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漪
“春水漸寬,青青者芹。”芹菜頎長而鮮嫩,散發出縷縷清香,在輕風中搖曳,賞心悅目,令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機和美好的生活。
芹菜是普通的蔬菜,自古以來深得人們喜愛。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早有記載,《小雅·采菽》云:“觱沸檻泉,言采其芹。”《魯頌·泮水》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這都是描述先民在水中高興采摘芹菜的情景。《呂氏春秋·本味篇》提到“菜之美者”時,特意稱贊了“云夢之芹”。詩人徐志摩這樣描述:“水芹菜的全身都充滿了一種特異的芳香,在小池塘抑或是小河旁,那一叢叢矮小的植株卻有著誘人的景色,傘形細碎的白花,中空有棱的嫩莖……”煙雨迷蒙的天地間,淡淡的芹香彌漫,讓人的心兒若蝴蝶般翩躚起來。這里描寫的芹菜都是水芹菜,青秀可愛、芳香誘人。
芹菜有水、旱兩種,《本草綱目》記載:“水芹生江湖陂澤之涯,旱芹生平地,有赤、白二種。二月生苗,其葉對節而生,似芎。其莖有節棱而中空,其氣芬芳。”兩者性能相近,但旱芹香氣更濃,又名藥芹,藥食并用,以食為主,是蔬菜中的當家菜之一。
旱芹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青睞。唐代詩人王建的《題裴處士碧虛溪居》云:“春圃紫芹長卓卓,暖泉青草一叢叢。”描述山鄉野嶺的菜圃中旱芹修長鮮嫩。晚唐詩人許渾的《滄浪峽》曰:“紅蝦青鯽紫芹脆,歸去不辭來路長。”山峽人家的美味令人流連忘返。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的《買陂塘·五首·其一》這樣寫道:“買陂塘,半栽芹菜,一冬香滿莖葉。”初冬滿園的芹菜那種誘人的清新躍然眼前。
歷代文人對芹菜的吃法也頗有研究。詩圣兼美食家杜甫的《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曰:“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將剛釣來的鯽魚切絲,用剛采摘的水芹熬粥,嫩白滑爽的魚絲隨著淡綠的湯汁流到口中,清雅芬芳,如飲碧澗瓊漿。蘇軾被貶黃州時,將當地盛產的芹菜和家鄉帶來的春鳩肉一起烹制,創造出“蘄芹春鳩膾”這道菜肴。他吃完后,欣然作詩云:“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清代袁枚喜歡用芹菜和雞肉搭配,《隨園食單·羽族單》這樣記載:“拆雞為絲,秋油、齊末、醋拌之。此杭菜也。加筍芹俱可。”文壇老饕汪曾祺先生在《豆腐》中寫道:“熏干切長片拌芹菜,很好。熏干的煙熏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由此可見,汪老先生對芹菜也是情有獨鐘的。
古人愛芹,源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詩經》中“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這句,衍生出“泮池”“泮宮”,都是表示學宮之意;而“泮芹”,引申為古人在學宮中考取秀才者。芹菜在普通民眾眼里,還有吉祥的寓意。過年時,桌上總會有炒芹菜或者芹菜餡餃子,因為“芹”和“勤”同音,意指在新的一年里辛勤工作,通過奮斗來追求幸福。
“芹根生葉石池淺,桐樹落花金井香。”芹菜,撥動人們心弦千年的綠色精靈,是自然界慷慨賜予的禮物,吃著它就是在品嘗一種清淡、一種芬芳、一種濃濃的鄉情,心頭便有了歡喜,煙波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