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青霧從贛江水面漫過來,從撫河故道漫過來,縈繞在滕王閣的廊檐、斗拱,敷貼于閣內匾額、壁畫上,彌合時間的縫隙。
總感覺有一種聲音隨著青霧的彌漫,回響在匾額與壁畫之間,流淌在廊檐和斗拱之上,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凝望樓閣,我似乎聽到了李元嬰的聲音,聽到了王勃的聲音,聽到了朱元璋的聲音,聽到了歷朝歷代那些慕名登閣的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的聲音。這經久不息的聲音,是一種永恒,充盈在滕王閣,充盈在歷史的天空,裹挾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一座瑰麗偉岸的千古名樓注入不朽的基因。
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李元嬰就是乘舟由蘇州刺史轉任洪州都督的。那也是個青霧縹緲的日子,李元嬰的心境似是被霧氣打濕,一路風塵來到洪州。盡管有著思想準備,但入了洪州地界,他還是始料未及。這里偏僻落后,一片荒涼,不僅與繁華的長安不能相比,就是與剛剛辭別的蘇州也是相差甚遠,這讓他瞬間有了被貶的感覺。過慣了燈紅酒綠、聲色犬馬生活的李元嬰,心境頓如涌入江水,寒徹入骨,他恨不得調轉船頭返回蘇州。但諭旨在身,即使自己是龍子龍孫,亦不敢違抗朝廷,于是只得認命。
一個人如果情緒低落,責任感和使命感自然不強。據說,李元嬰來到洪州后,幾乎不理政事,在這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驕縱失度,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每天不是找美人尋歡作樂,就是領一幫閑人到郊外游玩。然而,時間一久,這些都玩膩了,于是又生異想。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他來到贛江東岸的一座小山岡上,登高遠望,只見長空如碧,云蒸霞蔚;贛水滔滔,白帆點點;西山披翠,鳥鳴于綠林,蝶舞于花叢,生氣涌動。他被這壯美的景象陶醉了,頓生貪念:要把這絕美景致久留眼簾,而且不必遠足,無須登山之累。于是,他決定在這山丘附近擇址修建一座樓閣,既可攬山川之秀,又可“拍檀板唱歌,舉金樽喝酒”,吸引才子佳人登臨放歌。
既是皇親國戚,又是洪州都督的李元嬰,在自己的管轄地修建這樣一座樓閣自然不是難事。李元嬰大手一揮,一座瑰麗的高閣便聳立在贛江之濱。因為李元嬰曾被封為滕王,故這座樓閣便以他曾經的封號命名,叫作“滕王閣”。
如此看來,滕王閣這座具有濃郁高雅文化氣韻的江南名樓,最初卻是一位皇子沉湎歌舞、追求享樂的產物,能名垂千古實在有些歪打正著的意味。其實這很正常,歷史上多有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國的凡爾賽宮、俄羅斯的夏宮、印度的紅堡,以及中國的頤和園,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可以說,這是一種歷史現象,有著特別的文化內涵。沒有了這樣的文化基因,這些名勝古跡就不會有歷史的厚重,也不會如此受人追捧。
不過,我在想,滕王閣的建造或許還有著另外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價值。我們知道,城市和河流都是一種力量的象征,而這兩種力量是不同的。河流寬廣、縱深、涌動,是一種橫向的力量;城市立體向上,平靜、沉重,有著規則的網格,是人類想象力的產物。因此,往往在河流與城市的重要交口需要有另外一種力量,在人與自然界的力量之間建立一種平衡。鑒于當時的洪州城與贛江以及撫河故道的特殊位置,誰能說,滕王閣的選址,不是因為這樣的緣由?
李元嬰出生于帝王之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僅“工書畫,妙音律”,還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對地理學和建筑學也應該有所涉獵。作為洪州城的管理者,他不可能完全忘卻自己的使命,即使是為了自己娛樂而建滕王閣,他也得有個正當理由。從滕王閣的選址來看,完全有可能是李元嬰的用心所致。假如果真如此,滕王閣的歷史價值便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內涵,對它的建造者李元嬰,我們也應該有一個顛覆性的評價。
然而,滄海桑田,幾乎沒有人在時代的更迭中去為一個歷史定性的人修正史料。即使滕王閣屢遭毀壞又屢次重建,人們想到的多為王勃而非李元嬰。
縱觀中國文化史,滕王閣的變遷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獨特的現象,一座樓閣竟然重建了29次,歷經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究其原因,除了滕王閣本身的歷史價值外,恐怕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不無關系。序以閣名,閣以序傳,多少年來,絡繹不絕的人登樓尋文,構筑了一座樓閣與一篇駢文的文化苦旅。可以說,歷代文人墨客,包括張九齡、白居易、杜牧、蘇軾、王安石、朱熹、黃庭堅、辛棄疾、李清照、文天祥、湯顯祖等文化大家,追尋滕王閣的詩詞文章,在贛江岸邊又堆積成另一座文化樓閣,它與磚木結構的滕王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雖然清代詩人尚镕說“倘非子安序,此閣成荒陬”有些絕對,但滕王閣能與黃鶴樓、岳陽樓一并成為江南三大名樓,文學的力量確實是決定性因素。
王勃與滕王閣的結緣也可謂一種歷史的注定。公元675年九九重陽前一天,失意的王勃從家鄉往南去探望被遷謫的父親。當船行至洪州附近時,江霧彌漫,行走緩慢。喜好山水的王勃借機下船游覽,巧遇一位白髯皓眉、貌若仙人、氣宇軒昂的老者,兩人相談甚歡。老者告訴王勃,明日重陽節,四面八方的名儒學士在滕王閣聚會,吟詩作賦,甚是熱鬧。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被譽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自幼飽讀詩書,貫通九經,生性豪放,遇到這樣一個能施展才華的機會,他豈能錯過?于是欣然前往。
這是一場文化盛宴。時任洪州都督閻伯玙盛情相邀,懇請各位名儒雅士盡展才情,為剛剛重修竣工的滕王閣作序,并刻寫碑石,以傳后世。知曉內情的那些本土文人們一個個推辭謙讓,不愿提筆揮毫,唯有年輕氣盛的王勃毫無顧忌,應聲而起。只見他面對水天相接的贛江,文思泉涌,一腔激情凝于筆端,隨即力透紙背,洋洋灑灑,一篇七百余字的駢文躍然紙上。
當閻伯玙屬官抑揚頓挫念完這篇《滕王閣序》時,全場轟動,就連閻伯玙也被深深折服,不禁連聲稱贊:“天才!天才!這篇文章可以傳世了?!?/p>
原來,事先閻伯玙是藏有私心的。他為了讓自己女婿的文字能名揚天下,流傳千古,就囑咐女婿早早構思好一篇序文,到時拿出來,在得到大家公認的基礎上,刻字立碑。所以,當他假意請求與會的文人題寫閣序時,大家都是推辭。沒想到年輕才高的王勃毫不客氣地接過紙筆,這讓他始料未及,但又無可奈何。不過,這位洪州都督還算公正廉明,當他看到王勃一氣呵成寫下的序文,無論是音律、對仗、排比,還是典故、辭藻、意境,已然把漢字的美感發揮到極致;而且有景有事,寓情于理,攬漢唐人文成一序,絕江山美景于片言,于是由衷地從內心發出贊嘆,完全忘記了女婿的存在和事先的想法,當即決定錄用王勃的序文。
從這個意義上說,閻伯玙做了一件不讓歷史留遺憾的事情。他讓《滕王閣序》流傳千古,讓王勃名留青史,讓滕王閣永垂不朽,讓當今的南昌有了一張精致的文化名片。
或許,能全文背誦《滕王閣序》的人并不多,但能知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就足以讓歷史定格在千年前那個重陽午后。
(插圖:方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