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波

立秋至,暑氣消,涼風有信,一葉知秋。
小時候,最喜歡秋天,也最怕過秋天。
秋天一到,煮玉米棒子、煮花生、烤白薯、燒螞蚱、蒸老南瓜……地里有的,都能吃。賣了糧食,有了余錢,就能買肉吃,秋季學期開學前也必能買上一套新衣服,下一次再買就要等新年。
可秋天也太累了,收麥、割草、澆地……大人干啥,孩子干啥,沒有閑工夫。10月以后,忙碌更甚。掰玉米棒子、種白菜、拾棉花……半大的孩子和大人一樣使,沒多有少,再不濟,也要老老實實在家里剝玉米棒子。
晚飯后,一家人坐在晾臺上,點著燈。蛐蛐叫著,小蟲飛著,每人坐一個小板凳,戴一副白線手套,還要用上一個剝棒子神器——一根大鐵釘。先剪一段線繩,折成雙股,在釘子帽那頭一繞,像系圍巾一樣,散開的兩端從對折處伸出來,反向拉緊,釘子帽就固定住了。再將兩端打結,圍成一個長線圈,正好套在手腕上。有了它,剝玉米棒子就不愁了。不管玉米棒子皮是濕是干,頂端都很難徒手撕開;就算能,剝多了,手也很疼,指甲受不了。
線圈套在手腕上,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釘子上半部,釘子尖兒對著棒子頭正中朝上那么一挑,皮立刻向兩邊分開,露出棒子頭。松開釘子,任它垂著,揪住皮,左一扯,右一扯,就勢一撅棒子尾巴,整個皮就剝下來了,簡單、麻利、迅速。若是手快,一晚上,能剝一馬車。
去了皮的玉米棒子,黃澄澄,滿滿一晾臺。窗臺上下也碼得整整齊齊,大頭小頭插著碼,把窗戶都擋上了,屋里黑漆漆的。玉米棒子曬干了再脫粒。手搖脫粒機是真累人,一個玉米棒子從上面入口放進去,搖幾下,金黃的粒脫下來,潔白的棒子吐出去。要是棒子濕,棒子就卡在里面,進不去出不來,要費好一番工夫。后來有了搓棒子機,機器一響,“突突突”冒著黑煙,一簸箕一簸箕玉米棒子放進去,粒揚出來,別提多快。機器快,要求人也快,要不然供不上。小孩手腳麻利,七手八腳把玉米棒子撿到糞箕子里(糞箕子有丁字梁,方便手提;說是糞箕子,其實根本不裝糞,很干凈,裝糞有專用的家伙什)、大簸箕里(簸箕是敞口的,方便裝東西;人家生孩子,也有用簸箕送面的,白面,不過都是用新簸箕,或者下面墊上干凈的紅紙);大人力氣大,一把抄起,投到機器高高的入口。搓棒子就像打仗,風風火火,緊張激烈,往往兩家人合作,一下午就完事。接下來還要曬玉米粒,白天攤開,晚上堆攏,顆粒歸倉。
整整一個秋天,實在太忙碌了。可也因為這份忙碌,心里變得踏實、有底氣,冬天也就有了依靠,日子也就有了盼頭。
長大后,工作了,地里的活干得少了。一是因為機械化;二是因為父母老了,不再種那么多地。離開那份勞累,秋天,也變得輕盈起來。
喜歡干凈明朗的秋天,不下雨,清清爽爽。空氣里是谷物成熟的香氣、秸稈暴曬后清新的氣息,園子里飄過淡淡的果香,甜絲絲的,勾人的鼻子。立秋以后,樹木愈加蒼翠。梧桐寬大的葉子仿佛蒙上了一層銅色,那是驕陽炙烤過的痕跡。整棵樹看起來更挺拔、更堅毅、更值得信任。
草色漸黃,柔軟堅韌,揪起一棵,不留神,手上留下一道印子,手心里或許落下幾粒草籽。要小心拉拉秧,沾到皮膚,就會拉上一大道紅印子,傷口上全是毛毛,紅紅的,滲著血絲,讓你疼到齜牙咧嘴。如果近旁有一株野葡萄(據說學名叫龍葵),這疼就不算什么了。一串串黃豆大小的紫色漿果,一把都揉進嘴里,酸酸的、甜甜的。嘴上、手上都染上紫色的汁液,笑笑,不以為意。呵呵,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蒲公英最好,白色的小傘到處飄,給人浪漫的感覺。蒲公英總是讓人懷想起童年,有種莫名的感動。這時候,如果有歌,一定是周杰倫的《東風破》: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蟬聲未絕,比起夏天的急躁熱烈,秋天更顯沉靜悠長。和聲似的,一個音階一個音階爬上來,再一個音階一個音階落下去。周而復始,不疾不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秋風浩蕩,萬里云天,如羽毛,如麥浪,如羊群,如雪峰……又或者,如鳳凰。碧藍的天空下,那一抹長云飄過,盛大、潔白、飄逸、悠然。
寒露以后,秋意漸濃。鳴蟬收了羽翅,蟋蟀隱了身形。不見鴻雁南飛,但見晴空漠漠。綠葉轉黃,如有韻律,層層鋪展,一樹一樹,一群一群,不喧嚷,不爭吵,像是一場盛大的離別,一隊先行告退,一隊漸次登場,另有一隊默默等候。
萬木蕭疏一點紅。
金銀木,枝葉蒼翠,果實累累。仿佛是先聲奪人,它的艷麗奪人心魄。它的果實飽滿圓潤,玲瓏剔透,鮮紅如珠。匯聚天地之靈氣,草木之精華,為草珊瑚所不能及也。面對它,總能生出“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疑惑。又或許想起百草園里的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這北方的金銀木,多了幾分南方的浪漫。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從豐盈飽滿到深邃厚重,從靜穆蕭疏到端肅清冷,走過的是時間,留下的是風景。四時變遷,境隨心轉。愿你秉持溫柔安定之心,堅守中正平和之道,受得了苦,扛得住累,承得起榮耀,耐得住困頓。秋水長天,清風朗月,你有屬于你的星辰和花朵。要相信,它們一直都在。
(作者單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五中學)
(插圖:珈 銘)