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祖祥

一
猴子的文學性與科學性
孫悟空這只猴子,神通廣大、本領高強。我們知道《西游記》是在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寫出來的,但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以及白龍馬,則是出自小說家的想象與虛構。小說家的想象與虛構,就是藝術的關鍵元素。
說起藝術,大家可能會覺得它高深莫測。但我們看過《西游記》之后,就覺得藝術其實離我們也沒那么遙遠。我們回顧一下,故事主線就是一只猴子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然后成為美猴王,接著去拜師學藝,之后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再后來得到觀音菩薩的點化,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后修成正果。
這是藝術家對一只猴子的處理方式,很明顯是在虛構。那么虛構是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一種想象?當然不是,它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的一種曲折流露。
人類受地心引力的限制,不能脫離地面,但都想像孫悟空那樣騰云駕霧,翻個筋斗就飛十萬八千里。這就是人類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一種強烈愿望——擺脫地球的引力,成為一個本領高強的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打敗各路妖魔鬼怪,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這就是藝術家虛構的根據所在。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真實的想法,這種真實的想法就是擺脫各種各樣的束縛,包括地心引力的束縛,包括能力不足的限制。我們苦學本領,我們讀高中、大學,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就是大多數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真實和事實的區別在哪里?有這樣的說法:人在曹營心在漢,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有的時候我們確實是坐在某個地方,但是我們的心不在這里。人在這里是一個事實,但是心不在這里,卻是真實。
小說家會進行虛構,把我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運用變形、折射的方式,通過猴子這么一個藝術形象表達出來。這個真實想法就是擺脫各種束縛,包括有形、無形的束縛。這是藝術家觀察、了解、認識世界,并且向我們呈現世界的方式。
接著我們就說說科學家如何觀察、研究猴子。顯而易見,猴子首先是作為生物體,被生物學家觀察、了解、分析、研究。生物學家會對猴子進行分類:猴子是哺乳綱靈長目動物,我們人類也是哺乳綱靈長目動物。地理學家會對猴子的棲息地進行研究:猴子分布在地球上的大部分陸地上。人們還可能會對猴子進行化學、物理研究,甚至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在進行研究的時候,也會把猴子作為一個參照物,因為我們人類和猴子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基因相似度非常高。科學家對猴子進行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小說家吳承恩的呈現方式不同,但二者是殊途同歸的。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創造力與想象力是孿生姐妹。當辛辛苦苦地死記硬背很多知識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放飛一下想象,讓我們的思緒直上云霄,擺脫各種各樣的干擾和困惑,讓我們的大腦更加清醒,也讓我們的思緒變得更加自由舒展。
知識是我們進行想象、創造的根基。知識無邊無際,它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要求。當然也有一些偽知識、偽科學,比如算命、占卜等。
二
藝術的定義和類別
藝術是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概括而創作的過程、行為和作品。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創造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筑等)、語言藝術(文學等)、綜合藝術(戲劇、電影、曲藝等)。
這里特別說一下戲曲和戲劇。戲曲是戲劇的一個分支,比如我們本地的荊州花鼓戲。戲劇是綜合藝術,融合音樂、舞蹈、繪畫、劇本等。戲劇還需要技術,如建筑技術、演奏技術、聲學技術等。中國戲劇的演出場所有一定的講究,比如鄉村的戲臺子、江南園林的舞榭歌臺,其中包含著建筑技術。電影和電視更需要技術,需要攝影技術、剪輯技術,需要聲光電特效,特別是AI 合成技術。一部電影往往會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建筑是美術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一座建筑需要規劃設計師繪圖,還需要建筑師和技術人員打地基、建樓層;需要數學、物理等科學知識,還需要繪畫、色彩、造型、線條等方面的藝術知識;甚至還需要注重風格的打造,比如說是古典風格的還是現代風格的,是東方風格的還是西洋風格的。所以建筑的確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一座建筑如果既有非常精妙的科學性,又有充滿想象力的藝術氣質,那么就可能成為地標性建筑, 比如故宮、長城、金字塔、羅馬斗獸場、帕特農神廟、大本鐘、凱旋門、黃鶴樓、東方明珠……無論是跨越數千年的古典建筑,還是年輕的近現代建筑,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三
科學的分類方法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科學。科學是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的思維或心理等進行研究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科學有一種分類:1.形式科學,2.自然科學,3.應用科學,4.社會科學,5.人文科學。
如何區分形式科學和自然科學?形式科學是先驗的,而自然科學是經驗的。
先驗與經驗的區別在哪里?
先驗就是先于我們人類的經驗和體驗而確立的一些東西。數學與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數學有時是不需要驗證或者是無法驗證的。比如歐式幾何設定五條公理,這五條公理很難證實,也許也不需要證實。還有邏輯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這些形式科學構成其他學科的基礎。先于經驗和體驗,是先驗性、超驗性的存在,這是形式科學的共同點。
再說自然科學的經驗。經驗意味著什么?比如我們把手靠近點燃的蠟燭就會覺得很燙,于是我們有了經驗,以后再不碰火了,這就是經驗。
自然科學就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然后對此加以證實,或者證偽。證實就是通過驗證之后,一個說法是實實在在的,是可以成立的,是經得起考驗的。而且它在這個地方被驗證了,在另一個地方也可以得到驗證;在這個時間段可以被驗證,在另一個時間段也可以得到驗證。
有一部電影《愛因斯坦與愛丁頓》,講述的是兩個科學家之間真摯的友誼。愛丁頓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推廣者。1919 年,他通過觀測日全食時太陽附近星體的位置,證實了相對論。故事發生在德英兩國互相敵視的歷史背景下。身為英國人的愛丁頓超越了狹隘的意識形態偏見,向世界證實并推廣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的規則,就是結論成立要經過重復驗證,要重復多次且都能夠證實。
這就是自然科學的經驗和證實這兩個法則。當然有的科學猜想不一定是來自經驗,也可能來自演算、推想,比如對太陽系行星的預測;還有的可能是來自想象,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種種現象的科學。它包括政治學(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人類社會能夠組織得這么有秩序,首先就得益于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人類學、民俗學、新聞學、傳播學等。
社會科學特別注意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例如從事政治學、歷史學研究,搜集整理秦朝的資料,秦始皇征發多少兵役、徭役,怎樣大興土木,讓多少人流離失所。這些是具體的數據,叫定量。然后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秦始皇是一個暴君。這是定性的結論。這就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人文科學是近年來我們常聽到的一個說法,但是傳統觀點認為人文科學不算科學,因此許多對科學的分類里都沒有人文科學。人文科學包括美學、寫作學、文章學、文藝學、倫理學等。人文科學只進行定性研究,不進行定量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科學必須在本學科話語體系內實現邏輯自洽。比如美有共同性、客觀性,也有很強的主觀性。
我們看到黃山上的迎客松,都認為美。所以說美是客觀的,這個說法可以成立。
但是,美是主觀的,這個觀點也能成立。比如我們都知道唐朝人特別崇尚豐腴之美。這種審美取向與唐代吸收各地文化,有著非常寬廣的胸襟、博大的情懷,能夠博采眾長,而且崇尚健康強勁之美是分不開的。唐代人崇尚豐腴之美,而有的朝代崇尚苗條之美。有一句諺語說,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那是病態的以瘦為美。以胖為美也是湯加人的獨特風情,那里男人平均體重是81千克,女人平均體重是73千克,肥胖不僅被認為是美的標準,還被認為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這些都表明,美是主觀的,這個觀點可以成立。美具有主觀色彩,這是關于美的第二種觀點。
第三種觀點認為,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如果一個東西根本就不美,主觀再怎么認為它美,也說不過去。所以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科學的特點,第一是定性,第二是自身體系邏輯自洽,不需要公式,不需要公理。建立自身的這一套體系,能夠做到自己說服自己,就是邏輯自洽。
四
藝術與科學融會貫通
你如果選擇做一名建筑工程師,那么在藝術方面有特長,就可以讓你的職場生涯走向高峰;你如果選擇做一名機械工程師,那么有一定的藝術修養,也可以讓你的職場生涯風生水起。
我的一個學生,大學學的是機械專業,在一家信息技術公司工作,他謙稱自己是做手機外殼的。他喜歡寫古體詩,經常發給我看。他很有藝術修養,同時他又做手機外殼。他對色彩、線條、質地有一定的審美追求,同時又進行科學的了解、觀察和運用,還可以從商業角度了解手機的銷量、顧客的喜好等。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與科學的融合。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引用荷爾德林的一句話: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句話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藝術應該成為我們人類追求的一個目標。藝術雖然不是終極價值觀,但也不僅僅是生活的一種點綴。點綴意味著可有可無,但實際上藝術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設想一下,如果家里的客廳、臥室里沒有審美的元素,那么這個家會顯得非常單調、乏味、枯燥、無趣。我們下班回家就想看書、看電視劇,或者打開手機聽聽音樂,這就是享受藝術。藝術是我們人類生活、存在的一種體現,而不應該只是生活的一種點綴。
藝術和科學是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意義;藝術和科學殊途而同歸,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作者單位:湖北省仙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