是,相關法律并沒有對結婚彩禮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彩禮的具體數額作出規定。有人認為,從立法原則來看,彩禮作為民法意義上婚姻雙方合同約定的證據,其協商與支付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行為,但是,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文風俗等因地制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當地結婚彩禮的最大數額做出規定是可行的。如2016年12月27日,河南省臺前縣頒布一項《臺前縣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建設“德美”臺前實施方案》,明確規定當地人的結婚彩禮不得超過6萬元,政府“有形的手”在治理農村高額彩禮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證明了法治對于農村高額彩禮現象治理的可行性。因此,地方部門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對彩禮做出限制,并明確禁止高額彩禮。
除了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條文直接規定彩禮最高數額,還應當加強對于進行胎兒性別鑒定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從法律層面入手,避免因“重男輕女”觀念而加劇人口性別結構失調,改善男女雙方在婚姻市場的不平等關系,從而避免高額彩禮的出現。
四、結語
農村高額彩禮問題是當前農村社會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對高額彩禮問題的治理迫在眉睫。本文引入“三治”融合治理機制治理農村高額彩禮問題,一是從村民自治入手,通過村民自治組織,調動基層力量,規范、監督農村嫁娶流程以及約束結婚彩禮數額;二是從鄉村德治入手,充分發揮多元德治主體的作用,并通過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活動引領文明鄉風,形成良好的鄉村文化,改善鄉村風氣,從思想根源上遏制鄉村高價彩禮的出現;三是從法治入手,對于高額彩禮的定義、懲罰措施等進行明確,形成相關法律法規,為高額彩禮問題的治理提供法律依據。只有將自治、德治、法治融入鄉村高額彩禮問題實踐中,才能更加系統、全面地治理農村高額彩禮問題。
參考文獻:
[1]唐利平.人類學和社會學視野下的通婚圈研究[J].開放時代,2005(02):153-158.
[2]陳文江,王雄剛.從“禮俗”到“市場”:高價彩禮的生成機制——基于隴東南X村的考察[J].甘肅社會科學,2021(05):16-24.
[3]杜姣.城市化背景下農村老人利他型自殺的形成機制分析[J].南方人口,2017(02):50-61.
[4]楊華.分化、競爭與壓力的代際傳遞[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34-51.
[5]申端鋒,農民行動單位視域中的小親族[J].江海學刊,2007(04):121-125.
[6]熊鳳水,慕良澤.婚姻償付·婚姻資助·姻親互惠——對農村婚姻支付實踐的嘗試性解讀[J].新疆社會科學,2009(01):101-105.
[7]楊華.代際責任、通婚圈與農村“天價彩禮”——對農村彩禮機制的理解[J].北京社會學,2019(03):91-100.
[8]李飛龍.社會變革與婚姻支付:20世紀50-80年代中國農村的彩禮和嫁妝[J].古今農業,2017(03):19-25.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責任編輯: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