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玉?
最近。“松弛感”忽然成為全網熱詞,起源于微博博主@黑貓白襪子旁觀的一次經歷:“有一家人出門旅游,行李卻因疏漏被退回,大家只能帶著身份證踏上旅程。但意外的是,當事人都沒有生氣、指責,甚至還在輕松討論落地后要買點兒什么,全程氣氛都非常松弛。”
博主發出“原來世界上真有這么松弛的家庭關系”的感慨后,引發了很多網友對原生家庭的回憶——“時刻處在‘備戰狀態”“事情一超出計劃就情緒崩潰”“小時候吃飯掉個勺子都要挨罵”……
“松弛感”是什么,怎么樣才算“松弛感”。其實,古人已經討論過了。有“逍遙游”的莊子,有狂放不羈的“竹林七賢”,既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放歌縱酒,又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
但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松弛感”并不是主流。我們更習慣朝乾夕惕,主張人要“獨處守心,群處守口”,強調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緊張感。有秩序、守規矩、能自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但也有顯而易見的“副作用”,它導致很大一部分人群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都很難放松。
其實,年輕人需要積極的“松弛感”,正如畢淑敏在《像煙灰一樣松散》中寫道:“你要像煙灰一樣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潛在的能量才會釋放出來,協同你達到完美。”煙灰,非常松散,幾乎沒有重量和形狀,它們懶洋洋地趴在那里,好像在冬眠。其實,在煙灰的內部,棲息著高度警覺和機敏的鳥群,任何一陣微風掠過,哪怕只是極輕微的嘆息,它們都會不失時機地騰空而起,馭風而行。
煙灰在放松中,積蓄著飄揚的能量。如同年輕人處在拼事業的最好年華,奮斗終究是青春的主基調,在積極的“松弛感”中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和節奏,才能更好地上路。
在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中,許知遠到訪的那一期,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許知遠沒有做節目里“應該做”的事,在鏡頭前干活,希望獲得觀眾的夸獎,他更喜歡深入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向海邊工作的阿姨請教如何抬扁擔更省力,吃著烤腸,吃著雪糕,就可以開心度過一個下午,在生活的各個細微處感受著“松弛感”。
我們何嘗不可以這樣呢?
下班路上欣賞美麗的晚霞,吃著西瓜擼著貓,在家里營造一個“松弛角落”,在那個角落放上自己喜歡的小東西……感受生活的美好點滴,讓自己從緊張的一天里抽離出來。
不過啼笑皆非的是,由于“松弛感”引發熱議,許多人竟然因“松弛感”而焦慮起來——我實在太緊繃,沒有辦法“松弛”下來怎么辦?
其實,有些人令人艷羨的“松弛感”是天生的,純粹就是“心大”。同樣,有些人如履薄冰的“不松弛”也是必然的。為了達成目標,一點一滴爭取,一手一腳打拼,苦心孤詣、步履維艱的人是“松”不起來的,對這些人而言,“不松弛”,才是他們的“松弛”。
當我們忘記要變得“松弛”這件事,而是活在當下,專注于此時此刻,也許我們已經活出了自己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