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劼 楊靖
迪慶作為云南省唯一的涉藏州,在歷史和地理上與西藏、四省涉藏州縣有著密切的文化、宗教、經濟聯系。因為其特殊的歷史和環境以及貨幣流通獨有的特點,尤其是藏幣的流通,使其區別于云南其他地州。藏幣,是指發端于西藏,在西藏(極個別除外)鑄造,在西藏及其周圍藏區流通的貨幣。藏幣自成體系,主要只在西藏地方鑄造、流通和使用,但是四川省、甘肅省、青海省、云南省四省涉藏州縣藏民群眾與西藏在文化、宗教、經濟活動往來密切,藏幣就流入了上述地區。
一、藏幣的起源
公元十六世紀以來,分布在加德滿都河谷流域的三個尼瓦爾部落從西藏收集銀子,鑄成銀幣,然后再運回西藏地方流通使用,從此由尼泊爾鑄造的銀幣開始廣泛流行于西藏高原,并對西藏地方貿易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雖然尼瓦爾三部落是采用同等重量的銀幣換同樣重量的銀子的易換的辦法, 不再另外的加收銀幣鑄造費,但是由于三部落的首領們在收集銀子鑄造銀幣的過程中,都有意的摻入了大量的劣質銅,使得這三個尼瓦爾部落發了大財。尤其是到了巴德岡最后一個土王拉納吉特·馬拉時期,更是變本加厲,他們鑄造的劣幣,攙銅量幾乎達到一半,這樣的銀幣當然引起了西藏人民的不滿。通過二十多年的東征西戰, 1769年,廓爾喀人打敗了三個尼瓦爾部落, 統一了尼泊爾,人們將尼泊爾名為廓爾喀,把尼泊爾人名為廓爾喀人。由于鑄造銀幣有巨大的利益, 廓爾喀人便從尼瓦爾人那里繼承了這個生意, 并且得到了當時西藏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到了廓爾喀王朝新王納拉陽執政時期,鑄幣事宜發生了變化。由于納拉陽新幣鑄造的質量比之前好, 納拉陽向西藏地方政府、民眾提出了新錢一枚易換舊錢兩枚以及每白銀一兩易換新錢六枚的苛刻條件, 理所當然地引起了中央政府(清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極大不滿。還有,原來尼瓦爾部落所鑄造的銀幣上只有宗教的標志和文字,而納拉陽的新幣卻鑄有納拉陽個人的名字,藏族群眾拒絕使用新幣。
西藏和尼泊爾因為銀錢糾紛,兩地的商業流通受到影響,最終造成了1788年廓爾喀侵犯西藏邊境和1791年大規模的侵藏戰爭。清王朝中央政府迅速行動, 由福康安大將軍指揮軍隊反擊,將侵略者全部逐出國境。這次由于錢銀糾紛而引發的西藏與尼泊爾戰爭, 使清朝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深深地認識到建立自己的貨幣體系的重要性。乾隆皇帝和中央政府認為西藏地區長期使用由他國(尼泊爾)鑄造的貨幣, 有損國家穩定和統一,遂決定以我為主,自行鑄造貨幣, 并禁止廓爾喀貨幣在藏流通。清朝中央政府的這一正確決定, 奠定了西藏地方建立自主正規幣制的基礎。
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大將軍福康安在率軍打敗入侵西藏的尼泊爾軍隊后, 開始與各方面人士商議西藏自主鑄幣事宜。結合西藏地方經濟、貿易、習俗等實際, 從西藏的實際和藏族人民使用貨幣的習慣出發,共同會奏清朝中央政府, 提出了西藏不宜鑄造銅錢而應制銀幣的建議。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批準的《欽定章程》( 即著名的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 正式頒布。章程不僅對駐藏大臣的地位和職權, 達賴、班禪的轉世, 官員的任命, 國防、部隊、外事等重大問題一一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而且對西藏地方的貨幣制度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銀錢的材料、圖樣和規格等主要內容)。按照章程的規定和安排,西藏地方政府開始專門設置造幣機構,由駐藏大臣同達賴喇嘛共同委任造幣機構負責人。西藏地方政府從1793年正式鑄幣,先后鑄造“乾隆寶藏” “嘉慶寶藏”“道光寶藏”“宣統寶藏”等銀幣,被稱為“章卡”。由于鑄造質量良好、純正,這種藏幣一直使用到1959年3月17日西藏上層發動叛亂為止,歷時160多年。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西藏地方正規貨幣體制終于建立,這對中國的統一和穩定,西藏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大意義。1911年底,辛亥革命的槍聲標志著清王朝被推翻,西藏地方鑄造貨幣活動因此而中斷和暫停。不久之后,接替清政府行使中央政府職權的民國政府也曾在不同時期制造藏幣,并且流通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
二、迪慶貨幣(藏幣)的流通歷史
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是海拔高的高原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海拔的制約,經濟活動中主要的外銷品是毛皮、藥材、牲畜以及酥油等;從內地輸入貨物中,尤其以茶葉為主。茶樹在高海拔的藏族聚居區無法種植成活,但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茶葉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僧俗民眾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此外,藏民部分生活及宗教用品也依賴于內地的供應。輸入茶葉、宗教用品等商品,輸出藥材、牲畜等高原特色產品的經濟活動促進了內地與西藏和涉藏州縣的貿易,由此形成持續不斷的“茶馬貿易”,形成茶馬古道。我們通常所說的茶馬古道,是由川藏茶馬古道和滇藏茶馬古道這兩條主要線路構成。經過云南的滇藏茶馬古道的路線由滇南的西雙版納、普洱等從古至今的主要產茶區出發,途中依次經臨滄、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中甸)、德欽、察隅、左貢、拉薩、亞東、日喀則、帕里山口,然后再轉到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地,而迪慶(包括中甸、德欽等)便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交通節點。
迪慶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交界處,是內地進入西藏以及涉藏州縣的第一站。迪慶西北與西藏昌都接壤、東面與四川甘孜山水相連、東南與麗江一衣帶水,西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毗鄰,因為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等原因,與各地區交流頻繁。作為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樞紐和祖國內地進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迪慶州的貨幣流通歷史有其獨有的特點,據中甸縣城(今香格里拉)老人們以及馬幫后人回憶:“解放以前,在迪慶境內,20多個民族以大雜居小聚居的態勢分布在遼闊的地域上,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等各族群眾對貨幣的認識和使用喜好、習慣不盡相同,加之馬幫、商販多來自大理、麗江、昌都、甘孜等地方,形成迪慶貨幣流通的多而亂的狀況。包括黃金、銀元、銀錠、藏幣、銅板、鎳幣、云南半開鋼洋等都在經濟活動中流通使用。在農村、地富上層和商業交易中還存在著以物換物的原始交換交易,以茶葉、牛羊毛、酥油、牲畜為支付手段。總之,貨幣的形式是豐富多樣、形形色色”。迪慶州博物館、香格里拉市茶馬古道博物館收藏的藏幣、其他貨幣藏品和中心鎮有些居民家里收藏的藏幣、舊幣,都證實了那段貨幣流通的歷史。按我們能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流通貨幣品種,解放以前,迪慶州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體系。
(一)中央政府發行的貨幣體系
暨當時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行使中央政府職權的貨幣當局發行的貨幣,主要貨幣品種有清政府鑄造的銀元、大清銀幣、光緒元寶、銅幣等;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鑄造的袁大頭、孫頭等;還有黃金、銀飾等硬通貨。其中清代龍洋(俗稱“光緒元寶”),民國袁大頭、孫頭因為受到內地群眾、商貿人員(馬幫等)、少數民族群眾等多方認可程度較高,數量最多,流通范圍最廣。
(二)云南地方政府發行的貨幣體系
民國時期(1912-1949),統治過云南的軍政首腦在各自執政時期都對貨幣金融做過改革。1912年2月9日,云南富滇銀行在昆明正式成立,并在地方統治者的要求下開始發行滇貨,進行金融運作。由于軍閥混戰,擁兵自重,中央政府在民國前期沒有真正掌握和控制云南,富滇銀行得以在云南境內行使中央銀行的權力,通過自主的發行貨幣(滇幣),發展金融。富滇銀行發行的貨幣在云南境內流通,隨著地方政府行政干預以及商貿流通,也逐步流通到迪慶高原。
(三)西藏貨幣體系
因為地理、文化、宗教、經濟貿易的原因,西藏貨幣也流通于迪慶,其來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茶馬古道的經商者。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地處茶馬古道要津,中甸的馬幫業極為興盛,80%的成年男子均有過當馬鍋頭或馬腳子的經歷。經商人員轉口貿易茶、糖、煙葉、酒、牲畜、藥材等貨物,在迪慶、西藏、涉藏州縣的貨物流通結算中,使用一部分的藏幣。二是寺院的渠道。在傳統的涉藏州縣縣域經濟中,有一個社會財富聚集的地方,就是寺廟。他們從西藏、印度等地販運商品到迪慶,從迪慶販運內地物資到西藏和涉藏四省涉藏州縣,在商品的結算中,西藏方面的寺院主要用藏幣支付。三是入藏朝拜群眾。藏族群眾均有到圣地拉薩朝拜的習慣,朝圣路上途徑西藏很多地方,均使用藏幣支付和流通;富人除拜佛外,還用牛馬馱貨販到拉薩,返回時裝馱西藏、印度的貨物,在交易中,同樣使用藏幣支付。
經對中甸縣城老人們的回憶、口述資料的整理、了解和分析,由于迪慶州首府中甸距離麗江、大理較近,在經濟、貨幣流通中受到內地的影響程度較大,除了與西藏昌都、四川甘孜接壤的少部分地方外,迪慶轄區流通的貨幣中,西藏貨幣(藏幣)所占的總體數量、總量中的占比還是較小的,不足以影響當地的經濟和貨幣市場。
由于特殊的歷史、政治、地理等原因,迪慶并不同于西藏,對于鑄幣沒有客觀現實環境和需要。根據我們調研組查閱有關歷史文獻、走訪當地居民老人、馬幫后人、寺廟僧侶以及有關部門,并未發現迪慶州自行鑄造和發行貨幣的歷史資料和痕跡。
三、民主解放和貨幣的統一
(一)迪慶州率先實現人民幣的貨幣統一
1948年12月1日,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辦公地點設于河北石家莊市,并與同日開始正式發行統一的人民幣,當日即發行了第一批人民幣5元第一版、10元第三版和50元第一版,標志著第一套人民幣正式誕生。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在中國金融史上是嶄新的一頁,標志著舊中國混亂的金融局面即將結束,同樣標志著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新金融即將拉開帷幕。1949年初,隨著中共中央進駐北平(今北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也隨之遷至北平,陸續在各省、市、自治區成立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幣在除臺灣、西藏以外的全國范圍內流通,成為中國唯一的合法貨幣。
隨著全國解放的進程,迪慶也隨之迎來了解放。1949年7月,維西率先解放,正式成立了維西縣人民政府;1950年5月中甸全境獲得和平解放,并成立了縣人民政府;德欽也隨之宣布和平解放。1957年9月成立迪慶藏族自治州,下轄中甸、維西和德欽三縣,州政府駐中甸縣(今香格里拉市)建塘鎮。
伴隨迪慶各縣的陸續解放,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也相繼成立,并致力于人民幣流通和統一。1950年11月10日,迪慶境內首家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中國人民銀行維西縣支行正式對外掛牌成立;195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德欽縣支行和中甸縣支行相繼成立。由于迪慶州境內當時市面流通貨幣雜亂,特別是當地民眾習慣于使用、收藏金屬實物貨幣的情況,按照上級行的指示,在機構成立初期,各縣人民銀行的工作主要是推行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流通,采取逐步漸進的方式,收兌金屬實物貨幣。經過地方政府和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數年的宣傳和推廣,人民幣被少數民族群眾所接受。中甸縣(今香格里拉市)建塘鎮老人介紹“因地方上人民幣推廣工作做得扎實、有力,而且人民幣支付力強,流通面廣,從縣城到農村,從金沙江瀾滄江邊再到高山牧場,人民幣已經廣泛進入各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到1956年4月,迪慶境內的禁銀和兌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特別是印刷有少數民族文字的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有力地推動了人民幣在轄區的流通使用,在涉藏州縣中率先實現人民幣的貨幣統一。
(二)迪慶人民支持解放西藏
云南進西藏部隊駐扎中甸后,首先取得當地頭人和群眾的信任成了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擁護和平解放西藏起到關鍵作用。一是開倉籌糧解軍需。部隊初來乍到迪慶時,因交通不便,糧秣一時接濟不上,中甸縣城附近的松贊林寺(歸化寺)像當年支持紅軍那樣,開倉借糧3萬斤供給駐軍;德欽縣以土司吉福為首,組織了8個土司及喇嘛頭人籌集軍糧15萬斤,其中借支駐軍口糧5萬斤,飼料53500斤,及時解決了駐軍暫時困難。二是開山修路保運輸。當時南路進藏的必經之路中德維境內無一寸公路。維西、德欽兩縣在部隊入境后,曾多次組織群眾修路。共投入6000多人次,投工12萬個之多。三是運輸進藏送軍糧。1950年10月,縣援藏委員會正式成立,區長松耀奎委任14軍藏族騎兵隊退伍戰士中心鎮(今獨克宗)倉房街人余都杰為縣馬幫運輸隊隊長。當時因1949年西藏噶廈政府“驅漢事件”,滇藏運輸一時處于停滯狀態,大多數馬幫包括松贊林寺幾家大商戶馬幫集中于縣城周邊,但不少人對共產黨持觀望態度,加之反動勢力的宣傳,不愿參與,有的馬隊不能如數交貨到站。余都杰先行組織城區馬幫200匹,由麗江運軍糧,軍用物資到德欽,從鶴慶運軍糧到德欽等地。大中甸馬幫運輸隊一直到1951年年底,共運糧十多萬斤及軍用品若干,而馬匹、人員傷亡最小,受到麗江援藏委員的表彰,建立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
1950年1月初,中共中央作出進軍西藏的決策,確定了爭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但是被分裂勢力控制的西藏地方當局拖延談判,企圖以武力阻撓人民解放軍進藏。同年10月,解放軍發起昌都戰役,沉重打擊了分裂勢力,為促進西藏和平解放創造了條件。
(三)西藏實現人民幣的貨幣統一
1951年5月下旬, 經過和平友好談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首都北京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 西藏迎來了和平解放。根據協議規定,有關西藏的各項改革事宜,由西藏地方政府自動進行改革,中央不加強迫。當時,新中國其他地方均已實現人民幣的統一和流通,在西藏地方推行人民幣,已是大勢所趨, 但為了適應西藏和平解放的需要, 中央作出了西藏地方貨幣(藏幣)繼續流通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進軍西藏途中,購買軍需和貨物, 繼續用袁大頭、銀元等貨幣支付, 照顧了西藏少數民族群眾的交換習慣。隨著國家對西藏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投入,青藏、康藏公路相繼通車, 西藏與內地的貿易往來日趨擴大,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流通越來越多。1955年9月, 經報請國務院批準, 西藏財政經濟委員會首先將靠近云南迪慶的昌都地區由使用銀元改為人民幣與銀元混合流通市場, 機關部門開支均使用人民幣。然而,由于1959年3月西藏發生全面武裝叛亂,中央隨之對西藏實行平叛和民主改革, 國務院下令解散了西藏地方政府, 決定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代行西藏地方政府職權。人民解放軍查封了舊西藏地方政府的造幣廠, 繳獲了大量尚未發行的藏鈔和新刻的藏鈔印版。
1959 年8月起, 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開始有序組織開展全區的人民幣兌換藏幣工作, 政府設置兌換點或派兌換小組下鄉收兌。從城市到農村,從寺廟到牧區,都如火如荼地開展人民幣兌換工作。至10月底, 藏幣基本收兌完畢。這時, 人民幣在西藏發行流通后, 為了保障西藏僧俗群眾的利益和習慣,仍允許袁大頭繼續流通, 但是銀行只收不放,予以回籠。至此,在古老的青藏高原,藏幣流通160多年后退出流通舞臺,人民幣成為雪域高原流通的法定貨幣, 西藏地方實現了與全國幣制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肖懷遠.西藏地方貨幣史初探[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2(01).
[2]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藏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輯組.藏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
[3]宋月紅.人民幣在西藏地方取代藏幣的歷史考察[J].《中國經濟史研究 》2008(03).
[4]宋月紅.當代中國的西藏政策與治理[M].《人民出版社》.2011.
[5]姜宏業.中國地方銀行史[M].《湖南出版社 》1991.
[6]康柳鎖.甘南藏區近代貨幣流通概述[J].《中國錢幣》,1990(01).
[7]王紅曼.西藏貨幣金融業變遷[J].《中國金融》2015(17).
[8]張克武.福康安在處理西藏事務中的若干經濟思想[J].《西藏研究》1985(01).
[9]張紅光.感恩奮進新時代 同心共筑中國夢[N].《中國西藏網》20210525.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迪慶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